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背後的歷史真相,劉備與關羽真正的關係像父子?

2020-12-17 寒劍看歷史

相信很多喜歡三國史的網友,小時候都跟老兵一樣最先看的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因為這本書雖然只是小說,但是大多人物和事件都來源於歷史事實。它比乾巴巴,又看不懂的正史精彩多了。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有太多精彩片段。它們對歷史和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開篇第一回寫的就是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對於這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其中有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更是被無數人所模仿。成了華人世界中兄弟情深的經典代表。

不過如果深入了解歷史,你會發現這個被人傳頌了千百年的「桃園三結義」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事件,因為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它。它只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虛構出來的。

當然,作為一部歷史小說,羅貫中當年寫「桃園三結義」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比如陳壽的《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就寫到: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當時劉備通過中山富商張世平和蘇雙的贊助,得到了一大筆錢財。有了錢的劉備就開始耍綽廣交朋友,成了地方上的一個小領袖。所以關羽和張飛都投到了他的門下,成了如兄弟一般的好朋友。但是並沒有寫什麼桃園結義之事。

而在《張飛傳》中,也有這樣一句記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至於張飛跟劉備沒有稱兄道弟過,歷史上也沒有記載。

另外,在《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的更有意思:當時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呂蒙給殺了,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作為第三方的魏國也是非常關注的,於是曹丕就召集大臣們開會,進行形勢分析。曹丕問,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當時劉曄回答了一句話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劉備怎麼能不為他報仇呢。」

在劉曄的眼裡,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就像是父子一樣。這個雖然是正史所記載的,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正史有的時候其實也挺矛盾的。比如有資料顯示,關羽的年齡可能比劉備還大,那他們形如父子,到底在劉備和關羽之間誰是父親,誰又是兒子呢?

其實現在我們重讀三國歷史,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當年是否結義、是否盟誓,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對兄弟情的看重和對先主忠義誠信思想的肯定。因為《三國演義》之所以是名著,不僅是因為其中的戰爭與智慧,更重要的是它的「忠義精神」,感動了一代代的中國人。

相關焦點

  • 經典《三國》:「桃園三結義」詳解,歷史上真的有桃園三結義嗎?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把它放在《三國演義》開篇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文中描寫到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劉備,然後巧然的機會劉備認識了張飛和關羽,三個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結為兄弟。
  • 假的桃園三結義?關羽才是大哥,桃園三結義真的存在嗎?
    那桃園三結義是文人杜撰還是確有其事呢?實則羽年長,備次之說完劉備的生年,我們再看關羽的生年。清時墓碑被發現,當時還有專門的官員過來進行考察,其中有關羽生年的記載,生於延熹3年,公元160年。根據三結義中按照年齡排序的話,其實關羽是比劉備大一歲的,這就與三結義中年齡排序說法有了衝突的地方。
  • 千古佳話之三:桃園三結義歷史上存在嗎?
    於是關羽大驚就說大哥三弟死了這可怎麼辦,咱們剛才可是發過毒誓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就很疑惑地撓著頭說,你在說什麼呀,三弟?不就只有我倆嘛,關羽一拍腦門說是呀,瞧我這記性。我說的這段話出自網絡段子,言歸正傳,我們要講桃園三結義那我們要先整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到底什麼是桃園三結義,很多人都覺得懂啊,那不就是三個人在桃園結義嗎。
  • 桃園三結義,危難兄弟情,劉備與關羽張飛三人之間的愛恨糾葛
    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結拜兄弟情深義重劉備此人向來溫文爾雅,愛惜民眾,善用人才。莫說劉關張三人的桃園三結義,或是放下身段三次請出諸葛亮出深山,這都極大地體現了劉備是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三國演義》開篇就寫到劉備穿梭於市井生活之中,以自己的才智謀略察言觀色到關羽張飛二人的不凡之處,雖說當時的「關羽賣豆」「張飛殺豬」,可他們兩位的一生卻始終逃不過與劉備註定結緣。
  • 桃園三結義是不是真的存在?劉備並非大哥,三人從未結拜
    相信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的場景十分的令人羨慕,這三人的兄弟感情,一直都被我們後代所熟知,就算放在現在來說也有很多人把這個當成兄弟間義結金蘭的典範。但是在我們歷史上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真的存在麼,今天我就大家解讀一下這其中的奧秘。
  • 桃園三結義時只有張飛劉備,並無關羽,第三個人是他
    桃園三結義流傳至今依然被世人所傳頌,劉關張三人之間的兄弟一起更是感天動地。可古語有云:「世間萬物並無完美無瑕的。」桃園三結義也不例外。這裡並不是否認桃園三結義的正能量,只是,人物關係稍有不同。桃園三結義時有劉備張飛,卻無關羽。
  • 「桃園三結義」被誤讀千年,它的真相你必須要知道
    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在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中緩緩拉開帷幕。公元188年三四月的一天,在一片灼灼盛開的桃花林中,端放著一黑漆案桌,桌上擺滿了烏牛白馬等祭禮,案前有三人正莊重地焚香跪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就是《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並且,這只是一個故事。因為歷史上,「桃園結義」之事並沒有發生過。
  • 劉備、關羽、張飛是如何相遇的,又為何要桃園三結義
    涿郡當然也貼出了這樣的告示,就是張貼在涿郡的告示引起了一個人的注視,我們此次的第一位主人公出場了,他就是今後的一代梟雄劉備。話說劉備,字玄德,形貌奇異,兩隻耳朵長長垂到了肩膀上,兩隻手臂也長長垂到了膝蓋下面,但凡不同尋常的人歷史上也總是描述成相貌與旁人不同的樣子,這很正常,為了說明這是個不同尋常的人。
  • 桃園三結義中,為何高傲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都甘願拜劉備為老大
    桃園三結義只存於三國演義中,因此以三國演義為背景來分析。關於桃園三結義,如果以三國演義中的原文記載來看,劉備是老大,因為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記載三人的位次: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桃園三結義先說張飛,張飛在三國演義中的介紹是涿郡的富戶,以賣酒和殺豬為生,家中有些田產,以家庭背景來看的話,張飛的背景比劉備還要好,要知道劉備當時只不過是以編織草蓆和販賣草鞋為生,
  • 《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仁」,關羽「義」字,張飛是什麼
    《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仁」,關羽「義」字,張飛是什麼桃園三結義這三位主人公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如果說用一個字來代替他們所展現出的風格,那麼你會用哪個字來代替呢?大哥劉備我首先想到是「仁義」,二哥關羽用「忠義」來形容,那麼張飛用什麼字來形容呢?劉備在在三國演義當中,他們就是主角,看三國都是以劉備陣容為中心,劉備一介草民最終三分天下,誰都不敢小瞧這位玄德,就連梟雄曹操都說過,看不透劉備這個人,將來必然是大敵,沒錯後期的蜀國確實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果不是東吳的倒戈,誰輸輸贏還不一定。
  • 傳頌近兩千年的「桃園三結義」或子虛烏有 劉備真面目你清楚麼?
    後來朝廷下令,解除因軍功而獲封為官吏的人,郡督郵因此要解除劉備官職,劉備一氣之下將督郵捆綁督起來鞭打兩百下,與關羽張飛逃亡了。根據陳壽《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意思就是,劉備和關羽張飛睡在一張床上,情誼像兄弟一樣。關羽張飛追隨劉備左右,不怕艱難險阻。
  • 桃園三結義,為什麼是劉備當大哥?
    《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最小,稱三弟。結義後,三人招兵買馬,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開啟了草根逆襲之路,最終劉備在關張等的幫助下佔有了益州、漢中及荊州部分地區,建立了能與魏、吳相抗衡的蜀國,關羽、張飛因功勳卓著也分別被封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徵虜將軍新亭侯。三人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光耀千秋。歷史上沒有記載劉、關、張三人是否結義。
  • 桃園三結義時,為什麼要拜劉備為大哥,而不是拜武功高強的關羽?
    桃源三結義,劉備能做上大哥,有個有趣的傳說,據說桃園三結義,三人都爭著做大哥,張飛提出,舉行爬樹比賽爭大哥,張飛脾氣急,話沒說完就奔著院子裡的一顆大樹過去了,像猴子一樣幾下就爬到了樹尖上,關羽晚了一點也爬到樹腰的地方,劉備笑了笑,慢慢地走到樹下抱著樹坐那了
  • 桃園三結義,被實錘是一場大騙局,看劉備如何欺騙關羽張飛?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成為千古美談,可是現在卻被證實是一場大騙局。在桃園中為什麼關羽、張飛這兩個萬人敵的將軍,會甘願當劉備的手下?以前我們總認為三兄弟排名是按照年齡順序的,可據元朝胡琦撰寫的《關帝事跡》中描述關羽其實大劉備兩歲。要知道古人是非常重視尊長排序的,為什麼年齡大的關羽被認劉備為大哥?
  • 桃園三結義中的關羽,一生心高氣傲,竟也有欣賞的人?
    第一個人毫無疑問是劉備,桃園三結義中劉備是大哥,就算關羽再高傲肯定也會尊重大哥。關羽有一個眾人皆知的優點就是仗義,對待劉備也是把他當做親哥,關係好到不行。他第二個欣賞的人就自然是張飛了。桃園三結義中,大哥是劉備,關羽是二哥,張飛就自然是三弟了。
  • 桃園三結義千古流芳,結拜時劉備說了一句話,結果被黑幫推崇至今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它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波瀾壯闊的風雲歷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他描述的是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 桃園三結義中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哪些是虛構的哪些是真實的呢?
    隨著《三國演義》的 廣為流傳,「桃園三結義」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梁啓超先生就曾經在《論 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指出:「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 之拜,處處有梁山之盟。」在後來所有的結拜中用的誓言中也少不了 「不求 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句,可見「桃園三結義」的影 響力之巨大了。不過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 桃園三結義:一場「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響千年的經典語錄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高潮部分正是「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後世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總會聯想起他們意氣相投,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牲畜,焚香祈禱,結為異姓兄弟,喊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形。這個故事經久流傳,影響了華夏一代代熱血男兒,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結拜兄弟。
  • 三國中有桃園三結義嗎?桃園三結義的意義有哪些?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一段盪氣迴腸、催人淚下的劇情。劉關張三人偶然結識,因為同樣的政治抱負三人走到一起,義結金蘭,從此關羽張飛對劉備生死相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在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那麼,羅貫中先生寫桃園三結義的意義何在呢?
  • 三國演義一: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後,劉關張無疑形成了一個政治聯盟,政治主張也很清楚,在桃園焚香結拜的誓詞裡有較為清晰的表達:「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東漢末年,朝綱敗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