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國慶長假要去德宏參加一個「美麗德宏 萬象山水」的活動,就有朋友說一定要去體驗一下「撒苤」,還說「不吃撒苤,就不算到過德宏」。
德宏是雲南西部的景頗族傣族自治州。「撒苤」來自於傣語,「撒」是涼拌食物的意思,「苤」也經常寫作「撇」,是指食草動物的苦腸。
撒苤的製作非常「暗黑」。
它的主料是生的牛羊肉,需要挑選純瘦的部位,用木槌持續敲打成為肉泥,把韭菜、芫荽等多種新鮮植物去汁切碎加入,再加入鹽等調料,混合攪拌均勻。做好之後,扔到牆上能夠像牛屎一樣粘住而不掉下來,所以也有人戲稱為「牛屎菜」。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說,這些生的蔬菜都問題不大,而生的牛羊肉還是存在一定的寄生蟲和細菌風險。它的安全性,完全依賴於牛羊養殖和屠宰過程中的衛生與健康。傳統的撒苤都使用生肉,而隨著人們對於生肉的顧慮增多,也就出現了把肉煮熟了再製作的「熟撒苤」。
撒苤真正的「暗黑之處」並非生肉,而是「苦腸」製作的「苦水」。苦腸」是指胃到腸的那一段,其中含有經過胃初步消化的食物。上好的苦腸在牛被屠宰之前需要餵當地一些清苦的植物,經過初步消化,出了胃之後還會有膽汁流入。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民間傳統會把動物的苦膽以及許多苦的植物作為「清熱解毒」「下火去燥」的藥物——經過了牛胃這種「純天然」加工的「多種集成苦」,被人們認為具有治病強身的功效,也就順理成章了。
苦腸在鍋裡焙乾之後,半消化的胃腸內容物會散發出香味。再加入清水慢慢熬煮,然後過濾去掉雜質,就得到了「苦水」。把苦水倒入肉團中,就是得到了撒苤的主料。
對普通人來說,這個「主料」更像是一碗蘸水,而「配菜」——煮熟的米線、熟制的牛肚、牛肝、脾,時令生蔬菜,更像主要的食材。
德宏撒苤
上圖是一套傳統的撒苤。右邊的配菜中那塊紅豔豔、軟塌塌的食材,是大半顆「涮涮辣」。涮涮辣可能是中國大面積種植的辣椒中辣度最高的品種,只需要把它放入撒汁中涮幾下,就足以滿足大多數人對辣的需求了。
把配菜放入撒苤浸透,撈起來放入口中,苦、辣、酸立刻瀰漫整個口腔,深入肺腑。酸是植物食材那種恬淡而豐富的酸;辣度可以由涮的次數來控制,也還不是問題;而苦——對於偶爾能喝純黑咖啡的我,也還是苦了一些。尤其是米線和熟肉,浸透了這種「苦撒」之後味道就變得完全陌生。
後來又嘗過幾次撒苤,都是差不多的感受。我想,對於外地的人,這實在是一種太有地方特色的食物了——或許,就像豆汁之於老北京、尿蛋之於東陽、活珠子之於南京、折耳根之於西南吧。
地方美食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撒苤本身也是不斷發展而來。據說,撒苤源於土司貴族吃剩下的「幹撒」——前面說了,「撒」是指涼拌的食物。處理殘羹剩菜的下人們,在幹撒中加入了「苦水」——苦水源於「苤」,也就成為了「撒苤」。苦水被認為具有治病防病的功效,而撒苤也就大受歡迎。
沒有苦水的涼拌食物,依然可以叫「撒」,只是不能帶「苤」(或者「撇」)了。到了當代,「幹撒」已經不再是土司貴族的奢華,價格也不比其他的「撒」貴多少了。
這是一家小店裡的菜單。或許是因為「撇」字比「苤」更加好認,所以現實生活中「撇」字用得更為廣泛。「苦撒」就是傳統的撒苤,而「土司幹撒」就是撒苤的起源。
傳統的撒苤是生肉製作的苦撒,「生」和「苦」是它的兩大「暗黑」之處。針對「生」進行改良,是前面提到的「熟撒苤」;而針對「苦」進行的改良,最常見的就是上面圖中的「檸檬撒」和「油辣子撒」。它們都去掉了非常「暗黑」的苦水,檸檬撒突出檸檬的酸味,油辣撒突出油炸辣椒的香辣,也就更容易被現代人、尤其是來自外鄉的現代人接受。
檸檬撒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撒苤還有一些其他的變種。比如把牛羊肉換成魚肉而稱為「魚撒」,換成凝固的牛血而稱為「血撒」——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獲取難度,不同的風味口感,也使得它們的流行程度大不相同。
「撒苤」是德宏的代表。從經典傳統的「生苦撒」到最容易被接受的「檸檬撒」,代表著地方食物的發展變遷——如果到了德宏,不妨,或者說應該,去體驗一下。
作者:雲無心
來源:松鼠雲無心
本文是今日頭條籤約稿件,媒體轉載須經授權。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
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
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記得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