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王偉賓
□谷礦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首被人無數次引用、感動了無數人的《摸魚兒·雁丘詞》,其作者是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年),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元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說起元好問,他與河南宜陽縣也有關係。他曾避難寓居於宜陽三鄉,其間一群文壇巨士聞風而至,談詩論道,切磋學問,三鄉古鎮一時間星光璀璨、文風大盛,後世稱之為:一代文星照三鄉。
金章宗明昌元年,元好問誕生在忻州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由於他的兩個叔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兄弟三個,他又最小,所以根據當時傳統,在他七個月大時,過繼給了叔父元格,元格隨即把他帶到掖縣。
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7歲能寫詩,被譽為「神童」。他11歲時,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14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逐漸博通經史、淹貫百家……
元好問生活的年代,宋金元連年交戰,地處晉北的太原、忻州,更成為蒙金戰爭蹂躪之地。他從16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第。貞祐四年(1216年)五月,為避兵禍,27歲的元好問攜全家渡過黃河,寓居宜陽三鄉。當年十月,蒙古軍攻克潼關,元好問與家人南渡洛河,避難於女幾山(今稱花果山),直到年底蒙古軍北歸,他才重返三鄉。
三鄉是唐代大詩人李賀故裡,唐高宗時設三鄉驛,轄區內有漢光武廟、唐五花寺塔、竹閣寺等名勝古蹟。元好問寓居三鄉,除了三鄉文化底蘊濃厚、相對安定外,還有一個原因:這裡是他引為「平生三知己」之一的辛願的家鄉。辛願,字敬之,金代著名詩人,居住在女幾山下,號女幾野人,又號溪南詩老。元好問對辛願的推崇喜愛,在他的《自題中州集後五首》中表達得明明白白:「愛殺溪南辛老子,相從何止十年遲。」
在三鄉避難期間,有感於家國動蕩、民不聊生,元好問承襲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寫下大量情感真摯、慷慨悲壯的詩詞。他與當時詩壇名士麻革、陳賡、陳庾等人經常登高懷古、詩詞唱和。
興定二年(1218年),元好問離開生活了兩年多的三鄉,移居登封嵩山。摯友辛願為他設宴餞行,寫下《送裕之往許州酒間有請予歌渭城煙雨者因及之》:「白酒留分袂,青燈約對床。言詩真漫許,知己重難忘。爽氣虛韓嶽,文星照許昌。休歌渭城柳,衰老易悲傷。」其中「文星照許昌」,乃是元好問最初擬往許昌,後來發生變故,遂改道登封。
1221年,32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任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1226年,調任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內鄉縣令。任內鄉縣令期間,他重視農桑、關心百姓疾苦,帶領百姓修築堤壩、抗旱排澇,身體力行發展農業生產。在元好問的治理下,亂世之中的內鄉呈現出少有的繁榮。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他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績斐然,《河南志》讚揚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此後又升任尚書省令史、左司都事、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官至翰林知制誥。「為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是他的品德與操守,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1234年,元滅金,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晚年重回故鄉後,他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編成《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收錄金期的詩人詞客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他還為250餘名作者寫了小傳,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的空白。
1244年冬天,55歲的元好問從洛陽出發,再回三鄉。此時,距他離開三鄉已有26年。昔日群賢宴集之地,如今人去樓空,一個個好友知己或駕鶴西去,或流亡他鄉。特別是好友辛願的辭世,更令他悲重萬分,發出了「兩都秋色皆喬木,一代名家不數人」的感慨。元好問這次故地重遊,既是對三鄉寓居生活的重溫,也是對知己辛願「昌谷煙霞久寂寞,歡遊還肯到三鄉」的回應。
元憲宗七年(1257年)九月四日,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68歲。
元好問一生顛沛流離、遭遇坎坷,但他始終清廉自守、勤於政事,深受文人士子和群眾的愛戴,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清代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中評價元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