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晚報數字報-綠豆丸子
我母親改良了菜式,讓綠豆丸子在湯裡唱主角。 要把綠豆弄成粉,大都市難覓石磨。父親想出辦法:先把清洗浸泡後晾乾的綠豆搗碎,再鋪到案板上,用擀麵杖使勁碾壓,制粉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綠綠的豆面和上一些白白的麥粉,以增進粘度,再添入切碎的香乾粉絲豆芽蔥花,加水加鹽攪拌調味,就做成了綠豆丸子半成品。將丸子輕輕下鍋,猛火熱油加速定型防止散碎。
-
新民晚報數字報-荊芥拌夏滋味長
荊芥拌夏,消暑健胃。以前,我在單位家屬樓上住,每年春天,我都會在陽臺的花盆裡撒上那麼十多棵,清早傍晚,掐些嫩荊芥葉兒,涼拌黃瓜、涼拌麵條吃。等到搬進現在小區的一樓小院,我便圈了個一米見方的「城池」,專門用來種荊芥。因為荊芥葉子呈唇形,與有「銀丹草」之稱的薄荷是近親,味道和物性也與薄荷相似,所以我很喜愛吃。
-
新民晚報數字報-好湯
湯色渾綠,或渾白,像是狂風暴雨之下的大湖小河。 大桶底下,會有殘餘的肉末,好吃。 一隻湯碗,幾段青菜,嫩、糯、糊、滑,美妙來不及感覺。 那家河南拉麵店,好久沒去了。 從裡面的小披屋走出,正是小區之內。外面,選一張靠牆的桌子,不一會,裡面送出了一個黑色大碗。大碗側面三角形,沉沉的,在古代應該叫缽。
-
新民晚報數字報-吃湯儀式
「吃一碗湯!」 吃湯是我們的「入夥」儀式,由(原班級團支部)季書記舀一碗湯,「新人」當即喝下,從此定下不成文的籍,入了靠不住的譜。 儀式看似無稽,實有淵源。北宋末《禪苑清規》卷第二「請知事」:「……眾知事等賀住持人,兩展三禮;次與新知事遞相賀謝,各觸禮三拜,轉椅子當面吃湯。」「住持人」即禪院首領,後世所謂「住持」、「方丈」;「知事」是院中職僧。
-
新民晚報數字報-西北髮菜
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在《閒情偶記·飲饌部·蔬食第一》中贊曰:「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之頭髮菜是也……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於藕絲、鹿角菜。攜歸餉客,無不奇之,謂珍錯中所未見。」我國生長髮菜的地方雖是很多,若論品質,尤以甘肅省山丹縣的髮菜最好。
-
新民晚報數字報-星耀巴西 魚躍綠波
撰文 左妍 「像得來」的足球美點,「鮮得來」的黃魚大餐……「巴西世界盃」熱浪滾滾,「名廚美食季」好戲連連,6月25日至7月13日,新民晚報攜手著名「元首飯店」綠波廊,在豫園荷花池旁、九曲橋畔,共同打造「舌尖上的世界盃」,讓您擁有
-
新民晚報數字報-「買西洋參到新民健康會員店,值!」高品質,最低...
節後幾天的主食要以穀類粗糧為主,可以適量增加玉米、燕麥等,多喝粥和湯,比如新鮮的綠葉蔬菜、小米粥、麵條湯、疙瘩湯等,多喝開水解油膩。同時,推薦不妨喝一段時間的西洋參切片泡茶。 快到南京西路555號二樓選購高品質西洋參 現場「挑」選,現場免費加工,貨真價實!
-
新民晚報數字報-九份
有古早味的飯菜、有長相奇特的時蔬水果,還有各式玩具和湯品。有一家芋圓店前站滿了人。我是熟悉芋頭的,有一回在福建吃過一次芋泥,印象深刻,往後一想到要吃點好的,就去網上買幾份芋泥。芋泥的選材不難,難的是做法。蒸煮後打碎後,要細心拌上芝麻和豬油。 這家芋圓店的做法倒是很簡單粗糙。大鐵鍋裡滾著一鍋紫的和綠的。老闆娘從鍋裡舀出一碗一碗,像食堂打飯菜一樣,每位顧客一碗。
-
新民晚報數字報-鮮肉燒賣
宋元時期白話小說《快嘴李翠蓮記》,描述東京的李員外之女李翠蓮出嫁前為寬慰父母,說了一大堆自己能幹的話,其中有「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這是關於「燒賣」的最早記載。元代,高麗有一本專門為培訓翻譯人員而編制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書中有元大都午門外的飯店中有「稍麥」出售,注文:「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
-
新民晚報數字報-絲絲入扣
夏秋季節,母親還有一絕,那就是經常拌一道葷素各絲搭配的「拌酸」。那就是將精肉焐熟,順絲絡一絲一絲扯成絲,茭白整個煮熟,一絲一絲切成絲,綠豆芽焯熟,將雞蛋攤成蛋皮,再切成絲,這幾樣絲加適度的鹽、醋、糖、味精,再淋上麻油一拌,鹹溏溏、鮮漉漉、甜津津、酸溜溜,在熱辣辣的夏天多麼清爽多麼配胃口,真是人見人愛,人嘗人喜。
-
新民晚報數字報-萵苣
有時候,母親還會將萵苣切成滾刀塊,也是用少許鹽拌一拌,撇去水,在醬油裡灑上幾滴芝麻油,蘸著吃。看芝麻油慢慢散成了一片片油花,我覺得真是一種愉悅,嚼出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別無雜味的清香,竟然不知道深巷之外,還有沒有比這清清脆脆的萵苣更好吃的東西。到了夏天,萵苣的身價更加賤了,買上一大捆,刨皮、切段,鹽漬、暴曬,那就更好吃了。 上海人家早上愛吃泡飯,曬乾的鹹萵苣是極好的佐菜。
-
新民晚報數字報-那時中秋
我母親當年喜歡煮八寶鴨,將醬油精鹽味精拌好的糯米、紅棗、慄子、白果、桂圓肉之類作餡,塞進鴨肚,用線縫好,放入大鍋煮熟。湯鮮肉香餡美,真是一道中秋節的美味佳餚。
-
為什麼新民晚報是了解上海的第一選擇?一分鐘視頻給你答案!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新民晚報·新民網】吃好晚飯看晚報,一天大事全知道。 如果要選擇一份報紙了解上海,那一定是新民晚報。
-
新民晚報數字報-蜂鬥菜
不管是用醬油和高湯調味的小涼菜,或是用 芝麻味噌拌,還是做天婦羅,都不會褪去那一絲輕微的苦。所謂大人之味。 對於從小在雲南吃苦菜長大的我來說,蜂鬥菜的清苦倒有點似曾相識。只是日本的蔬菜就那麼一兩枚,吃不盡興。 其他季節也吃過杆子,總覺得是蘆筍的代用品,也吃不出有什麼特別。在我看來,蜂鬥菜當然要吃春天的花蕾,就像春筍、蠶豆。
-
新民晚報數字報-荷仙菇
三兩下扯碎了,投入開水中一汆就取出,用蝦籽醬油和醋一拌,啊呀,真是鮮得眉毛落脫哉!放假在家的兒子和孫女你一筷我一筷,一下將一小盤荷仙菇吃個精光。 第二天下午在家做汽鍋雞,本來要放一點點雲腿和雞樅菌,現在決定以荷仙菇取代雞樅菌。等雞蒸好後熄火,晾一會後將荷仙菇碎撒於其上。等大家回家吃飯時,汽鍋雞上桌,媳婦首先說:「哪能介香?」
-
新民晚報數字報-豬油拌飯
拌上白糖豬油渣其實也是一道不錯的美食,樣子像極了現在街上買的雞米花。手抓起一大塊扔在嘴裡,輕輕一嚼,口裡既有豬油的清香也有白糖甜味,真是好吃極了。因豬油渣太多,一次根本吃不完,母親把它們拌上白糖,儲藏在陶罐裡。我記得,那時候我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伸進陶罐裡抓一點豬油渣放在口袋裡,一邊吃一邊朝外面奔,找同村的小夥伴去玩了。
-
新民晚報數字報-種瓜得瓜
或是凉拌,用蒜醋調好,再揪上一把盆裡栽的石香菜,石香的葉子有一種清冽之氣,可以用來提鮮。夏天天氣炎熱,吃涼拌的黃瓜可以開胃降暑,非常家常的一道小菜。 此後的日子每天都能夠採摘到新鮮的黃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活總是帶給人最樸素的道理,只要你付出勞動就會有所收穫。
-
新民晚報數字報-芥菜
榨菜炒肉絲或榨菜肉絲湯,急就章大眾菜餚。 記憶最奇特者,當為大頭菜。學名蕪菁,生青時分,喚作洋大頭菜。這個「洋」字有意思:一是表明原非本土產;二是告誡直接鮮食,可能「水土不服」。醃製的大頭菜有兩種,一種「溼」,分量重,酸爽;一種「幹」,緊實甘香,相對昂貴。生食,前者快感且便宜;作湯或炒食,無疑後者勝出一籌,因而又稱作「香大頭菜」。 「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
-
新民晚報數字報-蛤蜊濃湯
這個湯原名很長,叫新英格蘭蛤蜊濃湯,據說是1620年乘著「五月花號」的第一批英國移民帶來這裡的。他們是清教徒,不堪受舊教迫害,滿懷夢想,到這新大陸來尋找新生活,把這片初登陸的土地命名為「新英格蘭」。那湯原是英式的,如今隨著主人登陸,當然也改姓為「新英格蘭」了。在波士頓,這個湯賣6塊多美元,相當於麥當勞裡面一隻大漢堡的價錢。
-
新民晚報數字報-冬季滋補湯
廣東人愛喝湯,粵湯水的關鍵是根據節氣調整藥材配伍,一個好廚師一定懂點兒中醫。簡師傅的「節氣養生湯」包括:有疏肝解毒、舒筋活絡功效的田七雞骨草燉鷓鴣;有健脾祛溼、養陰潤燥功效的土茯苓生地燉瘦肉;有護心血管、益心理氣功效的鬱金丹參燉烏雞;有滋陰養顏、補肝潛陽功效的金錢蓮花膠燉鮑魚。 他說,每一盅燉湯都不止是「上等原材料+山泉水」這麼簡單。燉湯裡的水是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