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如何界定個人隱私?

2020-12-23 可可愛愛論百事

網絡安全問題有哪些?

將兩集關於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紀錄片看下來,感慨頗多。不由得想起初中政治課本上的一句話:「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第三次科技革命創造性地將世界逐步連接為一個整體,為實現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促進人類生活愈發便利的同時,也因其功能的強大不可避免地給人類帶來更難以解決的影響。

網絡發展趨向成熟,人們就像依賴電一樣將網絡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網絡進行交流、購物、瀏覽新聞熱點等已成為生活中的常態。正因為網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所竊取的個人信息也愈發敏感和全面。

據騰訊安全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電腦端總計發現3.5億次用戶機器中木馬病毒,騰訊安全平均每月為2,920萬中毒機器進行病毒查殺。這些木馬病毒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下載其他有害軟體類、勒索類、釋放有害文件類、盜取個人信息類木馬。但就電腦病毒方面而言,有矛就會有相應的盾對其加以克制。計算機安全管理機構及人員一直致力於通過構築防火牆、安裝補丁程序、建立並不斷更新病毒檢測庫等措施來建立起一套全面完整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系統來應對網絡黑客攻擊。

另一方面,網絡欺凌這一類事件層出不窮。現實中不會犯罪的人,卻在網絡上犯罪了。正如紀錄片中所分析的,在網絡上犯罪會使人缺乏內疚感和犯罪感。網絡欺凌主要體現在語言暴力上,在網絡上針對某個人隨意造一個謠,都有可能在經過許多盲目跟風之人的加工和誇大之後,對當事人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網絡總能放大人性惡的能力,而防控這類事件,更依賴於每個網民素質的提升。

個人隱私問題現狀

看完紀錄片,最令我擔憂的還是當下的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從2012年開始,大數據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早在2008年,雅虎便開始啟用大數據技術,每天分析超過200PM的數據,使得雅虎的服務變得更加人性化,更貼近用戶和客戶。

隨著大數據應用的普及,近年來,人們身邊熟悉的百度、淘寶等平臺也開始利用大數據進行智能推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消費者在淘寶上瀏覽某件商品,幾分鐘後,淘寶首頁的「猜你喜歡」分欄便會向消費者智能推送許多同類商品。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等諸多新聞閱讀類軟體也紛紛效仿,依靠用戶的閱讀記錄數據來分析其閱讀偏好,憑此來為用戶定製個性化閱讀。

對於上述現象,大多數用戶就算意識到了自己的整個瀏覽過程已被完完全全地記錄下來,也不會覺得這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這紀錄片中外國公民強烈反對谷歌車進入居民地街道形成強烈反差。外國公民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正是現階段中國公民身上所缺乏的。

另一方面,我國就網絡隱私權這一板塊上還存在法律約束上的空白。當網絡技術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大眾的意識無法跟上腳步時,法律政策是否應該積極協調緩和兩者間的矛盾?答案是肯定的。法律或行業規則實質上能有效地劃定個人隱私,為身處大數據時代的人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行為約束。

誠然,大數據的應用大力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商家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客戶進行定製服務,不僅節約生產成本,也大大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大數據分析和「天眼」系統為提高公安機關的破案率也作出了卓越貢獻。如2016年北大學子弒母案的嫌疑人吳某,公安機關便是利用該項技術於2019年將其抓獲。

但是,大數據時代與個人隱私間的矛盾不容忽視。2006年6月,美國AOL實驗室發布了一組重要數據。剛開始,學術界的人都歡欣鼓舞,大量公開的數據難得可貴,毋庸置疑會有力促進相關的學術研究。但不久後,AOL數據集裡的某一位用戶,被人還原出了真實身份。一下子,輿論譁然,隱私保護組織也開始不遺餘力地展開討伐。最後該事件以相關實驗研究宣布終止收場,世界也因此失去了一次進步的機會!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雖是句玩笑話,卻折射出大數據的洪流之下,個人隱私信息被嚴重盜用、濫用的現實。獲取這些個人隱私信息的渠道除了網絡黑客入侵,更多的是企事業內部人員非法買賣用戶信息。

2017年1月,警方發現蘋果公司國內員工以非法手段獲取蘋果手機關聯的公民個人信息,並在網上進行出售,涉案金額巨大。雖然如今很多軟體在用戶綁定個人信息界面作出保密承諾書,但其中仍隱藏著極大的風險。許多商家趁著這一時期相關法律仍不完善而肆意妄為,為了自身牟利過度讀取、收集用戶信息數據。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界定個人隱私成為了一道緊迫的難題。

如何界定個人隱私?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交叉比對使用戶的匿名化變得近乎毫無意義,故使用一些強制性手段對個人隱私加以劃分和界定十分必要,而這勢必會引發社會管理規範的變革。

首先,國家政府機構應頒布切實可行的法律條文明確個人的網絡隱私範圍並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以此確保執法機構有法可依,同時具體的法律規定應及時進行更新與完善,做到與時俱進。

其次,保護個人隱私的責任需從普通民眾轉向數據使用者。網際網路將整個世界連接為一個整體,大數據則使這個整體關係更加緊密,那麼「我為人人」應當成為每位網民需肩負的社會責任。如此一來,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和諧局面。更重要的是,網絡使數據的二次利用更加便捷,那麼數據二次利用的不確定性則可能會對民眾造成消極影響。因此,數據使用者應該對這些不確定性負責,保證權責明確,緊隨時代發展特點。

再者,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民眾的防範意識教育,增強民眾對個人隱私的重視程度和保護意識。維護個人隱私權益,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個人的維權意識和不懈努力。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每個人都在享受著網絡發展所帶來的便捷和舒適,同時也就需要大家共同致力於維護網絡安全。尊重、保護每一份數據,也就是在維護自身的權益。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該如何安放?
    蔡 斐2003年12月19日,聯合國通過「數字時代的隱私權」決議草案。草案強調,隱私權是民主社會的基礎之一,非法或任意監控通信以及收集個人數據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儘管這一決議並不具備強制性,卻在政治和法律層面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保護網絡和電子通信使用者隱私權的態度,表達出各國在數字時代對侵犯隱私權的現實憂慮。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特別是算法技術的流行,讓數字時代進入到「升級版」,也讓隱私權變得更加敏感而又充滿焦慮。
  • 言信APP:讓隱私跟上大數據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越來越多的私密信息洩露事件,更多的個人用戶會越來越在意自己的隱私。隱私被監控是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戲碼,很多人覺得被監聽都是「大人物」,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直到2013年美國「斯諾登」事件爆出NSA每天監控數百萬用戶的通話信息、聊天記錄等個人資料。
  • 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很重要
    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個人聊天記錄及其語音聊天記錄都會暫時儲存在各大聊天軟體的伺服器中,目前即時聊天工具中,騰訊的微信及其QQ時使用人數最多的,對於私人隱私極強的聊天個人資料庫,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保密工作做的到底怎麼樣?一般來說這些數據會保留多久呢?
  • 李東榮:金融機構要明確數據的使用邊界 保護個人隱私
    新京報訊(記者 顧志娟)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金融科技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上,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談及金融機構數據的使用時表示,要明確數據的使用邊界,個人隱私數據要保護好,公共數據則需要公開以進行監督。
  • 如何保護安卓手機個人隱私
    最近,借3.15(消費者權益日)這一天,央視在315晚會公開透露眾多網際網路公司及各大安卓 App 洩露用戶隱私,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並上傳至伺服器的消息,引得業界譁然。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特別在安卓系統生態圈,為用戶的隱私揭開了一層防護紗,也為謀圖不軌的個人及廠商送上了一張溫床。
  • 北大光華教授孟涓涓:數據時代,從3個層面看個人隱私問題
    正文:在人工智慧時代,數據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和隱私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數據價值是什麼,也要求我們深入理解人們對隱私的態度究竟是什麼。上一個議題談論了數據,接下來我們談論隱私保護的問題。人們在隱私方面在乎什麼,他們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在不同文化和國家的跨文化環境中,隱私態度有什麼差異。
  • 騰訊安全舉辦CSO俱樂部沙龍,探討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升級之道
    進入2020年,涉及個人隱私數據保護的各方面工作齊頭並進,各項法律法規及地方規範性文件密集出臺。監管趨嚴的態勢下,企業如何適應新的環境?近日,由騰訊安全主辦的CSO俱樂部沙龍在上海舉行了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專場,匯聚了來自金融、物流、汽車、通信、能源、航空等行業的安全代表,圍繞「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話題展開討論。
  • 你知道Google如何處理你的個人隱私數據嗎?Brave向GDPR發起投訴
    通過這樣廣告模式,Brave成功解決網絡中最棘手的兩個問題——隱私和收益。目前Brave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瀏覽器之一,擁有大批粉絲。Brave的首席政策和行業關係官Johnny Ryan博士說過,他曾經花了6個月的時間試圖從谷歌方了解「谷歌到底是如何處理我們數據的」,但一直未得到回應。
  • 大數據時代下,兩年一換的手機,如何防範個人數據的洩露?
    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信息都很值錢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大大超越了過往,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是手機以及物聯網的發展,過去人們上網僅能依靠電腦,即只有電腦能夠產生數據,書面資料也需要通過電腦錄入系統。手機跟電腦不同,用戶可以24小時使用手機,持續不斷地產生數據。物聯網更是厲害,如果用戶仔細觀察身邊的環境,就會發現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它們不斷地產生數據,而且是視頻格式的數據;乘坐公交車刷卡的時候,也可以產生數據等。物聯網是使用傳感器的,比如雷射雷達,光控、聲控也是使用傳感器,於是產生了各個各樣的數據。
  • 個人信息不等於個人隱私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76條規定,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一 部分學者認為,除了法定的個人信息之外,其他信息都屬於大數據性質,不在隱私權保護體系範圍之內。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 這項技術可以讓隱私數據「可用不可見」
    大數據時代,企業數據需求量增加,跨行業的數據共享和應用成為企業剛需。但是大數據流通市場仍存在諸多的風險,如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當機構通過服務方查詢數據時,服務方可能留存用戶資料,數據開放和數據安全之間如何達成平衡成為大家思考的問題。
  • 美國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權? 可通過四種行為界定
    日前,章子怡及其男友在私人海灘的畫面被偷拍後在媒體上大量曝光,引發了很多人對個人特別是名人、明星隱私權問題的關注和疑問。在西方世界,與「狗仔隊」泛濫的歐洲等地區相比,美國對隱私權的保護做得相對要好。那麼,美國法律是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權的,在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之間又是如何維持平衡的呢?
  • 「人臉識別第一案」來了 「刷臉」時代個人隱私如何安放?
    央廣網北京11月6日消息(記者王子衿)取快遞、購物、考勤打卡、智能門禁……時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個人隱私如何安放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人臉信息屬於核心隱私信息,一旦被過度採集或洩露,很可能給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隱患,經營者必須要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事先經過消費者同意並告知其使用方式和使用範圍後,才能進行信息採集。」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說。
  • 涉及3000萬數據!用戶的隱私如何保證?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家會發現,在一些平臺或者APP上會被要求實名註冊,不然就無法使用相關功能,本著對研發該款軟體企業的信任,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如實填寫。但是隨著國外媒體曝出著名社交軟體FACEBOOK的用戶資料洩露事件,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不免讓人擔憂自己的隱私會不會被洩露。
  • 讓大數據教父告訴你:數據如何創造價值?
    數據創造價值記者:數據如何變現?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Viktor教授的時候,教授沉吟了半晌。教授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需要認真的思考一下。Viktor:在小數據的時代,我們只是用數據來回答我們已經有的問題。
  • 數牘科技中標聯通大數據,隱私計算助力數據要素安全流通
    近日,聯通大數據「2020年聯通大數據公司數據科學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公開招標結果公布,數牘科技成功中標。聯通大數據和數牘科技在隱私計算領域合作已久。雙方在大數據和隱私計算技術優勢互補的基礎上,通過聯合技術攻關的方式,共同攻克了數據要素安全流通與協作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原始數據不出庫情況下的「數據可用不可得」,有效解決了數據孤島問題。
  • 當個人隱私遭遇大數據和Cookie - 記錄者第2期 - 站長之家
    據央視315晚會報導,國內多家網絡廣告公司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Cookie採集用戶信息,洩漏用戶個人隱私。其中,易傳媒號稱擁有3億多網際網路用戶Cookie數據,悠易互通、艾維邑動號稱擁有5億網民Cookie數據,傳漾公司號稱擁有9億Cookie,億瑪在線號稱擁有9億Cookie,而這些公司獲取用戶Cookie,基本都是通過在別的網站加代碼實現的。相信很多人也很關心,央視315晚會上所曝光的問題,即Cookie到底有沒有竊取用戶隱私,以及那些廣告公司張口就是數億Cookie的說辭,可信嗎?
  •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織密防護網 2020-12-17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數據時代的變革
    那麼,面對這樣處境時,是否有一些會急切想把大數據了解個徹徹底底,也許可以從《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得到些許啟發。一、思維變革1.ROLE角色定位:數據、技術與思維的三足鼎立① Decide.com與產品價格預測② 大數據價值的三大構成:三種公司,基於數據且為大數據掌控的公司,基於近且為大數據技術公司,基於思維且為大數據思維公司;個人;谷歌與亞馬遜三種皆倍的③ 全新的數據中間商
  • 個人信息,脆弱的隱私!
    2020年05月06號,池子(藝名)在微博發文稱,上海笑果文化傳媒公司去了中信銀行調取其近兩年的個人帳戶交易明細,而中信銀行以「配合大客戶的要求」的理由,未經池子授權,將其近兩年的個人帳戶交易明細列印出來,並交給上海笑果文化傳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