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時期 ,以英、俄為首的歐洲反動勢力組織了七次反法聯盟。 在這長達20年的戰爭中 ,英 法矛盾還是俄法矛盾佔主導地位? 俄國在七次反法聯盟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本文試圖通過俄法矛盾的分析探討這一問題。
大革命爆發後 ,俄國與其它歐洲君主國一樣 ,確實極端仇視法國革命。首先表現在立即同法斷交上。 在路易十六被處死後 ,俄下令該天為哀悼日 ,恨不得置法國革命於死地而後快。 但是 ,當 1793年英國出面組織第一次反法聯盟後 ,俄國不但未能參與組織這場戰爭 ,而且也未能參戰 ,這是受俄國當時的對外政策以及俄國的實力所限。
葉卡特琳娜女皇當時對外政策側重在東方擴張 ,她的目標是要兼併波蘭 ,肢解土耳其 ,分裂德國 , 奪取芬蘭 ,並與瑞典作戰 ,鞏固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地位。
法國大革命開始時 ,葉卡特琳娜正忙於對土耳其戰爭 ( 1781— 1791年 )、 對瑞典戰爭 ( 1788— 1790 年 )與第二、第三次瓜分波蘭 ( 1792— 1794年 )。 在鎮壓法國革命方面 ,女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與西歐相比 ,俄國本來就落後 ,再加連年窮兵黷武 ,俄國經濟已臨崩潰的邊緣。 這時 ,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 ,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 ,葉卡特琳娜便玩弄狡黠的外交伎倆 ,策動普、奧、荷、英出面幹涉法國 ,使她在東方可為所欲為。另外 ,由於俄國在土、瑞戰場的勝利 ,嚇壞了英國 ,引起了英、普、荷的幹涉。 英、普支持土耳其 ,俄不得不抽調兵力加強波蘭邊界的部署 ,以防普魯士開闢新戰場。在俄土議和後 ,英、普從中調停。他 們迫使俄國維持現狀 ,否則將以武力幹涉 ,但俄對此 置之不理。在這種情況下 ,於 1791年 ,俄試圖與法籤訂和約 ,共同反對英國。 俄國國務活動家科丘別伊在給俄國駐奧大使沃羅佐夫的信中 ,告他說事關機密 ,要求他看過信後燒掉。這說明葉卡特琳娜不願同法國作戰。
1795年 ,葉卡特琳娜夥同普、奧完成了第三次瓜分波蘭後 ,才逐漸地把力量轉向日益強大的法國。當 第一次反法同盟瀕於崩潰時 ,她才開始給他們有限的支持。1795年 ,俄與英、奧籤訂了新的同盟條約 ,答 應派兵六萬攻打法國 ,但由於葉卡特琳娜去世沒有實現。 新上臺的保羅一世考慮到 ,俄國連年戰爭 ,財政困難 ,迫切需要時間喘息 ,所以推遲了對法戰爭。
1798年 ,俄、英、奧、土、那結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 仍由英出面組織 ,在這次反法同盟後期 ,俄退出組成反英同盟。 當時俄參戰是出於對法國革命的仇恨與履行 1795年與英所籤協約 ,更主要是因為法國軍隊遠徵埃及 ,同土耳其發生直接衝突。俄出於肢解土耳其與霸佔地中海的野心 ,不允許法插手近東。 英、奧 則共同設法使俄國積極參與對法戰爭。 但俄由於經濟條件限制 ,僅派黑海艦隊較早參戰 ,陸軍動員準備時間長 ,出兵較晚 ,參戰人員僅 6. 5萬。
在第二次反法同盟後期 ,保羅一世退出反法同盟 ,原因是同英國關係緊張起來了 ,因為英幾乎已不參加對抗法國的軍事行動 ,然而卻佔領了軍事要地馬爾他島 ,東方危機重新爆發。 保羅一世一怒之下 , 宣布將停泊在俄國港口的英國船隻同貨物全部沒收 ,隨後與瑞、丹、普等國成立了抵制英國的保護中立國貿易聯盟 ,並將英從它的主要市場波羅的海與 德意志排擠出去 ,英國孤立了。
拿破崙趁機拉攏保羅一世 ,並希望建立俄法聯盟共同反英。 他答應保羅一世一旦從英國手中奪回 馬爾他就讓給俄國。另外 ,還將 67000名俄國戰俘全部釋放而不要任何交換條件。 保羅一世馬上表示放棄幹涉法國 ,這實際上是提爾西特聯盟的雛形。他在同英斷絕關係時說: 「英國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法蘭西 的大敵。」並與拿破崙私人通信。1800年末 ,保羅一世 派科雷切夫為正式代表出使巴黎。 當時拿破崙建議保羅一世共徵印度 ,抵抗英國 ,保羅欣然同意並共同制定了詳細計劃。 為此還出動 2. 4萬哥薩克騎兵到中亞偵察入印的道路。正在此時保羅遇剌身亡。
但俄法談判還繼續進行 ,新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於1801年授權與法籤定了兩個極為重要的文件 ,一 個是俄法和約 ,另一個是俄法密約。 前者同意讓俄出面調停 ,法與德、撒補償問題 ,法放棄那不勒斯 ,承認馬爾他共和國 ,與俄共保海上自由。法土和約規定 將埃及歸還土耳其。 對俄與土的這些讓步使這兩國與法站到了一起 ,孤立了英國而有助於法對英締結和約 ,最後英被迫於 1802年締結了「亞眠和約」 ,此約規定「英承認現有的利益成果 ,從馬島撤退 ,法則將埃及歸還土耳其 ,並從義大利撤兵。」
第二次反法同盟中 ,俄不但沒起多大作用 ,而且還起了反作用。在後期與法一起反英 ,以致削弱了以 英為首的反法同盟 ,致使英在亞眠和約中吃了大虧。
1805年 ,俄國與英國組織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仍然是由英出面組織 ,並且出錢 ,由俄、土、奧、瑞等國 出人出力。 由於英在亞眠和約中吃了大虧 ,不甘罷休 ,而拿破崙首先破壞和約 ,違反了他所承諾的不幹涉土耳其的義務 ,派人去該地考察 ,為法重新入侵近東做準備 ,以這個行動來嚇唬英讓出馬爾他島。英對此進行抗議 ,同時也不急於讓出馬爾他。在英大使蒙受拿破崙無理待遇後 ,英法再次爆發軍事行動 ,英封鎖大陸各港口 ,捕獲法國商船 ,法軍則進入漢諾瓦以示報復。 法軍開始在北海地區集結 ,俄則從中調解 , 但俄的調解方案遭到拿破崙的拒絕 ,而在這前不久 , 拿破崙還說願意接受俄提出的任何解決方法。 因此 英法戰爭的再起 ,法軍入侵漢諾瓦以及俄調解的失敗 ,終於使俄確信以外交手段限制法在地中海地區與中歐的擴張是不可能的。為了鞏固、發展自己在中歐、巴爾幹、東地中海、近東的勢力 ,俄認為必須建立 一個歐洲各國的防禦同盟體系來抵抗法國的擴張。
拿破崙戰爭性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法英瓜分市 場的矛盾加劇 ,俄國則關心對英貿易 ,與英站在一 起。亞歷山大一世一上臺就立即恢復俄英友好關係 , 釋放英船隻 ,準許英貨進口。 1801年 ,同英籤訂友好協定 ,但俄並沒有與拿破崙斷絕關係。英國則答應給同盟國出錢 ,但要求它們馬上出兵幹涉法國。沒過多久 ,由於拿破崙對當甘公爵的槍決導致了法俄關係的最後破裂 ,當亞歷山大一世對這一行動提出抗議時 ,他得到的卻是侮辱性的照會 ,照會指責俄皇參與謀殺自己的親生父親。 俄法關係的破裂促進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建立。在面臨法國稱霸歐洲的情況下 , 有很多矛盾的俄英兩國認為有必要結成同盟共同對付拿破崙。 1804年 ,雙方達成軍事協定。奧對法開戰後 ,庫圖佐夫奉命率軍援助奧國。俄進入歐洲打破 了拿破崙強渡英吉利海峽的計劃 ,使英免遭拿破崙已準備好的登陸襲擊。但奧斯帖爾利茲戰役中 ,俄奧被打敗 ,俄國被擠出西歐。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形成終於決定了拿破崙的命運。這時拿破崙已向歐洲挺進 , 各國驚恐萬狀而聯合起來了 ,所以他除了徵服世界以外 ,已別無選擇。
1806年下半年 ,英、俄、普又組織第四次反法聯 盟 ,俄國出兵充當英國打手 ,英國則答應出錢。 由於 第三次反法聯盟的慘敗 ,為拿破崙在中近東擴張創 造了條件 ,引起了歐洲各國的進一步驚慌 ;法對土耳 其的幹涉與控制導致土與俄關係破裂 ,俄土開戰 ,法 國想利用俄英關係不穩定玩一次花招 ,便建議單獨 與雙方和談 ,但英法和談陷入僵局。俄法和談結果對 俄不利 ,拿破崙要求將利凡得送給法國 ,亞歷山大一 世極為不滿 ;正在這時 ,拿破崙建立的萊茵聯盟使普 魯士倒向俄、英 ,英答應為普提供補助金。 第四次反 法聯盟形成。1806年 ,英、俄派兵援助普魯士 ,普法開 戰 ,但普卻很快大敗於耶拿與奧埃爾斯塔特戰役 ,柏 林不戰而降。年底 ,實際上只留下了俄法兩軍單獨交戰。 1807年 1月 ,拿破崙進入華沙。 1807年夏 ,俄軍 在弗利德蘭會戰中損失了近 1 /4兵力 ,這就決定了 戰局 ,英國的援助遲遲不能到來 ,引起俄國的怨恨。 況且 ,俄深感軍事上與拿破崙抗爭力不從心 ,迫切需 要喘息時間 ,便想與法締結和約。亞歷山大認為與法 結盟比與英結盟更有利於他掠奪土耳其與瑞典。 而 拿破崙也感到沒有足夠的兵力與俄作戰而力圖與俄 再次結盟 ,以便放手對付英國。於是亞歷山大的對法 政策又像保羅一世時期那樣來了一個 180度的大轉 彎 ,即從聯英反法變為聯法反英 ,組成第二次反英同 盟 ,突出表現在 , 1807年的提爾西特和約和 1808年 的埃爾富特會談上。俄國參加了大陸體系 ,承認法 國所佔地區 ,認可了對普魯士的肢解 ,以及華沙大公 國的建立。拿破崙為了拉攏俄國 ,也作了策略上的讓 步 ,允許俄國將來參加對土耳其的進一步瓜分。這正 是俄國所期待的。 但拿破崙別有用心地讓俄國佔領 土地 ,實際上是為了挑起俄與瑞、普、土、奧各國之間 的矛盾 ,使之陷於孤立。 可是 ,俄國想得到朝思暮想 的君士坦丁堡與土耳其海峽 ,卻遭到拿破崙的斷然 拒絕。
1809年 ,第五次反法同盟形成。俄國不僅沒參加 反而從中破壞。 當時亞歷山大一世對外政策的特點 是: 俄法勾結 ,瓜分歐洲。
休戰後 ,俄國深感兵力不足需要喘息。 因為第 三、四次參加反法戰爭 ,削弱了力量 ,所以俄的目的 是要保存實力 ,積蓄力量 ,利用與法聯盟的機會 ,盡 量為自己奪得一些利益。 它雖參加大陸封鎖體系是 出於無奈 ,參加對奧之戰也是敷衍了事 ,但俄在反法 同盟中確實起了反作用。 拿破崙的攻擊目標主要對 準英國。但拿破崙認為在打敗英國之前 ,俄國若要反 對法國就先收拾俄國 ,然後再從俄國去徵服印度以 打擊英國。俄國果然不死心踏地 ,處處破壞拿破崙的 大陸封鎖體系。 儘管第五次反法同盟失敗了 ,但俄 法矛盾也激化了。本來拿破崙將英國當作主要敵人 , 但由於俄法矛盾激化 ,在攻不下英國的情況下 ,拿破 侖決定先進攻俄國。
第六次反法同盟是 1812年俄法戰爭以後建立 的。這次由俄國出面組織並在中起主要作用。提爾西 特和約僅僅是一種暫時的妥協 ,俄法聯盟是表面上 的。 1812年戰爭的準備工作從 1806年就開始了 ,這 與沙俄從 1801年以來的對法政策是相吻合的 ,俄法戰爭不可避免。 提爾西特和約就埋下了兩國關係破 裂的因素。首先是華沙大公國的建立俄國並不贊成 , 因為俄國認為這是拿破崙用來進攻俄國的前哨陣 地 ,況且拿破崙進而支持華沙大公國收復被俄國瓜 分的原波蘭領土 ,對俄國造成了直接的威脅。 其次 , 俄國貪求的土耳其兩海峽與君士坦丁堡被拿破崙所 拒絕 ,俄深為不滿。 再次 ,拿破崙關於允許俄國參與 瓜分土耳其的諾言 ,不僅沒有兌現 ,而且暗中支持土 耳其反對俄國。 拿破崙的軍事擴張使法國的勢力達 到波羅的海、東普魯士、巴爾幹及近東等地 ,並不顧 原先所許下的諾言 ,阻止多瑙河畔的兩公國併入俄 國 ,與俄國傳統的西進南下的擴張政策發生衝突。第 四 ,由於對英國無可奈何 ,於是大陸戰線上 ,俄國就 成為拿破崙急欲消滅的主要對象。 徵服了俄國就可 為法國奪得市場、原料和勞動力。還可利用俄國遠徵 印度 ,最終促使英國垮臺。 第五 ,由於俄國在第五次 對同盟作戰中不肯動用兵力 ,拿破崙讓俄國攻打奧 地利與普魯士 ,而俄國卻把軍隊開到波蘭 ,引起拿破 侖的怨恨 ,並進一步報復 ,於 1810年佔領了亞歷山 大一世外戚所管轄的奧爾登堡共和國及荷蘭、漢西 諸邦。 對此俄國提出強烈抗議 ,拿破崙置之不理。第 六 ,俄國國內的形勢對亞歷山大一世與拿破崙決裂 也起了催化作用 ,俄國由於被迫參加對英的大陸封 鎖 ,喪失了極為重要的國外農產品市場和工業品來 源 ,導致糧價低落 ,地主破產 ,引起財政危機。於是俄 國地主強烈反對「大陸封鎖」 ,迫切要求恢復對英貿 易。早在決裂之前 ,亞歷山大一世實際上就同拿破崙 展開了關稅戰 ,對法國貨物的進口稅提高了 ,英國貨 卻打著中立國的旗號來到了俄國。1810年除夕 ,雙伯 隆和約之後 ,法俄關係惡化 ,亞歷山大一世宣布不再 受大陸封鎖體系的約束 ,並規定了新的關稅率 ,突然 停止絲絨、酒的定貨 ,這就引起了法國貨的銷售危 機。 第七 ,雙伯隆和約後 ,拿破崙想娶亞歷山大一世 之妹 ,亞歷山大一世藉口其妹之婚事要由皇太后做 主而婉言推拖 ,此後 ,皇太后因拿破崙出身微賤 ,兩 家門第不配而拒絕了拿破崙 ,為此拿破崙懷恨在心。 而俄方則因拿破崙求婚於俄國公主在未得到正式答 復時 ,就轉而同奧國皇室聯姻 ,認為這是愚弄了俄 國。雙方都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 ,所以都對即將到來 的戰爭進一步作了輿論上和軍事上的準備 ,俄與英、 土、瑞結成聯盟。1812年 ,俄、普等國與拿破崙結盟導致農奴制的崩潰 ,俄國貴族地主十分害怕俄法結盟 會導致廢除農奴制的思想在俄傳播 ,因此他們強烈 主張與法國斷絕關係。
拿破崙對俄進行了遠徵 ,結果在庫圖佐夫抗擊 下慘敗 ,隻身逃回巴黎 ,歐洲人民紛紛起來反抗拿破 侖的統治 ,爭取民族解放 ,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首 組成了新的反法同盟 (俄、英、普、瑞、奧 ) ,利用歐洲 人民的解放鬥爭向法國本土進軍 ,這又是一次新的 對法戰爭。 1813年 ,拿破崙在萊比錫戰敗 , 1814年 , 亞歷山大一世率聯軍主力進入巴黎。 拿破崙被流放 到厄巴爾島 ,波旁王朝復闢了。
1815年 ,第七次反法聯盟仍由俄組織。當時以亞 歷山大一世為首的歐洲各國君主正在維也納集會 , 討論從法奪取土地。拿破崙東山再起 ,回到巴黎重新 執政。 一百天後 ,被聯軍在滑鐵盧打敗 ,聯軍再度佔 領巴黎
從七次反法聯盟來看 ,俄參加了五次。第一次由 於忙於對波、土、瑞戰爭基本上沒有參加反法同盟。 第二次由於自身利益入了夥 ,但因為與英國關係惡 化 ,繼而又與法勾結 ,實際上破壞了反法同盟。 俄國 與英國共同組織了第三、四次反法同盟 ,但在第四次 後期又再度與拿破崙聯盟反英。第五次與法國聯盟 , 攻打反法同盟 ,但俄法矛盾卻日益激化 ,以致第六、 第七次卻由俄國出面組織反法同盟。從 1801年亞歷 山大一世繼位開始 ,俄國的擴張政策遇到了空前強 大的對手法國 ,因此對拿破崙鬥爭成了俄國對外政 策的中心 ,俄國與法國既勾結又爭奪 ,而爭奪是主要 的。 從上可以看出 ,在反法同盟中貫穿著反英同盟 , 而俄法矛盾則是越往後越激化 ,這是因為拿破崙對 歐洲大陸的擴張引起了俄國的驚慌 ,俄國惟恐法國 的擴張影響它在東方的利益。誠然 ,英法矛盾從整體 來看要激烈得多 ,雙方都將對方看成最大敵人。但在 歐洲大陸戰場上 ,俄國卻把法國看得比英國還危險。 英國反對法國是為了與法國爭奪全球利益 ,而俄國 反法或者反英卻都是為了它在東方的利益。因而 ,一 旦英法任何一方對它在東方問題上作出寬大姿態 時 ,它就會與之結盟。但法國的擴張越來越使俄國感 到危險 ,而英國則是狡猾地操縱著大陸的力量變化 , 在答應提供金錢的情況下竭力為自己謀取利益。 提 爾西特和約以後 ,俄法矛盾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 發展過程 ,最後終於激化。即便在第五次反法同盟期間 ,俄法矛盾仍然超過了俄英矛盾。關鍵問題是俄將 法國當成了主要敵人 ,而法則將俄當成次要的對手 , 雙方都是心懷鬼胎 ,互相欺騙、利用。 法與俄聯盟是 為了先對付英國回頭再收拾俄國 ,俄也深知這一點 , 它與法聯盟卻是出於無奈 ,更是為了養精蓄銳對付 法國。再加「提爾西特」和約 ,本身潛伏的導致兩國衝 突的因素 ,以及拿破崙的食言 ,俄國的消極參戰 ,拿 破侖的越來越孤立 ,都促進法國在攻英不下的時候 一再回頭來教訓俄國。即便是在這個時候 ,法國仍然 認為英國是其主要敵人 ,僅僅是想通過打敗俄國來 進一步遠徵印度 ,達到打擊英國的目的。 英國則不 同 ,它沒有因為反法而去明確反俄 ,只是在旁邊煽風 點火。 而俄國的目的從 1801年來始終很明確 ,為了 保護其東方利益與法爭霸 ,而且不惜採取任何手段 , 甚至可以破壞反法同盟與法勾結。
綜上所述 ,在七次反法同盟中 ,俄國實際上只是 個配角 ,俄國的落後決定了它在世界爭霸中總是充 當二流角色。然而 ,俄國所處的特殊的地緣政治優勢 卻吸引了拿破崙及歷代軍事家 ,俄國是地緣政治的 樞紐地帶 ,這種位置易攻能守 ,註定使它永遠處於不 敗之地。拿破崙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已證實了這一 點。 拿破崙在前期一直極力團結俄國 ,孤立英國 ,而 俄國由於拿破崙沒有直接危及自己的利益 ,也就對 法國採取綏靖政策 ,而到了後期拿破崙的策略沒有 多大變化 ,但俄國卻認為法國危及自己的利益 ,於 是 ,與之反目。 拿破崙本來想先制服英國 ,再徵服俄 國 ,但在攻英不下 ,俄又強硬的時期 ,拿破崙才改變 了策略 ,決定先治俄再打英。 英、俄這兩個反法聯盟 的主要策劃者所處的特殊優越的地理位置 (歐洲兩 極 ) ,使歐洲中心地帶的軍事出擊者處於歷史性的尷 尬局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