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成災,給當地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諸如類似報導,大家早已有所耳聞。於是網友腦洞大開,想出各種奇葩解決方法,比如把它們加工成罐頭或冷凍,運往中國銷售,甚至還想以此發家致富,但許多看似合理的方案,卻無法實施,這是因為網友對亞洲鯉魚的認識並不全面、深刻,本文一窺究竟。
亞洲鯉魚的幾個認識誤區
開篇提到,網友對亞洲鯉魚產生了一定的誤區,主要是因不清楚它的習性特徵、生長環境,而這正是影響其品質的因素。
▲亞洲鯉魚的種類
常說的亞洲鯉魚,並非網友熟知的黃河鯉、華南鯉、 湘江野鯉,也不是我國育種專家經多年人工選育的荷包紅鯉、芙蓉鯉,而是一系列淡水魚的統稱,像草魚、青魚、鰱鱅、鯽魚、鯉魚等,都同屬鯉科,泛指亞洲鯉魚。
網友常食用的鯉魚,大多集中在4/5斤,超過幾十斤的鯉魚數量稀少,一旦遇到絕對能在當地水域稱王稱霸。亞洲鯉魚卻恰恰相反,幾斤的鯉魚也就是魚苗級別,稍微有些年齡的老魚,動輒幾十斤,壯如小牛、肥如豬。亞洲鯉魚壽命普遍較長,可輕鬆超過半個多世紀,意味著如果現在向湖泊裡,放生一條魚苗,幾十年後重孫輩也能見到這條亞洲鯉魚。亞洲鯉食量大、生長迅速,特別是雌性鯉魚,幼苗後的2年進入生長期,只需短短10年時間,身長可達1-1.5米,體重最高紀錄超過100斤!
▲亞洲鯉魚屬於舶來品,卻弄巧成拙
但凡某個物種在當地泛濫成災,這個物種往往是舶來品,原本不屬於本地,像澳大利亞成群、成片的兔子,德國的小龍蝦及中國南方的水葫蘆,均是這樣。美國上世紀60年代,河流、湖泊被水生植物、藻類微生物霸佔,水錶時常泛著一層綠油油的「厚抹布」,水體逐漸呈黑褐色,水質嚴重惡化。為此美國先從我國引進草魚,效果顯著,接著又引進了鰱鱅等淡水魚。良好的效果下,卻忽視了潛在風險。這些淡水魚面對食物豐富又缺少天敵制約的環境下,可謂肆意啃食、生長、繁殖,短短幾年魚群數量便幾何式的增長。並且原有水域空間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而逐漸蔓延,順著流量、穿過橋閘,直奔伊利諾伊河和密西西比河。
60年代的美國正是工業發達的黃金時間,工廠林立,產品、貨物發往世界各地,而車間設備產生的廢水、汙水直接排放至密西西比河。汙水裡含有以硝酸鹽、苯和砷、汞為代表的大量重金屬,它們比重大,趁機在水底河床淤泥裡,最終以鹽的形態進入水生植物鏈。釣魚人清楚,鯉魚屬於底層魚,習慣棲息在水底,且食性雜,覓食過程不可避免攝食大量含有重金屬的食物,結果就是相當亞洲鯉重金屬超標,並不適合人的食用。時至今日,水質已大幅度改善,但飲食的差異,美國人並不喜歡這些刺多、肉質鬆散粗糙的鯉魚。
▲為「消滅」亞洲鯉 魚,所採取的措施
亞洲鯉魚大量吞食水生植物,嚴重擠壓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間,對環境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所以滅殺亞洲龍鯉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投毒、電網是最先採用的方法:2007年美國政府在鯉魚最為嚴重的水域,投擲溶散強、擴散迅速的化學試劑,但殺敵一百自損三千,藥性不懼針對性,鯉魚大量死亡,同樣本地魚種也泛起白肚,只得草草收場。接著拉起電網,專門布置在河道入口、交叉及寬窄交接處,亞洲鯉皮糙肉厚、適應能力強,電擊效果越來越差。更重要的是忽略亞洲鯉魚的跳躍能力,輕鬆翻過圍擋,逃之夭夭。
14年美國陸軍工程部決定投入180億美元,耗時25年,在關鍵河道位置興建高聳的攔截達大壩,以此阻擋亞洲鯉的流竄,一旦進入五大湖,無疑後果不堪設想。除此之外,各個州主要還是走群眾路線,其中伊利諾州最為有名,向漁民發放捕撈補貼,以此激發獵捕熱情。有些漁民將獵殺的鯉魚運輸至加工廠,既能獲得補貼,再通過二次加工賺取利潤:質量加、符合食品安全選擇出口,像超市售賣的一些冷凍魚片,就有類似產品;有些則加工成飼料,餵養牲畜。但這點量顯然趕不上鯉魚的生長、繁殖速度,想要徹底根治亞洲鯉魚、恢復原有生態,任重道遠。
寫在後面
亞洲鯉魚在泛濫程度,遠比本文描述的複雜,治理難度更大,所以今後我國對待新來物種,需更謹慎,仔細研究,往往一個小的決策、行為將會嘗試不可估量的後果。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