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群裡有人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孩子起床後自己一個人在玩,家長可以打斷他嘛?結果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幹嘛去打擾他,有這功夫自己休息一會不正好嗎?」
當然,這都是開玩笑的,家長真正的意思是看著孩子玩的很專注,很糾結要不要去打擾。
其實這個寶媽能問出這個問題,就說明她隱約已經意識到了,這時候不打擾孩子是正確的。因為此時你去打斷孩子,很可能會破壞他的專注力。
專注力的重要性,想必你我都清楚。咱們今天就來詳細說說專注力的那些事。
專注力究竟是什麼?
從心理學上來說,專注力又叫注意力,具體指的是注意力五大機制中的「集中注意力」部分。
人有五感,自然界會提供豐富的刺激來刺激我們的五感。比如斑斕的色彩、悅耳的聲音、豐富的味道等等。
我們的五感其實每天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周圍信息的各種幹擾和轟炸,正因如此,為了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專心於某一件事,我們的大腦就進化出了一種注意機制,可以讓我們專心在某一種感官之下,而忽略屏蔽掉無關的信息幹擾。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陳毅吃墨水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小時候陳毅一邊吃包子一邊看書閱讀,結果把包子蘸了墨水吃了也沒發現。
這裡的陳毅就是視覺和思考正處於專注狀態,他眼睛專心看書,大腦思考內容,這時候味覺的刺激就被屏蔽了,因此吃到了墨水的味道也未發覺。
而當早上孩子起床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多半會出於這種專注狀態,他的注意力全在手裡的玩具上,壓根就沒關注你。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為什麼不要去打擾孩子的玩耍?
因為孩子進入專注地狀態是非常難得的,他們的注意力機制和我們成人長年累月積攢的自動化進入專注狀態是不同的。
孩子的注意力其實非常分散,即便手頭在做著一件事,還會同時關注好幾個事。
所以,當孩子能夠自己玩耍玩進去的時候,其實是在自然形成「專注狀態」,這種狀態的形成並不容易,但對孩子來說其實很有好處,對其今後的學習聽課都很有幫助。
因此,當孩子在專注的玩耍時,家長千萬別打擾。不打擾正是我們做父母的溫柔。
那到底什麼時候能打擾孩子呢?
孩子總不能一直玩下去,家長也不可能一直不和孩子說話,那麼什麼時候才能打擾孩子呢?看準兩個時機。
1)孩子向你發出邀請
當孩子有邀請你的舉動時,一是說明他們已經從專注的狀態中出來了,二是孩子已經渴望和你互動了,他們從單獨玩耍的狀態變成需要和人互動了。這時候父母才可以介 入。
但這時有一點還需要注意,孩子邀請你多半是向你求助,家長即便加入孩子,也要仍以孩子為主導,為孩子的玩耍提供幫助輔助就好,不要自以為是的反客為主,開始幹預孩子的玩法。
2)當孩子情緒異常時
此外,當孩子因為玩耍出現異常情緒時,父母也可以適當參與。
記得小錦鯉小時候有一次畫連數字的連環畫,就是按數字順序連線,最後形成一些圖形。當時畫的是一匹大馬,數字比較多,畫到後面她可能數數數懵了,怎麼畫也畫不出來。
之後自己又嘗試了三次,還是失敗,我看她急的要哭了,就趕緊介入,然後耐心的跟著孩子數數,最後終於把大馬畫出來了,女兒心情也好多了。
類似這種情況父母就應該及時幹預了,但儘量不要直接幫孩子把問題解決,而是提供一些指點,孩子基本都能順利解決問題。
這時候我們就像是一種臨時的「腳手架」,幫助孩子在過渡時期使用一下,用完之後就拆掉了。這樣既能幫助孩子,又不至於讓孩子對我們產生依賴。
孩子獨立玩耍時,父母應該做什麼?
孩子在單獨玩耍時,不代表我們當家長就可以徹底撒手不不管了,確實不用去打擾孩子,但我們應該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我以前給小錦鯉玩耍的區域就很簡單。
有稜角的地方都貼了防撞條,陽臺門窗也都鎖嚴了,鋪好地墊,廚房廁所也都關好門。這樣就能放心的讓孩子在家玩耍。
其次,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我給小錦鯉在不同的地方準備了玩具、繪本,還有麵包牛奶。除了飯點正式進餐之外,她可以隨時吃麵包喝牛奶,願意看書就看書,願意玩玩具就玩玩具。
給予孩子充分自由和探索的機會。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真正的興趣,對孩子今後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第三,雖然不建議主動打擾孩子,但是要做得到及時回應。這是兩件事,而且也並不矛盾。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明白,為了培養孩子,我們就是要當孩子的腳手架。
最後,藉助一些工具幫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訓練專注力的玩具或者繪本圖書,幫助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覺的訓練專注力。
錦鯉媽咪愛叨叨
有一點需要額外說一下,如果早上孩子單獨玩的太久,家長擔心孩子餓,可以等孩子玩15分鐘左右再叫孩子。
因為早期的孩子注意力大約只有5分鐘左右,即便進入了心流狀態,維持15分鐘也是極限了。因此等孩子玩了15分鐘左右叫孩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