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相關鑑賞

2020-12-20 長著長長犄角的鹿

說到《摸魚兒·雁丘詞》,你可能有些陌生。那如果提到「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你一定覺得熟悉。沒錯,這句詞出自金朝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

第一次聽到這句詞,直覺上是描寫人類愛情的悽美,並沒有聯想到天上飛的大雁。元好問自己在創作這首詞時估計也沒有想到,整首詞因為這句話而流傳千古,成為歌頌愛情的千古絕唱。

一、《摸魚兒·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二、白話譯文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麼,竟會令這兩隻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裡,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裡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於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後化為一抔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元好問像

三、創作背景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並寫《雁丘》辭一闋,其後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 雁丘詞》。

四、個人體會

從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可以感受到元好問的人格魅力。他真的不像一個文人,古代的文人一般只讀聖賢書,不會沉浸於凡塵瑣事。而元好問不僅僅為殉情的大雁悲傷,甚至願意出錢買下一對大雁,願意花時間去合葬它們,對待大雁像對待真實的人一樣,不禁有黛玉葬花之感。

元好問真的是一個可愛的文人,他的多情善感,善舉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留下了千古絕唱。人們只要吟出此詞,必定會想到元好問,同時也給金朝詞壇添磚加瓦。

作為學生從中學習元好問的文學素養,通過現實生活的一件事情,聯想想像,延伸出不一樣的感情,創作出不一樣的境界,這是需要平時多練習。

每日一問:同樣是面對殉情的大雁,你會有怎樣的聯想?

相關焦點

  • 萬裡層雲,千山暮雪,痴情難了——讀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雁丘詞/邁陂塘金朝:元好問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 問世間、情是何物——元好問的兩首《摸魚兒》
    這兩句詞的作者是元好問,題目是《摸魚兒·雁丘詞》,全詞如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 元好問寫下兩首《摸魚兒》,同樣情真意切
    元好問是金元期間著名的大文豪,他的《摸魚兒·雁丘詞》寫得纏綿悱惻、情深至極,其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元好問在寫這首詞之後,還寫過它的姊妹篇《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同樣寫的是情真意切。詞中有云: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 元好問此《摸魚兒》,為經典中的經典,問世間情為何物,千山暮雪
    年僅十六歲的元好問,在赴試途中,無意中聽聞了一對大雁至情至烈的愛情故事,心中震撼感慨,他為那對大雁建墓合葬,並在多次修改後,作成這首千古名作《摸魚兒》,借大雁故事,問世間情為何物。《摸魚兒·雁丘詞》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
  •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那麼這首次的原作者,這就出自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天才詩人元好問之手。元好問(1190-1257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 。
  • 元好問最豪放的一首詞,僅僅氣勢就超越了大多數豪放詞!
    說起元好問,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那句著名的愛情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一首《雁丘詞》寫盡了愛情的忠貞與生死相許,感人至深,可謂千古絕唱。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詞人,他自幼就被稱為「神童」。
  • 走進元好問故居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元好問,文章獨步天下三十年。他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和歷史貢獻至今受到國內外人們的深切敬仰。元好問故居位於山西忻州西張鄉韓巖村,這裡是研究元好問思想和學習精神、及實地感受的重要場所。院落四周用三米多高的磚框土坯牆圍成方形,向南開啟的拱形磚砌大門上方鑲嵌著晚清名臣徐繼畲題寫的「野史亭」。
  • 一首《雁丘詞》名揚天下!「神童」元好問與新鄉結過什麼緣?
    「元好問」,即便您對這個名字不熟悉,也一定對《神鵰俠侶》裡,赤練仙子李莫愁葬身情花叢時,吟誦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有些許印象吧?沒錯,這闕《摸魚兒·雁丘詞》的作者就是元好問!
  •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千古一問,實屬難答
    大概還有人不知道這兩句詞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那年他十五六歲。元好問;《摸魚兒》;雁丘;塵煙滾滾,歲月如流,800年疾馳而過。時光流轉到800多年前,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位十六歲的翩翩少年來并州應試。他走在汾河邊上,遇到一位攜帶著兩隻死雁的獵人,少年的目光被莫名的吸引了,於是他上前找那獵人攀談了幾句。
  • 江蘇南通一對情侶投河殉情,令人悲嘆,想起元好問的「摸魚兒」來
    摸魚兒·雁丘詞序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元好問:醒來賞明月,醉後拂清風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這首詞,大家都不陌生。95版《神鵰俠侶》李莫愁出場的BGM。其實,應該有不少人知道這首詞背後的故事。詩人元好問趕考路過并州,看到一個獵人捕殺了一隻大雁,另外一隻大雁因為失去的同伴而自殺。感慨之餘,元好問買下了這一對死去的大雁,並將他們埋葬。
  • 元好問的一首《邁陂塘.雁丘詞》,賺足了痴情人的眼淚
    這句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的《邁陂塘.雁丘詞》一詞中。這首詞是元好問給為愛殉情的大雁寫就的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這是一首愛情的絕唱,它的痴婉纏綿,賺足了人世間多少痴情兒女的眼淚。公元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問去往山西并州參加科舉考試。
  • 讀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有感
    摸魚兒.雁丘詞金.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大雁,歷來都是用來詮釋愛情忠貞的動物,現實中也確實如此,失去伴侶後,大雁會終生不再找另一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連大雁都不如。別說失去另一半,就是共同生活,也會瞞著愛人,到外面搞三搞四。
  • 元好問避難三鄉
    插圖/王偉賓  □谷礦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首被人無數次引用、感動了無數人的《摸魚兒·雁丘詞》,其作者是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年),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元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說起元好問,他與河南宜陽縣也有關係。他曾避難寓居於宜陽三鄉,其間一群文壇巨士聞風而至,談詩論道,切磋學問,三鄉古鎮一時間星光璀璨、文風大盛,後世稱之為:一代文星照三鄉。  金章宗明昌元年,元好問誕生在忻州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
  • 16歲的元好問寫下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人
    這首詞中的千古一問體現出詞人的極高情商與才華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的人都知道,李莫愁為情所困,曾經吟誦出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從此為千萬人所引用,然而卻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這首詞的出處和背後的創作故事。其實這句話化用自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的一首詞,名為《雁丘詞》。
  • 「天南地北雙飛客」,以元好問的雁丘詞解讀射鵰和神鵰兩部曲
    這首情感真摯的《摸魚兒·雁丘》出自金朝詞人元好問的手筆。青年時期的他在前往并州應試途中,聽聞捕雁者說,捕獲雙雁,殺死了其中一隻,另一隻脫網逃出,徘徊天空久久不去,最後投地而死。元好問欽佩雙雁情比金堅,購得雙雁遺體,葬於汾水之濱,取名「雁丘」,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古名詞。大雁是遷徙的候鳥,今秋南飛,來春北歸,是什麼力量促使它們能夠在多少個寒暑裡一起越過千山萬水,雙宿雙飛?
  • 元好問《南歌子·冬景》賞析:「庭下芝蘭秀,壺中日月長」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
  • 李白、元好問、納蘭性德、倉央嘉措,他們為何都有遊牧民族氣質?
    史話導言:從歷史上中原漢文化正統而論,這些天才詩人李白、元好問、納蘭性德、倉央嘉措,他們的族屬血緣,都可稱為胡人,祖先都是遊牧民族。所以他們的詩詞與眾不同,與農耕民族文化土壤生長的詩人,有一種天然的優勢。
  • 元好問的《雙蕖詞》:並非「驚鴻一場」,只是「情深一往」
    直到元好問,喊出「生死相許」,愛情的模樣才算有了「定論」!愛就是生死相依,如此以來,愛情,便不再是閒事了……清代學者趙翼作《題遺山詩》,概括元好問的一生: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