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參加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近三千家參展企業中,不僅有二十國集團(G20)全部成員,在全球44個最不發達國家中,也有超過30個前來,參展的企業達到150多個。
為了支持最不發達國家參展,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時宣布,為每個參展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免費提供兩個攤位,支持幫助最不發達國家分享中國市場的機遇。此外,根據聯合國此前發布的《2017年最不發達國家的狀況》報告,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最不發達國家的最大投資者。
在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中,在此次進博會設有國家展館的有衣索比亞館和塞內加爾館。每天,衣索比亞館前都排著長隊,參觀者在此能夠品嘗到著名的衣索比亞咖啡。此外,甘比亞的民族服裝服飾、坦尚尼亞的藍寶石、尚比亞的祖母綠也在各個其他展館內呈現。
神奇的阿拉伯膠
進博會7.2館和8.2館是食品和農產品展區,穿過擁擠的中心繁華區域,在展館的一側,是標準展臺區域。在這裡,零星分布著一些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企業的展臺。這裡有來自貝寧的可可醬,來自蒲隆地的咖啡和茶葉等。
在另外一角,一群好奇的採購商正圍著一家南蘇丹企業的展臺,展臺上擺著來自南蘇丹的花生、芝麻、洛神花等。然而,最吸引人的還是一塊塊不規則的橘紅色物體,採購商紛紛開始嘀咕,有人覺得是糖塊,有人覺得是桃膠,為了驗證猜想,有人甚至想拿起一塊想嘗嘗,這時,展臺上的兩位工作人員急忙制止大家,用剛學會的中文說:「不能吃,不能吃……」
阿拉伯膠
這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向工作人員詢問,原來這是南蘇丹的特產——阿拉伯膠。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阿拉伯膠用途極其廣泛,主要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用於穩定食品、增加黏稠度等,擔心記者還沒有明白,工作人員很快拿起手邊的可樂,指著說這裡就有阿拉伯膠,其實阿拉伯膠不光可以用於食品,還可用於工業生產,甚至可以作為腎病患者的輔助治療藥物。
工作人員指著一旁自己製作的海報說,現在正是膠樹產膠的季節,南蘇丹的農民把膠樹的樹皮撬開,滲出樹汁,大約等待45天就可以收割了。
南蘇丹是阿拉伯膠最重要的出產地,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的國家在2011年剛剛獨立,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過多年戰亂,(阿拉伯膠)現在產量還沒有恢復到以前的水平,因為之前都是通過阿拉伯商人來販賣這種商品,所以被外界稱為阿拉伯膠,我希望,以後大家知道這種膠的原產地之後,能夠慢慢改變叫法,叫它非洲膠,當然我知道這需要時間。」
這位名為庫育·代爾(Kuyu Dhel)的工作人員,是拉姆塞爾多功能合作社(Ramciel Multi-Purpose Cooperative Society)的顧問,今年已經50多歲,在南蘇丹建國後回到祖國。同時,他還是南蘇丹上議院南蘇丹州委員會(Council of States of South Sudan)的經濟事務顧問。
拉姆塞爾多功能合作社是一家私營企業,在南蘇丹獨立當年的2011年設立,是南蘇丹第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以進出口農產品為主。當前,該公司從阿聯、肯亞等區域國家進口糧食產品以彌補國內的食品不足,同時,出口南蘇丹國內有剩餘產量的芝麻、阿拉伯膠等。
拉姆塞爾多功能合作社的弗蘭科與庫育
進博會讓公司了解中國市場
庫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關於進博會的消息,他最先是在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上看到的,「以前說到中國,希望的就是來看看長城,到了中國,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機會。」
坐在他一旁的拉姆塞爾多功能合作社的董事總經理弗蘭科·多布(Franco Dobu)急忙補充道:「以前老是想把東西賣給美國人,現在發現中國和美國一樣具有吸引力!也有相當多的機會。」
在經過了三天多的展示後,拉姆塞爾多功能合作社已經積累了不少潛在客戶,許多中國採購商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在問及有沒有已經籤訂的協議時,庫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來中國,南蘇丹和中國的銀行之間還需要進行信用證對接,所以暫時還沒這麼迅速,但對這次進博會所取得的成果,他非常有信心。
在與記者交談時,不時有客商前來詢問。他們中既有中國客商,也有外國客商,有的就來自於南蘇丹的鄰國。其中,來自貴州的鄭先生對於展示的南蘇丹花生特別感興趣。他說,他之前就從代理商那裡進口過非洲的芸豆,這次特別趕來進博會,就想直接與供貨商取得聯繫,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
在了解了鄭先生的需求後,庫育同鄭先生互留了聯繫方式。庫育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經過這次進博會,到中國實地來看看,了解了中國市場的需求,回去後會按照這裡情況,去當地尋找在中國市場有潛力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