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摸魚兒·雁丘詞》,你可能有些陌生。那如果提到「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你一定覺得熟悉。沒錯,這句詞出自金朝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
第一次聽到這句詞,直覺上是描寫人類愛情的悽美,並沒有聯想到天上飛的大雁。元好問自己在創作這首詞時估計也沒有想到,整首詞因為這句話而流傳千古,成為歌頌愛情的千古絕唱。
一、《摸魚兒·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二、白話譯文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麼,竟會令這兩隻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裡,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裡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於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後化為一抔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三、創作背景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並寫《雁丘》辭一闋,其後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 雁丘詞》。
四、個人體會
從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可以感受到元好問的人格魅力。他真的不像一個文人,古代的文人一般只讀聖賢書,不會沉浸於凡塵瑣事。而元好問不僅僅為殉情的大雁悲傷,甚至願意出錢買下一對大雁,願意花時間去合葬它們,對待大雁像對待真實的人一樣,不禁有黛玉葬花之感。
元好問真的是一個可愛的文人,他的多情善感,善舉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留下了千古絕唱。人們只要吟出此詞,必定會想到元好問,同時也給金朝詞壇添磚加瓦。
作為學生從中學習元好問的文學素養,通過現實生活的一件事情,聯想想像,延伸出不一樣的感情,創作出不一樣的境界,這是需要平時多練習。
每日一問:同樣是面對殉情的大雁,你會有怎樣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