網絡安全問題有哪些?
將兩集關於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紀錄片看下來,感慨頗多。不由得想起初中政治課本上的一句話:「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第三次科技革命創造性地將世界逐步連接為一個整體,為實現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促進人類生活愈發便利的同時,也因其功能的強大不可避免地給人類帶來更難以解決的影響。
網絡發展趨向成熟,人們就像依賴電一樣將網絡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網絡進行交流、購物、瀏覽新聞熱點等已成為生活中的常態。正因為網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所竊取的個人信息也愈發敏感和全面。
據騰訊安全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電腦端總計發現3.5億次用戶機器中木馬病毒,騰訊安全平均每月為2,920萬中毒機器進行病毒查殺。這些木馬病毒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下載其他有害軟體類、勒索類、釋放有害文件類、盜取個人信息類木馬。但就電腦病毒方面而言,有矛就會有相應的盾對其加以克制。計算機安全管理機構及人員一直致力於通過構築防火牆、安裝補丁程序、建立並不斷更新病毒檢測庫等措施來建立起一套全面完整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系統來應對網絡黑客攻擊。
另一方面,網絡欺凌這一類事件層出不窮。現實中不會犯罪的人,卻在網絡上犯罪了。正如紀錄片中所分析的,在網絡上犯罪會使人缺乏內疚感和犯罪感。網絡欺凌主要體現在語言暴力上,在網絡上針對某個人隨意造一個謠,都有可能在經過許多盲目跟風之人的加工和誇大之後,對當事人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網絡總能放大人性惡的能力,而防控這類事件,更依賴於每個網民素質的提升。
個人隱私問題現狀
看完紀錄片,最令我擔憂的還是當下的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從2012年開始,大數據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早在2008年,雅虎便開始啟用大數據技術,每天分析超過200PM的數據,使得雅虎的服務變得更加人性化,更貼近用戶和客戶。
隨著大數據應用的普及,近年來,人們身邊熟悉的百度、淘寶等平臺也開始利用大數據進行智能推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消費者在淘寶上瀏覽某件商品,幾分鐘後,淘寶首頁的「猜你喜歡」分欄便會向消費者智能推送許多同類商品。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等諸多新聞閱讀類軟體也紛紛效仿,依靠用戶的閱讀記錄數據來分析其閱讀偏好,憑此來為用戶定製個性化閱讀。
對於上述現象,大多數用戶就算意識到了自己的整個瀏覽過程已被完完全全地記錄下來,也不會覺得這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這紀錄片中外國公民強烈反對谷歌車進入居民地街道形成強烈反差。外國公民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正是現階段中國公民身上所缺乏的。
另一方面,我國就網絡隱私權這一板塊上還存在法律約束上的空白。當網絡技術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大眾的意識無法跟上腳步時,法律政策是否應該積極協調緩和兩者間的矛盾?答案是肯定的。法律或行業規則實質上能有效地劃定個人隱私,為身處大數據時代的人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行為約束。
誠然,大數據的應用大力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商家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客戶進行定製服務,不僅節約生產成本,也大大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大數據分析和「天眼」系統為提高公安機關的破案率也作出了卓越貢獻。如2016年北大學子弒母案的嫌疑人吳某,公安機關便是利用該項技術於2019年將其抓獲。
但是,大數據時代與個人隱私間的矛盾不容忽視。2006年6月,美國AOL實驗室發布了一組重要數據。剛開始,學術界的人都歡欣鼓舞,大量公開的數據難得可貴,毋庸置疑會有力促進相關的學術研究。但不久後,AOL數據集裡的某一位用戶,被人還原出了真實身份。一下子,輿論譁然,隱私保護組織也開始不遺餘力地展開討伐。最後該事件以相關實驗研究宣布終止收場,世界也因此失去了一次進步的機會!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雖是句玩笑話,卻折射出大數據的洪流之下,個人隱私信息被嚴重盜用、濫用的現實。獲取這些個人隱私信息的渠道除了網絡黑客入侵,更多的是企事業內部人員非法買賣用戶信息。
2017年1月,警方發現蘋果公司國內員工以非法手段獲取蘋果手機關聯的公民個人信息,並在網上進行出售,涉案金額巨大。雖然如今很多軟體在用戶綁定個人信息界面作出保密承諾書,但其中仍隱藏著極大的風險。許多商家趁著這一時期相關法律仍不完善而肆意妄為,為了自身牟利過度讀取、收集用戶信息數據。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界定個人隱私成為了一道緊迫的難題。
如何界定個人隱私?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交叉比對使用戶的匿名化變得近乎毫無意義,故使用一些強制性手段對個人隱私加以劃分和界定十分必要,而這勢必會引發社會管理規範的變革。
首先,國家政府機構應頒布切實可行的法律條文明確個人的網絡隱私範圍並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以此確保執法機構有法可依,同時具體的法律規定應及時進行更新與完善,做到與時俱進。
其次,保護個人隱私的責任需從普通民眾轉向數據使用者。網際網路將整個世界連接為一個整體,大數據則使這個整體關係更加緊密,那麼「我為人人」應當成為每位網民需肩負的社會責任。如此一來,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和諧局面。更重要的是,網絡使數據的二次利用更加便捷,那麼數據二次利用的不確定性則可能會對民眾造成消極影響。因此,數據使用者應該對這些不確定性負責,保證權責明確,緊隨時代發展特點。
再者,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民眾的防範意識教育,增強民眾對個人隱私的重視程度和保護意識。維護個人隱私權益,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個人的維權意識和不懈努力。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每個人都在享受著網絡發展所帶來的便捷和舒適,同時也就需要大家共同致力於維護網絡安全。尊重、保護每一份數據,也就是在維護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