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鄉愁!宿遷段新平捐贈家中老物件

2020-12-27 中國江蘇網

12月19日上午,家住宿遷市區華潤景城小區的段新平向記者展示了宿遷市博物館向他頒發的捐贈證書。

「12月10日,我將家裡的兩件老物件——石磨和碌磙捐贈給了宿遷市博物館。其實,我也挺捨不得的,但是老家即將要拆遷了,將它們放到博物館,不僅能讓人們觀賞,還能讓我在思念老家的時候再去看看。」今年63歲的段新平原來住在市區花園路附近,如今,老家已經沒有人居住,這兩件老物件也不便搬到新居。

「前幾年曾有人以400多元的價格上門收購石磨,但我又捨不得,因為一旦賣掉了,就再也見不到它們了。於是,我才想到把它們捐贈給博物館。」段新平告訴記者,他覺得石磨和碌磙的價值不是幾百塊錢可以衡量的,這些老物件承載了他對老家的記憶和他童年的記憶,如果把老物件賣了,回憶也就沒了落腳點。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石磨、碌磙、石臼等老物件都很常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兩件。「我覺得它們是民俗文化的符號和傳承,如果把這些老物件保留下來,給我們的後代看一看,多好。」段新平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用處,把它們放進博物館就能得到很好的保管。

「小時候家家戶戶天天推磨磨糧食,我也常常站在石磨旁玩耍,經常能觀察到一些趣事。」段新平笑著回憶道,在他家石磨的上磨盤上,有一些小小的洞,他至今還記得,那些都是家裡養的雞啄出來的。

「以前,大多村民家都會養些雞鴨鵝等家禽,有時候磨盤上還剩下些許糧食,雞就會去啄食,時間長了便留下了一些小小的洞。」講述這些趣事的時候,段新平說,這些不僅是他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回憶,而石磨和碌磙就是最好的見證者。

如今,人們的生活變好了,以前用石磨和碌磙打磨糧食,費時費力。現在用機器,又省力氣又環保,收割糧食不再需要打場,碌磙自然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可那些閒置的石磨、碌磙等老物件不該就此被遺棄在田間地頭,它們默默地講述著一個時代的農村故事。」段新平說,希望這些老物件能被好好保存,讓他們這一代人的鄉愁也有地方「存放」。(記者 仲文路 見習記者 顏靖堯 呂家輝)

12月19日上午,家住宿遷市區華潤景城小區的段新平向記者展示了宿遷市博物館向他頒發的捐贈證書。」今年63歲的段新平原來住在市區花園路附近,如今,老家已經沒有人居住,這兩件老物件也不便搬到新居。」段新平告訴記者,他覺得石磨和碌磙的價值不是幾百塊錢可以衡量的,這些老物件承載了他對老家的記憶和他童年的記憶,如果把老物件賣了,回憶也就沒了落腳點。」講述這些趣事的時候,段新平說,這些不僅是他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回憶,而石磨和碌磙就是最好的見證者。」段新平說,希望這些老物件能被好好保存,讓他們這一代人的鄉愁也有地方「存放」 。

12月19日上午,家住宿遷市區華潤景城小區的段新平...

相關焦點

  • 富順縣兜山鎮天府村村史館,老物件、老照片,留住鄉愁傳承文化
    通過挖掘整理反映農耕文化和鄉村社會發展的老物件、老照片,記錄鄉村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變遷,建成天府村村史館,讓其成為人們留住鄉愁、傳承發展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實物展區分為兩大類別:一是農村變革歷史文件與資料,從民國時期生活及貨幣展示,到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革委會到人民公社相關文件,有公分記錄冊、交公糧登記表等重要資料;二是老物件展區,「三轉一響」、農村照明演變、農具展示、漁具陳列等圍繞富順農村豆花文化依次展開。
  • 鄉村這些老物件,你還隨意丟棄嗎?這樣利用起來,讓庭院留住記憶
    說起老物件,這幾年隨著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一些高檔的庭院,以及能夠展現古風古韻的老宅,都把一些老物件當作一種時代的記憶,一種鄉愁留在了自己的生活當中,這是一種鄉愁文化,這是一種記憶鑲嵌在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 儀徵有個「運河迷」,20年收集了上萬件運河老物件
    揚州儀徵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藏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鄉愁記憶。 痴迷—— 他耗時20多年收藏上萬件運河老物件 「經常到運河邊玩,遇到了就撿回來。」
  • 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黃海波(左一)接受到訪市民的捐贈。「時尚迴響」提供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老物件失去安身之處,因此不少人有了「寄存記憶」的需求。「一開始真沒想到有這麼多人捐。」山西「時尚迴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的創辦人黃海波說,從2017年秋天至今,他們已經收到600餘名熱心市民捐贈的6000餘件老物件。由於場地原因,有時候她不得不拒絕捐贈者。黃海波的想法如同一個小火種,很快得到不少人支持。據她介紹,太原學院免費借給他們兩間教室和一間庫房,供他們存放東西。太原市文物局把南肖牆關帝廟騰出來供他們在裡面辦展覽,開「記憶交換」市集。
  • 文化高新|古床、石磨、陶罐……他用老物件在科學城「碼」出一個...
    這些對於00後來說,或許一臉茫然但對於生長在農村的80後、90後這是一件件寄託著成長經歷的老物件文藝一點,它們承載著「鄉愁」如若遇見它們,你會做什麼感嘆兩句還是發朋友圈科學城香爐山街道的李啟利一個見證城市拓展的
  • 荊江牌熱水瓶、鴛鴦牌床單……這些老物件您有嗎?
    沙市洋碼頭文創園「沙市老物件」捐贈活動開展以來,社會各界非常關注。6月30日上午,沙市區勝利街道老物件集中捐贈儀式暨老物件徵集工作推進會舉行,社區居民踴躍響應,積極捐獻自己收藏的老物件。在沙市區勝利街辦會議室,居民們捐贈的老物件擺滿了長桌:民國時期的水果盤、70年代的電視機、80年代的鴛鴦牌床單、荊江牌熱水瓶、還有各個時期的毛主席像章……
  • 記憶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好時光
    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 這是太原市文物局活化利用古建築的一個典型,新時代的關帝廟已變身為太原城市記憶館、「記憶交換」市集。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的報導。本文節選自該報導。
  • 「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黃海波(左一)接受到訪市民的捐贈。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時尚迴響」提供▲一個小朋友用奶杯交換了一位女士的首飾盒。▲觀眾在太原市南肖牆關帝廟的屋內參觀老物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2018年的展覽現場,志願者閆英在為觀眾講解。
  • 走進金家嶺街道楊德勝的「個人博物館」 聽聽他和老物件的故事
    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段歷史的最好見證,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傳承著那一份情懷和信仰。家住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楊德勝,在青島收藏圈頗有名氣,人稱「青島秀才」。幾十年來,楊德勝將自己收藏的部分老物件,陸續捐贈給青島市各大檔案館和小學。
  • 60~70年代曾經倍伴我們成長的老物件
    回到老家後院,看到這些遺留在地上的老物件,「睹物思人」勾起了我對孩提時代的回憶……在六七十年代這些物件與每個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父母曾用這些東西勤儉持家養育我們一個個兒女長大成人。今天農村農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物件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 老物件裡藏著嵐島歲月
    老屋子裡擺放著老物件舊物如雲變廢為寶 打造故事走廊走進上樓村「樓臺會」一樓最左側的房間,午後陽光正好,細碎地灑在各式老物件上,人們置身其中仿佛就如同穿越了時光。這僅僅10平方米的老舊物件展示廳,真實還原了崢嶸歲月中一個小家方方面面的生活印記,細節而生動。
  • 盛食物的頭缽……這些農家老物件滿滿的回憶
    頭缽燙酒錫壺箸籠酒罐盛米酒的陶罐,是晚清的;燙酒的錫壺,也是晚清的;盛食物的頭缽,至少有50年了;裝筷子的竹籠,也有32年了……昨天,記者在儀徵月塘一農家看到,該戶人家至今依然保存著一些家用老物件。頭缽,這樣的「稱謂」你聽過嗎李強,儀徵月塘鎮魏井村人,他和家人,對家裡的物件一直都很「仔細」。「即使不用了,也不會扔掉,而是找個地方存起來。」李強說。李強家有一個「頭缽」,昨天,閒著無事,他拍了一張照片,放在朋友圈,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李強介紹,頭缽,是月塘當地人的一種叫法,「頭就是大的意思,頭缽就是很大的陶罐。」
  • 老物件見證宿遷往事 這兩扇門是劉馬莊巡檢司的遺存
    嘉慶年間的《宿遷縣誌》卷三《職官》中記載道:劉馬莊巡檢司巡檢一人;劉馬莊巡檢,舊駐劉馬莊,移駐皂河。《大清一統志》中的記載:劉馬莊巡檢司,在宿遷縣西北皂河口,舊在縣東北一百二十裡,又東北去海州一百八十裡,一名劉家莊,明置巡司,今移此。有運河主簿及黃河北岸千總,俱住皂河口。   從劉馬莊巡檢司的任職官員記載上來看,有明確記載的首任巡檢朱式榖,是在雍正十二年上任的。
  • 酸辣香脆的新平醃菜——要的就是這個味
    新平醃菜酸酸辣辣香香脆脆的味道,直通五臟六腑,讓人感覺遍體通泰,胃口大開,飯便多吃了兩碗,等感覺胃撐得難受時,已經晚了。心中後悔,早知道這樣就不吃那麼多了,只是,下一次,又忍不住的吃了,還是一樣的吃多了。醃製新平醃菜非常講究,只有用新平本地生產的土青菜,在新平本地醃製的醃菜,才會色澤鮮亮,味道合口。
  • 農村尋寶:老石磨總有人要收購,這些老物件有何用途?
    提要:農村尋寶:農村的老石磨都被收購了,這些老物件有何作用?石磨和石槽都是上個世紀的人們的記憶,那時候石磨、豬槽、牛槽這些老物件可是家家必備的家庭用具。小時候老家有一個大的石碾,聽爺爺說那還是奶奶的嫁妝呢,這也能看出來這些物件確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為何有人收購石磨、豬槽?農村確實是經常會有一些遊街串巷的人,收購各種農村的新奇玩意,不僅有收購石磨、石槽的,還有收購破舊家具的,破舊房梁的等等,總之只要是一些有些年月的老物件總是會有人收購的。
  • 地攤老司機話趕話連售3樣物件,農村大集是鄉愁也是生財之地
    當天,這位地攤老司機就話趕話,接連賣出三樣物件,總計賣了700元。第一件是一個木雕小件,攤主要價400元,經過還價後,300元成交。攤主看買主掏錢大方,話趕話:「這個木枕不錯,也要了吧,給你最低價400元!」買主還要還價到300元。攤主說,價格不能少了,我送你一個好筆筒,你買不虧,換個地方就買不到。好多人買東西是不是都會衝動?
  • 蘭州新區民俗村洋溢鄉愁記憶 「洋芋先生」千錘百打覓「老味」
    蘭州新區民俗村洋溢鄉愁記憶 「洋芋先生」千錘百打覓「老味」 2020-09-17 15:47:53  現年38歲的「洋芋先生」徐吉祥,家中「四代人」都以烹飪傳統小吃洋芋攪團為生。每當有食客光顧,他都會穿戴好整套古裝再「工作」。他認為,這種儀式感必不可少,意義在於喚醒民眾對黃土地年代的「專屬記憶」。圖為高連山製作犁面。 崔琳 攝  「天作地造、攪拌味醇、真材實料、千錘百打……」從品種、品質到製作手法,徐吉祥說起洋芋滔滔不絕。
  • 新平橙子冰火兩重天
    秋冬時節,火遍全國的新平橙子,迎來了豐收的季節。新平山頭的各個果園特別熱鬧,隨著橙子種植技術的提升,橙子的口感和產量也在不斷提升,玉溪果農們的朋友圈也在橙子季熱鬧起來。12月,橙子季已接近尾聲,這一番熱鬧後,一則「新平水塘鎮1.2萬噸冰糖橙滯銷,果農好心焦」的消息卻給今年的橙子季留下了許多遺憾。今年的橙子因何滯銷?滯銷的橙子又將如何處理?近日,記者進行了了解。
  • 富陽一批老物件徵集中,你家有嗎?
    陽陂湖城市文化溼地歷史文化陳列實物資料火熱徵集中湖塍村村民們積極捐贈老物件
  • 海壇歷史的收藏者:老物件裡藏著嵐島歲月!
    8日,記者一行來到伊海家中「尋寶」,聽他訴說老物件背後的故事。從他口中,眼前這些泛黃的舊物似乎有了溫度,更添歷史厚重感,平潭昔日的倩影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