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公布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逆行者」、「打工人」、「後浪」等網絡熱詞入選。獲提名的「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一起去爬山嗎?」等因缺少正能量,沒有入選;「網抑雲」等諧音梗也因語文智慧不足,未能入選。
據悉,本次發布十大網絡流行語,經過了讀者推薦、網絡海選、專家評議三個階段。讀者一共推薦2020年網絡流行語條目270餘條。在此基礎上,編輯部根據流行度、創造性的高低,初步遴選出27條進行網絡海選。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復旦大學、華東師大、上海師大、浙江師大、四川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所與高校的專家參與評議。專家建議,主流媒體發布年度流行語條目,應倡導充滿陽光的「數位化生存」。「流行語聚焦一個國家或地區民眾關心的話題,除了概念意義外,往往有著輕鬆活潑、幽默詼諧、自嘲解嘲的情感色彩。」《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認為,有些流行語的意思、聲音、形體上附著風致與情韻,這些帶有辭趣、充滿智慧的詞彙生命力會更強。
網絡流行語「破圈」而出,「全民流行語」顯著增多
比較新近發布的幾份漢語流行語榜單,能發現不少共性,許多詞語反映出民眾共同關心的議題,成為社會文化的一種鏡像。透過流行語榜單,可以窺見鮮活的中國網民生活百態。今年,「逆行者」同時成為多份榜單的榜首,因為時代賦予了它新的意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員等為代表,各行各業湧現出了大量挺身而出的集體和個人。如今,「逆行者」多用於指代那些在新冠疫情阻擊戰中不顧個人安危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人,這種巨大勇氣與無私擔當讓他們獲得「最美逆行者」的稱號。在楊林成看來,今年圍繞新冠疫情,產生了一大批熱詞和流行語,堪稱「詞族」,比如「戰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火/雷神山」「雲監工」「不約而同」等。
近年來,漢語流行語出現一個趨向,即有些詞只在一個特定的社交圈裡火爆,在某一年齡層的網民中刷屏,「圈外人」則感到陌生,能夠讓網民廣泛認同的流行詞並不多。但今年的特殊狀況,導致不少網絡流行語「破圈」而出,蛻變成「全民流行語」。2020年,在B站走紅的「後浪」、網紅玩梗誕生的「打工人」、伴隨熱搜事件普及的「社會性死亡」等都進入了流行語排行榜,曾經只在一定的網絡社群中流行的語言,與主流紙媒與新媒體的共振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全年齡段人群通用的「爆款」。今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指出,網絡語言經歷了從「舶來品」到「本土化」的發展路徑;它呈現給公眾的樣態,從起初的「多語碼化」發展為當下的「多模態化」;它不再是當初網絡達人的專利,而成了網上網下的「大眾」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語言。
對於流行詞的評選,有專家提醒:儘管網絡熱詞鮮活生動易傳播,但簡練表達過濾掉了生活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不利於使用者提升文學素養、錘鍊語言能力。更需要注意的是,入選榜單的「陰陽怪氣」類流行語,其使用有著特定語域,不適合書面語表達。有高考語文閱卷老師還提醒,學生書面作業中應謹慎使用網絡用語,尤其在考試作文中使用不規範用語容易被扣分。
漢英流行語凸顯差異,反映周遭世界的現狀,折射社會環境的變遷
而在英語國家盤點的2020年度熱詞中,新冠疫情同樣是繞不過去的核心。《牛津英語詞典》「史無前例」地選出數個年度詞彙,包括新冠肺炎(COVID-19)、在家工作(WFH)、封鎖(lockdown)等。《劍橋詞典》將「隔離」(quarantine)作為2020年度詞彙,「封鎖」(lockdown)則被《柯林斯詞典》選中。柯林斯語料庫的記錄顯示,「封鎖」一詞的使用量在過去一年間增加了6000%。
這一年的新冠疫情、政治動蕩和社會緊張局勢讓歐美國家的民眾陷入焦慮,工作、學習、購物和社交方式因此改變。柯林斯語言內容顧問海倫·紐斯戴德表示,選擇「封鎖」作為年度詞彙,是因為「它濃縮了數十億人為控制疫情而不得不限制自身日常生活的共同經歷」。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和自我隔離(self-isolate)等與疫情有關的詞彙也在熱詞之列。
流行語是社會變化最簡潔的「記錄儀」。專家認為,比較漢語和英語高頻詞的異同,可以發現:中國已逐漸走出疫情,流行語中透露出更多正能量;而歐美仍為新冠肺炎所困,社會生活尚未正常化。「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在英語語境中原本是比較冷門的詞彙,今年卻在美國街頭到處可見。」流行語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李明潔教授認為,語言是對周遭世界的反映,新詞彙和具有新意義的歷史詞彙不斷湧現,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社會環境的變遷。
附:《語言文字周報》版「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
逆行者
「逆行」即反向行走,是危險的,在道路交通上是被禁止的違法行為。「逆行者」是指反向行走的人,本來是一個貶義詞;而今年的流行語「逆行者」則是一個褒義詞,用於指代那些在新冠疫情阻擊戰中不顧個人安危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員等為代表,各行各業湧現出了大量挺身而出的集體和個人。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抗擊新冠病毒中表現出來的巨大的勇氣與無私的擔當,讓他們獲得最美「逆行者」的稱號。「逆行者」位居2020年「頭條搜索」第一名。
甩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美國部分政客歪曲事實,編造謊言,妄圖通過向中國推卸責任來轉移視線,掩蓋自身抗疫不力的事實。在我國的官方回應和媒體報導中,「甩鍋」一詞頻繁出現。「甩鍋」即推卸責任,將自身的責任轉移出去,讓別人來承擔。源於「背鍋」,而「背鍋」又是慣用語「背黑鍋」的縮略。同樣是「鍋」,「背鍋」的「鍋」是指並非自己應擔的責任,而「甩鍋」的「鍋」則是指自己應擔的責任。
後浪
流行語「後浪」,大致是指90後、00後一代。在熱播短視頻《後浪》中,演員何冰走上舞臺,以前輩的視角發表一段深情的演講,獻給新一代的青年們。年初以來,疫情肆虐,人們關注到了在危難關頭青年一代的擔當與勇氣。何冰在演講中以「後浪」喻指青年一代,表達了對他們的認可與期許。視頻一經發布,便引起高度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新媒體營銷案例。「後浪」躋身頂流,一是因其節引自為人熟知的詞語,具有較高的語義透明度;二是切合了當代青年迎難而上、拼搏奮進的精神風貌。
打工人
「打工人」一夜爆火,其實這個詞是舊瓶裝新酒。據說,「打工人」被當成梗,與一名網紅的視頻有關。他曾發布了幾條短視頻。在其中一條視頻中,他做出要出門打工的樣子,對著鏡頭說:「勤勞的人已經奔上了塔吊,你卻在被窩裡伸了伸懶腰,你根本沒把自己生活當回事兒。早安,打工人!」這種自我調侃的句子,很快引起網友的轉發和戲仿。「打工人」,原本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通常為外來務工人員。今天,一聲「打工人」,在平凡中透露著追求,在隱忍中透露著堅強。雖然人在打工,但卻不卑不亢,有著自己的尊嚴。
爺青回
即「爺的青春又回來了」的縮略語。2020年,B站用戶一共發送了22億條彈幕,其中「爺青回」被發送了超540萬次。網民們「爺青回」用來表達再次見到曾經熟悉的人和事物時的一種喜悅之情。那些年的人物、影視劇、遊戲、動畫,旋律,一旦出現,不少網友往往會發出一句慨嘆:「爺青回!」與「爺青回」密切聯繫的,是「爺青結」,意即「爺的青春結束了」。多用於慨嘆自己喜愛的或關注的事物的消失或結束。
凡爾賽/凡爾賽文學
「凡爾賽」即凡爾賽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網絡熱詞「凡爾賽」源自日本少女漫畫《凡爾賽玫瑰》,其中刻畫了十八世紀末凡爾賽宮的浮華奢靡。今天網友們以「凡爾賽」借指刻意炫耀高檔、奢華生活的做派。凡爾賽文學的經典套路是:不經意地用反向表述來炫耀自己的優越感——先抑後揚,明貶暗褒,有時再加上適當的自問自答,草蛇灰線地流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隨著「凡爾賽」「凡爾賽文學」爆火,還衍生出了「入門凡」「低級凡」「高級凡」等不同級別的裝腔作勢。
你品,你細品
「幹啥啥不行,陰陽怪氣第一名。」2020年,網絡上流行著一種陰陽怪氣的腔調。「你品,你細品」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此處有貓膩,此事不簡單!你需要時間思考才能弄明白的。仿佛說話人自己對背後的真相已了如指掌。其實很多時候也只是一種故弄玄虛。「你品,你細品」來源於網絡上一段搞笑視頻——視頻中,男子勸老婆不要買包,讓她在買包和買房兩個選擇中思考,對他老婆說:「你品,你細品!」這個有點搞笑的視頻,一時間被網民們競相使用。
有內味了
「有內味了」是一句北方方言。「那」在口語中可讀作nèi,借用「內」來表示。全句可還原成「有那種味道了」,或「有那種感覺了」。2019年初,「有內味了」隨著一些京味兒視頻在網上出現,經由電競圈衍生出了「有××內味了」的梗。作為今年突然火爆的網絡流行語,它帶有詼諧色彩,表示正宗、地道、棒等新義。網民們用以表達調侃、吐槽;或表達對讚揚與認同。
內卷
「內卷」(Involution),或作「內捲化」,最開始是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用來解釋為什麼農耕社會長期沒有大的突破的一個術語。後來,用法泛化,被用來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流行語「內卷」,描述的是各行各業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有限資源的存量廝殺、零和博弈。「內卷」可縮略為一個字「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拼盡全力,以使自己獲取少量的競爭優勢。在內卷文化的裹挾下,大家活得都很累。
社會性死亡
有人將死亡分為「肌體死亡」「代謝死亡」和「社會性死亡」三種;親友和鄰居所公知的死亡,叫「社會性死亡」。在網絡上,這個詞被用來借指一個人名譽遭到嚴重損失的社交隔斷。2020年11月,「清華學姐」誤斥學弟「性騷擾」,將其「社會性死亡」的風波,讓這一名詞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在這一事件中,「社會性死亡」被用來描述個體遭遇網絡暴力後陷入社交往來被阻斷、社會聲譽被傾軋的困境。揭發對方的疑似不道德或違法行為,將其公之於眾,摧毀這個人的社會形象和社交圈子——這種戾氣濃重的「社死」打擊,侵害了個人隱私,不合法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