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床後一個人玩,家長該怎麼做?「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2020-12-19 騰訊網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群裡有人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孩子起床後自己一個人在玩,家長可以打斷他嘛?結果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幹嘛去打擾他,有這功夫自己休息一會不正好嗎?」

當然,這都是開玩笑的,家長真正的意思是看著孩子玩的很專注,很糾結要不要去打擾。

其實這個寶媽能問出這個問題,就說明她隱約已經意識到了,這時候不打擾孩子是正確的。因為此時你去打斷孩子,很可能會破壞他的專注力。

專注力的重要性,想必你我都清楚。咱們今天就來詳細說說專注力的那些事。

專注力究竟是什麼?

從心理學上來說,專注力又叫注意力,具體指的是注意力五大機制中的「集中注意力」部分。

人有五感,自然界會提供豐富的刺激來刺激我們的五感。比如斑斕的色彩、悅耳的聲音、豐富的味道等等。

我們的五感其實每天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周圍信息的各種幹擾和轟炸,正因如此,為了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專心於某一件事,我們的大腦就進化出了一種注意機制,可以讓我們專心在某一種感官之下,而忽略屏蔽掉無關的信息幹擾。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陳毅吃墨水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小時候陳毅一邊吃包子一邊看書閱讀,結果把包子蘸了墨水吃了也沒發現。

這裡的陳毅就是視覺和思考正處於專注狀態,他眼睛專心看書,大腦思考內容,這時候味覺的刺激就被屏蔽了,因此吃到了墨水的味道也未發覺。

而當早上孩子起床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多半會出於這種專注狀態,他的注意力全在手裡的玩具上,壓根就沒關注你。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為什麼不要去打擾孩子的玩耍?

因為孩子進入專注地狀態是非常難得的,他們的注意力機制和我們成人長年累月積攢的自動化進入專注狀態是不同的。

孩子的注意力其實非常分散,即便手頭在做著一件事,還會同時關注好幾個事。

所以,當孩子能夠自己玩耍玩進去的時候,其實是在自然形成「專注狀態」,這種狀態的形成並不容易,但對孩子來說其實很有好處,對其今後的學習聽課都很有幫助。

因此,當孩子在專注的玩耍時,家長千萬別打擾。不打擾正是我們做父母的溫柔。

那到底什麼時候能打擾孩子呢?

孩子總不能一直玩下去,家長也不可能一直不和孩子說話,那麼什麼時候才能打擾孩子呢?看準兩個時機。

1)孩子向你發出邀請

當孩子有邀請你的舉動時,一是說明他們已經從專注的狀態中出來了,二是孩子已經渴望和你互動了,他們從單獨玩耍的狀態變成需要和人互動了。這時候父母才可以介 入。

但這時有一點還需要注意,孩子邀請你多半是向你求助,家長即便加入孩子,也要仍以孩子為主導,為孩子的玩耍提供幫助輔助就好,不要自以為是的反客為主,開始幹預孩子的玩法。

2)當孩子情緒異常時

此外,當孩子因為玩耍出現異常情緒時,父母也可以適當參與。

記得小錦鯉小時候有一次畫連數字的連環畫,就是按數字順序連線,最後形成一些圖形。當時畫的是一匹大馬,數字比較多,畫到後面她可能數數數懵了,怎麼畫也畫不出來。

之後自己又嘗試了三次,還是失敗,我看她急的要哭了,就趕緊介入,然後耐心的跟著孩子數數,最後終於把大馬畫出來了,女兒心情也好多了。

類似這種情況父母就應該及時幹預了,但儘量不要直接幫孩子把問題解決,而是提供一些指點,孩子基本都能順利解決問題。

這時候我們就像是一種臨時的「腳手架」,幫助孩子在過渡時期使用一下,用完之後就拆掉了。這樣既能幫助孩子,又不至於讓孩子對我們產生依賴。

孩子獨立玩耍時,父母應該做什麼?

孩子在單獨玩耍時,不代表我們當家長就可以徹底撒手不不管了,確實不用去打擾孩子,但我們應該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我以前給小錦鯉玩耍的區域就很簡單。

有稜角的地方都貼了防撞條,陽臺門窗也都鎖嚴了,鋪好地墊,廚房廁所也都關好門。這樣就能放心的讓孩子在家玩耍。

其次,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我給小錦鯉在不同的地方準備了玩具、繪本,還有麵包牛奶。除了飯點正式進餐之外,她可以隨時吃麵包喝牛奶,願意看書就看書,願意玩玩具就玩玩具。

給予孩子充分自由和探索的機會。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真正的興趣,對孩子今後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第三,雖然不建議主動打擾孩子,但是要做得到及時回應。這是兩件事,而且也並不矛盾。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明白,為了培養孩子,我們就是要當孩子的腳手架。

最後,藉助一些工具幫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訓練專注力的玩具或者繪本圖書,幫助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覺的訓練專注力。

錦鯉媽咪愛叨叨

有一點需要額外說一下,如果早上孩子單獨玩的太久,家長擔心孩子餓,可以等孩子玩15分鐘左右再叫孩子。

因為早期的孩子注意力大約只有5分鐘左右,即便進入了心流狀態,維持15分鐘也是極限了。因此等孩子玩了15分鐘左右叫孩子就行了。

相關焦點

  • 孩子總喜歡一個人呆著?家長別輕易打擾,安靜「心流」是好事!
    一部央視紀錄片《零零後》跟蹤拍攝了一個13歲的女孩,名為一一。她幾乎每天都會去泡圖書館,雖然她有不少朋友,但是最享受時光還是獨處的時間。一一直言自己獨處的時候非常享受,稱這是種"神秘的力量"。這股"神秘的力量"一直帶領著她,能靜下心來做很多事,不受外界打擾,也並不孤單。
  • 有一個人在心上,不打擾,不忘記
    紅塵的渡口,你又成了誰眼中的風景,卻看溼了我的眼睛,人生若只如初見,該有多好。我知道,有些愛,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世間有一種無奈,就是多年後看著自己愛的人,牽著別人的手;有一個人在心上,不打擾,不忘記。
  • 該不該給孩子報學習班? 孩子:我的假期我做主
    ,就是不起床。直到下午三點,同學給他打電話,叫他出去踢球,他這才從綿軟的床上爬起來,簡單收拾幾下後,便從媽媽的眼皮底下溜之大吉。「曉明,你今天作業還沒做呢!」「才放假嘛,作業少……我過幾天再做……」  情景2 「黃琳音,你還想學書法課不?」「不想……英語、奧數、鋼琴,我都學了三門了,好累嘛!」小音很不情願地從床上爬走來,有氣無力地回答道。
  • 孩子總喜歡說「不」,家長該怎麼辦?預案「抓大放小,以柔克剛」
    無論幹什麼都會得到孩子非常肯定的否決「不要」:睡醒後叫他起床不要、說抱他起床也不要、說不抱他自己起床也不要、吃飯不要、睡覺不要、脫衣服不要、洗臉不要。說起孩子各種不要的行為,莉莉說真的是忍耐到了極限,每一秒都讓人忍不住想揍一頓完事。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在2歲左右最喜歡說的詞語就是「不」,不管家長對他說什麼他都說「不」。
  • 孩子總是賴床怎麼辦?家長學14個妙招巧應對
    改善寶寶賴床的14個妙方1.家長以身作則有些家長在孩子就寢時間一到,就急著趕孩子上床睡覺,自己的眼睛卻還猛盯著電視,或還在忙東忙西。其實父母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有「孤單」或「不公平」的感覺,而且孩子會有「為什麼只有我要去睡覺」的疑問,加上孩子對成人的活動充滿好奇心,當然也就降低了睡覺的意願。
  • 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每天早上喊她起床讓我心力憔悴,先睜開眼睛,再給她按摩一會兒背部,才算真正地清醒。自己也很想早起背誦功課,她說自己定上鬧鐘也聽不見,即使聽見,關掉鈴聲接著睡。我按照她的時間喊她起床,三番五次也無濟於事,有時氣不打一處來,河東獅吼:「還不起床!」我越吼,大寶越淡定,平靜地說:「你吼的時候我聽不見你說什麼」,看著她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有時氣急便會拍她幾下。
  • 3歲前,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長該怎麼做?每個年齡段學習內容不同
    育兒專家指出:對於三歲之前孩子的早期教育,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到張弛有度和因材施教。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具體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是活潑好動型的,在保持他們開朗性格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耐心和專注力。該嚴厲時不能心軟3歲之前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家長一定要嚴厲制止,不可心軟。
  • 「玩手機」與「不玩手機」,孩子6歲後,拉開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玩手機」與「不玩手機」,倆寶寶6歲後,半年就拉開很大差距作為家長,你對手機的使用頻率有多高呢?有人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在朦朧中看一眼手機,有人在睡前會習慣性刷一刷手機。工作時,我們擔心錯過領導消息。在遊樂場裡,有一個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夏天,每個項目的入口處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帶孩子來玩」的家長們清一色地低著頭刷手機,站在一邊的孩子則尷尬不已,或看著別人發呆,或央求父母和自己也分享一下。
  • 三觀超正的溫柔乾淨句子|後來我也學會了少說話和不再去打擾
    後來我也學會了少說話和不再去打擾。 後來我們學會了沉默不語,學會了什麼叫多少,說話後不再去打擾。Later, I also learned to speak less and stop interrupting.
  • 孩子該上幼兒園了,每天早上起床磨蹭拖拉,用這5個辦法
    這兩天跟朋友聊天,朋友向我抱怨說,孩子現在上了幼兒園,每天早上跟打仗一樣,叫幾十遍孩子還是不願意起床,最後好不容易叫起來了,還要穿衣服、刷牙洗臉、吃飯,每天一大堆事,後來直接動手,危機口就送他去幼兒園。
  • 致家長—孩子不喜歡讀書,你會怎麼做?快來看看李玫瑾的回答
    如果一個人對於學習來說沒有天生的好感,那就不會喜歡閱讀,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生理現象,我們可以大膽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一兩歲就說:「媽媽,我給你背個三字經吧」,這得是多麼嚇人的場面。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除了天生原因還有後天條件嗎?每個孩子不喜歡閱讀的原因都不一樣,但是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大部分都在家長身上,如果家長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時候用法不當,那麼只會適得其反,李玫瑾教授普及了幾個閱讀雷區家長們不妨看看是否踩雷了。
  • 孩子上學被欺負,是一種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不傷害他人是一種教養,而不被他人傷害更是一種氣場。」編 輯:柔山「我家孩子在學校總是被同學欺負,該怎麼辦?」類似這樣的問題正在困擾著家長,家長們的想法很單純,只要我的孩子不欺負別人,別人就不回來欺負自己。這樣的想法原本沒有錯,不過也的確想的太單純了,或者說父母們低估了一些未成年人的「惡行」。
  • 孩子在我「想」和我「不想」之間反覆橫跳,作為家長如何做?
    在商城,孩子路過漂亮的魚池就走不動了,說我要撈魚。 在學校,孩子說「媽媽,別的同學都在學畫畫,我也要學」。 在外面,孩子看見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抱著你的大腿說「媽媽我也要玩」。
  • 家長該怎麼教孩子談戀愛?
    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孩子一到青春期,身體的發育,激素的分泌,自然而然會喜歡異性。而青春期也是家長最擔心的時期,在學業上正處於初高中的關鍵時期。家長如發現孩子有談戀愛的風吹草動,便如洪水猛獸。
  • 孩子在幼兒園該不該學習拼音?家長怎樣幫孩子提升拼音水平?
    一位家長這樣說:「班上大部分孩子提前學了拼音,萬一小學老師看那麼多的小朋友有拼音基礎,就會加快學習進度,我的孩子不就落後了嗎?」到底孩子在幼兒園階段要不要學習拼音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其實,孩子如果在幼園階段能熟練掌握拼音,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是利大於弊的。
  • 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家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交友
    小編碎碎念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家長一方面覺得開心,自己終於熬過來了、孩子不那麼黏著自己了,他們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擔心,沒有自己的看護,孩子會不會交友不慎,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帶壞?一段友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實難以預料。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幹涉孩子的朋友圈呢?
  •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扔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扔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但有時候孩子扔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去判定孩子扔東西的目的性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孩子哦,正確的教育孩子,一定是先搞清楚為什麼,然後再是怎麼做!
  • 「媽媽,我能玩下手機嗎?」家長不同的答覆,可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應,下班之後,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媽媽,我想玩會手機。」多數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本來規定的只能玩10分鐘,結果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沉迷在手機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 「媽,我想睡一覺」,5歲女孩再也沒醒過來,家長們該長點心了
    5歲的樂樂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女孩子,平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跟小夥伴一起在外面玩耍,媽媽雖然覺得女孩子這麼皮不好,但見樂樂玩得開心,也就隨她去了。這天中午,樂樂在外面玩耍後回到家中直喊餓,媽媽見狀,連忙端出做好的飯菜喊樂樂吃飯。也許是因為太累了,樂樂吃飯的速度特別快,剛吃完就回房間睡覺去了。
  • 孩子被欺負了該怎麼辦?家長要學會這5招
    前些天,閨蜜提起她自己小孩被同桌欺負的事情,來問我該怎麼辦。她家小孩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女生,人很老實,什麼事情都一副好商量的樣子,是同學眼中典型的」軟柿子「,經常受男孩子欺負。去年疫情爆發之前,孩子學校飯堂的午餐還不像現在統一配送,而是由學生自己排隊打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