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擺棺材求發財 每天吸引50人祭拜

2020-12-22 新加坡頻道

林亞財透露,兩年前帶入神像和棺材,每天吸引約50人祭拜。

  據馬來西亞媒體報導,新加坡一小販中心內竟然擺棺材,每天吸引幾十人祭拜,祈求升官發財,但也有不少人喊怕,更擔心被下降頭。

  記者接獲讀者李先生通報,說在竹腳熟食中心二樓一個小角落發現一副棺材,頓時毛骨悚然。

  記者抵達現場發現,這副木製棺材體積相當小,約1米長,30公分寬,裡頭擺放一個塑像和祭品。棺材前方設有神壇,擺放一座女神像,周圍掛著幾件女性衣物。據觀察,這個角落人流量不高,一般食客若非特地繞來,其實不容易看到棺材。

  神壇壇主是附近一間佛牌店的華人老闆林亞財(58歲)。他受訪時透露,神壇祭拜的是泰國鬼妻「娜」(Mae Nak),棺材則是鬼妻的棲身之所。

  每天吸引50人祭拜

  在泰國,許多人將鬼妻「娜」視為神來祭拜,主要求財運、健康和姻緣。他說,神像和棺材是兩年前從泰國帶回來的,擺在小販中心二樓開放給公眾,每天可吸引約50人祭拜。

  「一開始時,有攤主擔心擺棺材不吉利,會影響生意,不過我解釋說,拜棺材可祈求升官發財。現在,附近一些印度攤主每天早上還會來祭拜,祈求生意興隆。」

  附近一間服飾店老闆娘瑪興(50歲)就說:「我不清楚祭拜的是哪個神,但聽說可祈求好運,就每天早上去拜一拜。」

  不過,還是有店主和食客對棺材感到不安。在一旁經營裁縫店的加亞(57歲)指出,有顧客上門時頻頻問附近為何擺棺材,甚至懷疑有人搞巫術、下降頭。

  對此,林亞財澄清,已多次向周圍店主解釋,神像和降頭無關,純屬個人信仰,希望公眾不要誤解。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吸引中國遊客 融合多元特點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吸引中國遊客 融合多元特點 2015-07-13 14:06: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南若然     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生活習俗和服裝融合華人
  • 民間故事:賭鬼偷了黃鼠狼的棺材,升官發財,反困棺材中
    這不,吳老二又輸了個精光,不認帳,被賭場的人痛打一頓,丟在路邊。吳老二趴在地上,咋咋呼呼,撒潑罵娘。沒人理會他,罵累了,站了起來,朝著賭場啐了口,悻悻的往家走。「咿呀——」吳老二渾身是傷,低頭沉思,「常言道,富貴險中求。我聽聞,後山有座黃皮子墳,黃皮子的棺材是用黃金打造。
  • 國內最奇葩的景區,門口擺「棺材」來接待遊客,商家:這是新玩法
    但是國內的這個景區,卻在門口擺副「棺材」來接待遊客,而商家還表示這是新玩法,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被網友稱為國內最奇葩的景區,到底以「棺材」來賣什麼「葫蘆藥」。很多遊客去了安徽安慶,就一定會去一個「石棺」景點。
  • 牛車水:新加坡的唐人街,是新加坡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然而,在如此「袖珍」的國度中卻孕育著最豐富的異國文化。牛車水(唐人街)的中華風情、小印度的色彩斑斕、甘榜格南的中東特色、荷蘭村的歐美風尚,無一不展現著這個移民國家多元的文化精粹。新加坡的旅遊資源豐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新加坡的牛車水。
  • 新加坡的漢語正在消亡,而馬來西亞的漢語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新加坡的漢語:日趨邊緣化,消亡是必然的命運最新的關於新加坡漢語狀況的新聞是:漢語已經在新加坡失去生存的土壤,在50歲以下日常使用漢語的人口已降至總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說除了大陸移民,已經很少有人在家裡和工作中說漢語了!
  • 新加坡的習俗禁忌: 對「恭喜發財」很反感(圖)
    任 意表現新加坡華人歷史的新加坡塑像 >為了保護環境,新加坡有嚴厲的反亂丟垃圾法令。初犯者會被罰款上千新加坡元,重犯者則罰款2000元還要清理公共設施。新加坡禁止進口、售賣和擁有香口膠。在公交車、計程車以及電梯、劇院、政府辦公室、設有冷氣的餐廳和購物中心吸菸是違法的。初犯者也將被罰款1000元。新加坡人忌「4」與「7」兩個字,這是由於在華語中,「4」的發音與「死」相仿,而「7」則被視為一個消極的數字。
  • 為什麼柳州人那麼愛在家裡擺棺材?-虎嗅網
    這種棺材往往用料上乘,以工藝品的水準手工打造,功能性上一應俱全,類似縮小的棺材復刻版。第一次見到的人很容易以為這是給寵物用的,但在柳州,它就是個裝飾品。「如果擺在家裡,應該沒什麼東西比這個更能鎮宅了。」
  • 旅柬埔寨華人中元節祭拜好兄弟
    旅柬埔寨華人中元節祭拜好兄弟     中國僑網消息:據柬埔寨《星洲日報》報導,8月26日為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
  • 新加坡華人超過400萬,為何地位不如印度人高?
    ——《出塞二首·其一》 新加坡是世界出名的花園城市,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國家歷史可以追溯到3世紀,經歷了潮起潮落的新加坡,如今在東南亞越來越有影響力。但是在這個國家有一個奇怪現象,明明當地華人超過400萬,而新加坡總人口不到600萬,為什麼華人的社會地位還不如印度人呢?
  •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員斯坦福·萊佛士在新加坡登陸。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新加坡一開始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從1867年新加坡升級成為英國直接管轄的海峽殖民地。到了19世紀末期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英國殖民當局為促進當地的開發建設就大力吸引外來移民以充實新加坡的勞動力。
  • 亞洲人過春節:韓國春節祭拜祖先,馬來西亞華人不吃餃子
    亞洲人過春節:韓國春節祭拜祖先,馬來西亞華人不吃餃子2019年的第一個月已經從指縫流走轉眼已經到了二月,我國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到了二月份各地的年味就越發的濃鬱了,可能讓廣大青年難過的是快遞都已經陸續放假了網購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
  • 新加坡學者:日軍對東南亞地區華人犯下累累罪行
    原標題:新加坡學者:日軍對東南亞華人犯下累累罪行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孫牧寧):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軍不僅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在東南亞地區也發動了多場針對當地居民,特別是華人華僑的屠殺,這是對人類的犯罪。
  • 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居然吸引了大批海南人,它有什麼獨特的味道?
    其實在新加坡,也有一道美食叫做海南雞飯,而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吸引了大批海南人前去品嘗,這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和海南的海南雞飯相比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海南雞飯所用的雞是水煮雞,等整隻雞煮熟後,老闆會嫻熟的操縱著刀具,將雞肉切成大小均勻的一塊塊。切好後,將雞肉裝盤加上調味料,隨意加一點香菜裝飾,一份普通的海南雞飯就做好了。
  • 新加坡碧山亭廣邀學術界研究碧山亭華人移民文化
    中國僑網消息: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繼承4000年前殷商時代祭祖的傳統,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很可能有一天發展成為新加坡旅遊和研究歷史的一個景點。  當傳統文化移植到海外,從最早的建廟、買山墳地到建學校(會館、醫院),是新加坡華人移民的籠統三部曲,它濃縮在廣惠肇碧山亭136年的發展過程。
  • 記錄華人|那些新加坡的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和海南人
    本地畫家陳初電繪製的新加坡華人圖。(網際網路)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宣布中國不再承認雙重國籍後,新加坡的先輩們面對一個人生重大抉擇,繼續留在新加坡,還是回去祖國?  新加坡公民當中,目前有約75%為華族。若以籍貫來劃分,40%是福建人、20%為潮州人、15%是廣東人、8%是客家人、7%以下是海南人,剩餘的約10%則屬於其他籍貫的華人。
  • 華人廚師各出法寶 新加坡餐館推駿馬造型魚生(圖)
    中新網1月2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配合馬年來臨,新加坡餐館華人廚師們今年各出法寶,以充滿氣勢的馬造型魚生先聲奪人。大部分餐館採用馬形狀的魚生,也有少數廚師選擇在餐盤繪上駿馬或用食材排成個「馬」字。  富麗敦酒店玉樓餐館的執行總廚梁志賢就因熱愛書法和水墨畫而受到啟發,決定為今年推出的「馬到功成」魚生親筆畫上奔馳的駿馬,再寫上「馬到功成」。
  • 50萬香客祭拜人文始祖太昊伏羲
    50萬香客祭拜人文始祖太昊伏羲 (1/5)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2月23日,河南淮陽太昊陵,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2012(壬辰)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大典在河南淮陽隆重舉行,據當地官方統計顯示,當日香客流量近50萬人次。
  • 每天一兩個小時 新加坡百歲華人「走」出長壽
    每天一兩個小時 新加坡百歲華人「走」出長壽     剛剛慶祝(陳來福 攝)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對賦閒數十年的新加坡百歲華人來說,「走動」是生命的原動力。9月慶祝了百歲生日的胡云庚,長壽秘訣是天天到牛車水四處走動,保持身心活躍!  這位永定會館的名譽董事,每天「朝九晚五」到牛車水走動,和上班族幾乎沒兩樣。
  • 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為何只排第三?
    新加坡華人佔70%以上,官方文字為何是英文?李光耀:為求發展!新加坡華人居多,漢語為何不是第一語言?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為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呢?
  • 在新加坡嘗一個娘惹粽子
    新加坡的華人很多是來自中國不同的省份,其中福建和廣東省佔多數。這些早期的移民把家鄉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帶到了新加坡。金陽光留學新加坡、韓國部的主管王迎在新加坡生活過多年,王迎介紹,在端午期間,新加坡還是能感受到濃濃的端午氛圍的。可是,隨著新加坡逐漸現代化,這些習俗慢慢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