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家住宿遷市區華潤景城小區的段新平向記者展示了宿遷市博物館向他頒發的捐贈證書。
「12月10日,我將家裡的兩件老物件——石磨和碌磙捐贈給了宿遷市博物館。其實,我也挺捨不得的,但是老家即將要拆遷了,將它們放到博物館,不僅能讓人們觀賞,還能讓我在思念老家的時候再去看看。」今年63歲的段新平原來住在市區花園路附近,如今,老家已經沒有人居住,這兩件老物件也不便搬到新居。
「前幾年曾有人以400多元的價格上門收購石磨,但我又捨不得,因為一旦賣掉了,就再也見不到它們了。於是,我才想到把它們捐贈給博物館。」段新平告訴記者,他覺得石磨和碌磙的價值不是幾百塊錢可以衡量的,這些老物件承載了他對老家的記憶和他童年的記憶,如果把老物件賣了,回憶也就沒了落腳點。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石磨、碌磙、石臼等老物件都很常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兩件。「我覺得它們是民俗文化的符號和傳承,如果把這些老物件保留下來,給我們的後代看一看,多好。」段新平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用處,把它們放進博物館就能得到很好的保管。
「小時候家家戶戶天天推磨磨糧食,我也常常站在石磨旁玩耍,經常能觀察到一些趣事。」段新平笑著回憶道,在他家石磨的上磨盤上,有一些小小的洞,他至今還記得,那些都是家裡養的雞啄出來的。
「以前,大多村民家都會養些雞鴨鵝等家禽,有時候磨盤上還剩下些許糧食,雞就會去啄食,時間長了便留下了一些小小的洞。」講述這些趣事的時候,段新平說,這些不僅是他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回憶,而石磨和碌磙就是最好的見證者。
如今,人們的生活變好了,以前用石磨和碌磙打磨糧食,費時費力。現在用機器,又省力氣又環保,收割糧食不再需要打場,碌磙自然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可那些閒置的石磨、碌磙等老物件不該就此被遺棄在田間地頭,它們默默地講述著一個時代的農村故事。」段新平說,希望這些老物件能被好好保存,讓他們這一代人的鄉愁也有地方「存放」。(記者 仲文路 見習記者 顏靖堯 呂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