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背影沒有背景,貧寒家庭出生的普通年輕人,又不想一輩子呆在原來的階層,怎樣才能逆襲成功,開啟自己的人生,為下一代提供更高的起點?
有兩顆相同的種子一起被拋到了地裡。
一顆這樣想:我得把根扎進泥土,努力地往上長,要走過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麗的風景。
然後,它努力地向上生長。在一個金黃色的秋天,它變成了很多顆成熟的種子。
另一顆卻這樣想:我若是向上長,可能會碰到堅硬的巖石;我若是向下紮根,可能會傷著自己脆弱的神經;我若長出幼芽,可能會被蝸牛吃掉;若開花結果,可能會被小孩連根拔起,還是躺在這裡舒服、安全。
於是,它瑟縮在土裡。一天,一隻覓食的公雞走來,三啄兩啄,便將它啄到肚子裡了。
在慨嘆兩顆種子迥然不同的命運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一個簡單的道理:越是想安於現狀,越不能安於現狀,因為各種偶然的因素,會使你的周圍充滿風險。
所以年少的我們,總有一堆各種各樣的夢想。
比如,等有錢了就去環遊世界,等有錢了就買個大點的房子,等有錢了接父母過來一起住。
可是我們等啊等,有錢的那天卻始終沒來。
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不對啊,成功學的書,可是看了一大堆啊!
我們曾經以為:只要看了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就可以洞若觀火,掌握人性的密碼。只要看了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就能掌握財富流動的規律。只要看了奧格.曼狄諾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就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
這些都是好書,只是在激情消退之後,一切又回到了從前熟悉的樣子。
很多創業者喜歡把馬雲,李嘉誠等人作為榜樣,經常看他們的演講,學習他們的語錄,認為這樣就可以幫助自己創業成功。
可現實卻是,聽了很多馬雲的雞湯,也無法改變創業失敗的命運。
是馬雲們說的不對嗎?
在一次公開的空手道表演賽中,黑帶高手以七段的實力,用手劈開十餘塊疊在一起的實心木板,贏得觀眾熱烈的喝彩聲。
表演結束後,一位好奇的小男孩到後臺找這位空手道高手,請教他是怎麼做到的。
黑帶高手將十餘塊木板疊了起來,問他:「如果你劈開這疊木板,你的著力點會放在木板的哪裡?」
小男孩指著木板的中心部分:「這裡,我想一定要打在中心點。」
空手道高手笑道:「也對,木板架高時的中心點的確是最脆弱,但是你的手也會遭到等力度的反擊而疼痛不已。」
小男孩不解地問:「那究竟該把注意力放在木板的哪個部分呢?」
空手道高手指著最下面那塊木板的下方:「這裡,把所有的注意力及著力點,放在整疊木板的下方某一點,當你的注意力只看到木板的下方時,由上而下砍劈的手掌就能輕易地通過每一塊木板,而達到你心中所想定的那一點。
說著,空手道高手右手一揚,又劈開了那疊木板。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是馬雲們說得不對,只是我們要找到成功背後的真正原因,找到那個決定性因素。
有的老闆待人客氣,你就認為客氣是當老闆的必備素質。
有的公司專注做一款產品成功了,你就認定成功只能靠單品法則。
但很多老闆脾氣暴躁,做的也是多種產品,一樣成功賺錢了啊。
這時候你就懵逼了,不知道誰對誰錯,到底該向誰學習了!
其實,一件事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肯定是多種合力決定的,隨便改變其中一個因素,最後的結果都天差地別。
可能你只看到了導致成功的點,比如產品好,營銷做得好,砸錢多,卻忽略了整體謀划過程和失敗隱患。
那些成功人士呢,灌雞湯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光輝形象,從來都只講好的一面,講想讓你知道的一面。
結果就是,很多人單純的相信了,當外部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還是拿著以前得到的結論去套,結果能好?
有個諮詢我的朋友,創業快3年了,但其表現出來的行業知識欠缺度,真讓人為他捏了一把汗,也真是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啊。
如果真想當成事業做,進入一個行業3年之內,不要說成為業內頂級專家,起碼也得有一定知名度。
不管負責哪個崗位,你都得搞清楚,整個行業鏈條是怎麼形成和運轉的。
比如,每個環節最大的公司是誰,競爭對手都是哪些等等。
除了成為行業專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行業鏈條關係圈。
什麼信息都是靠網絡去搜,那絕對是外行中的外行。
有人做電子產品的,跟人聊起該產品的路線圖,對著白板,一口氣講解幾小時不帶卡殼的。
不但熟悉全線的競爭對手,各個環節的食物鏈,其中的利益關係,蛋糕分配形式都了如指掌。
後來他去創業,產品面世後,半年之內打垮了大多數競爭對手,目前依然牢牢的控制著這個市場。
所以各位準備去創業的同學,一定要做到要麼不出手,出手一定要取敵人的首級。
想要提高成功率,就得練好內功。
1、崗位知識:銷售,開發,管理,營銷等,反正就是你所從事的崗位工作知識。
2、產品知識:不管是銷售的,行政,採購,都需要對產品了如指掌。
3、行業知識:整個行業以及上下遊。
4、基本技能:辦公軟體,電腦,開車,人際交往等。
這些都可以從公司內部,同行,上下遊,書本和網上學習到。
你對一個行業理解越深刻,發現的機會就越多,所有牛逼的背後都是苦逼。
賺錢,其實就是內行賺外行的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