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事尋蹤】「馬保子」其面

2020-12-06 甘肅經濟信息網

【隴事尋蹤】

「馬保子」其面

  杜擂升

蠟像作品還原「馬保子牛肉麵」

資料圖片

  馬保子清湯牛肉麵走過了百年。百年來,經過數代蘭州牛肉麵人的守護、傳承和發展,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今日之蘭州牛肉麵更是憑著湯鮮味美、營養豐富、快捷價廉等特點,被世人認可,群眾喜愛。「一碗麵」凝聚了蘭州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綻放著民族團結的花朵。「一碗麵」體現了蘭州這座黃河名城的融合、融洽、和諧,更是體現了蘭州這座新型移民城市的包容、多元、分享。

  「華人談吃第一人」唐魯孫,無愧為一代「吃貨」,他對馬保子清湯牛肉麵的評語,至今仍無人能及。

  1932年,唐魯孫慕名在蘭州吃了馬保子清湯牛肉麵。若干年後,他撰文「清醥肥羜憶蘭州」,對蘭州牛肉麵,他給出了16字評語:清醺肥荷、自成馨逸、湯沈若金、一清到底。

  唐魯孫無愧於一代「吃貨」。他對蘭州牛肉麵的準確評價,即使今日也無人能比。

  唐魯孫,1908年出生於北京,1946年去了臺灣。在他去臺的這一年,恰是馬保子牛肉麵館提檔升級、酒泉路分店連鎖經營的那一年。那個時候,牛肉麵館在蘭州寥寥無幾。1985年唐魯孫在臺灣病逝。這個時候,蘭州牛肉麵館已如春筍般開到滿大街了。

  據說,唐魯孫是滿族鑲紅旗後裔,姥爺李鶴年聲名顯赫,曾在河南、閩浙等地做高官。他有兩位族姑更是奉侍光緒帝的珍妃、瑾妃。唐魯孫也曾在七八歲的時候,進宮向瑾太妃叩拜春節,得封一品官職。

  1976年起,正是蘭州牛肉麵集體、個體經營剛剛起步的時候,唐魯孫先後出版了《中國吃》、《天下味》、《酸甜苦辣鹹》、《什錦拼盤》等12部作品。

  唐魯孫自稱自己是饞人,好比今日之「吃貨」,但今日「吃貨」,又有幾人能與他比肩論道。

  分享大師馬保子,他最大的分享,就是把一碗麵分享給了世人。說到底,馬保子清湯牛肉麵得益於西北的特色茶飯文化。

  馬保子清湯牛肉麵,得益於西北特色茶飯文化,這也是真真切切的事實。

  茶飯文化是我這些年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它與我少年生活經歷有關。我少年時居蘭州七裡河區華林坪太平溝55號(原為太平溝清真寺)一棟老式房屋裡,房子所有門窗一木到頂。

  太平溝位於今蘭州烈士陵園剛上坪的山坡上,整個巷道約有百來戶,那個時候,巷道裡的人基本都住在低矮的院落裡。這裡,臨夏、廣河、東鄉或者更遠地方的人的居多,他們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群眾。

  我小時候,這裡的小夥子都以當瓦工為榮,姑娘基本在家做飯等待嫁人。

  我清楚地記著,文革結束政策剛剛放鬆,這裡的人就迫不及待開始擺攤、挑擔賣小吃,當時賣的最多的是糖油糕,釀皮子,他們中後來就有最早赴廣州開牛肉麵館的人。

  由於要落實政策,在我參加高考的當天,學校派車給我們搬了家。幾年前我去殯儀館參加活動時路過太平溝,巷口門楣上豁然立有幾個大字:民族團結巷。

  那個時候,太平溝住的媳婦姑娘都能做出好吃的飯菜,並以自己能做得上好茶飯為榮。實際上這裡的人大多數都生活在貧困當中,包括往上幾代人。

  或許正是因為不富裕,那個時代,那個地方,所有在家做飯的女人,都在為讓家裡的親人能夠吃上可口的飯菜,絞盡腦汁。她們用少之又少、極盡有限的食材,用無限的愛,給家裡的親人們變花樣做出精美食品。由此,也使自己茶飯技能爐火純青,並代代相傳。

  我正是在少年成長的地方,看到並懂得茶飯文化的。

  我理解,茶飯文化的精髓在於分享,通過家庭主婦的手分享到家裡的老人、丈夫和孩子。

  為了生活,家裡的男人們發現茶飯手藝能夠賣錢時,於是,茶飯就從自家廚房走上了市場,成為男人們擺賣的商品,茶飯自然匯入到了分享經濟。

  實際上,早期蘭州牛肉麵館「進店一碗湯」,就是智慧更是分享。

  馬保子擔著妻子在家做好的熱鍋子面叫賣於市。清湯牛肉麵一經面世便不脛而走,很快火遍金城黃河兩岸。

  成功男人背後一定有一位優秀的女人,馬保子也不例外。說到底,馬保子創建蘭州牛肉麵的功績,源自於他的髮妻,源自於她的賢惠耐勞。因為,馬保子牛肉麵的成功,就是蘊含、匯聚著智慧和心血的茶飯文化的集中表現。

  因為專心、所以做工精道,因為細緻、所以讓人回味。

  馬保子擔著妻子在家做好的熱鍋子面叫賣於市。幾年後,他拿起妻子手中做飯的勺,開張第一家牛肉麵館,很快清湯牛肉麵走紅於世,馬保子被公認為蘭州牛肉麵創建人。

  西北特色茶飯文化至今仍被繼承發揚,今天我們仍然可見的路邊夫妻店,就是一種。

  實際上現在的茶飯和馬保子也是有區別的。最大區別莫過於,那時的女人都在幕後,今天的女人已經走到了前臺。

  無論是馬保子熱鍋子面還是馬保子清湯牛肉麵,都是一經面市就受到追捧。

  熱鍋子面的成功在於湯,清湯牛肉麵的成功更在於湯。如果你問,湯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蘭州本土牛肉麵二代馬先生告訴我:有味無色!

  正如裝入瓶中的美酒,如果沒有任何標識,一眼看過去,它確實是一瓶水,如果揭開瓶塞,酒味溢出時,在場的人,一定會明白瓶中是酒不是水。

  而清湯的最高境界正是如此。把湯熬至清如純水,直至香味全部融水中而不見。味入水中!這真是難以想像的境界。清湯始終是馬保子們的招牌。

  面與湯融一體時方為牛肉麵。扯麵、撈麵到澆湯是一體的,置放肉粒加辣油是一體的,遞面給顧客也是一體的。

  過去「牛筋」們常說,我們之所以喜歡馬保子牛肉麵,就是因為一個清字,清湯!

  「進店一碗湯」。首先要看碗裡的湯。有「牛筋」說,只需瞅一眼牛肉湯是清還是不清,便知他的牛肉麵是地道還是不地道,正宗還是不正宗了。

  由於牛肉麵工藝的改進,現在「進店一碗湯」已經被茶水和麵湯代替了。我最後喝到「進店一碗湯」,應該在90年代初期,一家牛肉麵館老闆熱心地讓我先喝一碗湯,再吃牛肉麵。

  說馬保子必須說到面,因為面和湯融為一體時,才能稱為牛肉麵。

  從頭到腳,一碗牛肉麵,面和湯,扯麵、撈麵到澆湯是一體的,置放肉粒加辣油是一體的,遞面過去給顧客也是一體的。

  煮肉制湯。

  要達到湯清、味醇、鮮香,清澈透明,馬保子牛肉麵的湯最講究。牛肉必須是新鮮的。牛肉、羊肝要從滹沱街(現今蘭州新華巷)屠宰戶家那裡預訂。牛肉要把肉質鮮嫩,肥瘦適中的那種精選出來。選購羊肝的年齡段,一定要選一歲左右的羯羊羊肝。另外,煮牛肉、羊肝不能用金屬鍋,必須用蘭州阿幹鎮的頭號坩泥大砂鍋。

  和面扯麵。

  麵粉得用皋蘭永登一帶旱地產的麥子磨成的「和尚頭」,加蘭州北山上生長的野生水蓬草燒制而成的蓬灰「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直至面揉到光滑滋潤方可。

  實際上,馬保子牛肉麵規矩還有很多,體現在多個方面。不僅要面與湯融入一體,扯麵、撈麵到澆湯也得一體,置放肉粒加辣油更得一體,即使是遞面給顧客也得一體。

  扯麵是牛肉麵絕活,功夫的精髓是扯的勻,甩的快,撈的準!與其說在吃牛肉麵,倒不如說是在欣賞藝術。

  在我少年時,一位舊社會賣釀皮子的奶奶經常來我家,那時的她與她兒子舍穆相依為命。他們住在一間十平方米的低矮房間裡,院子裡有兩三間屋子,好像還有一家住戶。我媽稱她叫舍穆媽。因為她很想做釀皮子,我父親便在鑌鐵廠,給造了兩個白鐵皮簸子,舍穆媽搬來她家裡的一口大鍋,用了一天一夜的功夫,把我家兩袋麵粉做成了釀皮子。家裡人吃不完,就分給巷道裡的人。後來我聽我姐說舍穆到牛肉麵館學扯麵,當時我就很納悶,扯麵還用學嗎?對於這種活計,我認為,巷道裡的人應該都是與生俱來的。實際上,當時我還真不懂拉麵之功的難度。

  現在很多客人都喜歡觀賞牛肉麵現扯現拉。一個面劑,在師傅手中很快變成均勻細長的麵條,麵條在空中飛舞,忽就變戲法似的把面甩進了鍋,或粗或細,或扁或圓,十幾碗面在鍋裡先後下鍋,任憑麵條在鍋裡千翻萬滾,但都會各自為團,從不混雜。

  所以,如果說是在吃蘭州牛肉麵,倒不如說是在欣賞一種絕妙的行為藝術。

  上世紀90年代後,蘭州牛肉麵能拉的面型,從過去的幾種發展到了今天的12種。

  圓形面有毛細(一窩絲)、細的、二細、三細、二柱子。扁形面有毛韭葉、韭葉、薄寬、大寬。異形面有蕎麥稜、四稜子、空心面。

  蘭州牛肉麵特徵「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是基於馬保子清湯牛肉麵總結出來的,更像一個標準深入人心。這些年有人加了一個叫「五黃」。這使蘭州牛肉麵特徵變成了五項。

  「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麵條黃亮)」。但我還是聽到蘭州老牛肉麵人包括明星級的牛肉麵師傅抱怨,他們說不喜歡「五黃」,說面黃了?這不是明擺是鹼大了!在我看來,數字「五」確實不符合傳統「四」的習慣,「五黃」確屬於畫蛇添足。但我並不反對「五黃」,包括稱蘭州牛肉麵為「拉麵」。我認為,這正是蘭州牛肉麵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

  蘭州牛肉麵的扯麵技能,在上世紀80年代前均稱扯麵,蘭州各個飯館的師傅們都以扯麵相稱。約在80年代開始被外地人廣泛稱為拉麵。

  蘭州牛肉麵來自「愛」,更來自於牛肉麵的牛脾氣:一出蘭州就變味,二在家裡做不了,三看碗裡找不到肉。

  無論是改革開放後提煉的蘭州牛肉麵「一清二白三紅四綠」,還是馬保子時代「湯要清者亮,肉要爛者香,面要細者長」的蘭州牛肉麵三大拿手秘笈。但作為一個地方小吃,從誕生到今天,始終得到人們的認可。

  公私合營時,國營食堂改變了蘭州牛肉麵的高端經營方式,使它成為普通群眾吃得上吃得起的民生食品。改革開放後,蘭州牛肉麵更是實現了從地方小吃向全國大眾快餐的轉變。1999年,蘭州牛肉麵與北京全聚德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

  這一切出自蘭州人民的情懷,得益於馬保子時代就形成的蘭州牛肉麵特色:一湯二面三肉。至今,蘭州人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他們依然熱愛著守護著「一碗麵」。即使一個名稱有個「拉」字都不行。他們會立馬糾正:蘭州沒有拉麵只有牛肉麵。

  這實際上也是蘭州牛肉麵牛脾氣的一個方面。

  蘭州牛肉麵的牛脾氣。一是出蘭州就變味。二是在家做不成牛肉麵。三是牛肉麵碗裡沒有肉。

  過去有句話叫「出了蘭州就變味」!這也是蘭州師傅們很少在外地開館子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是早期出門創業師傅們的一個痛。蘭州牛肉麵出了蘭州就不行!這確實阻止了他們的分享情懷。但無論如何,他們在南方扯麵、下面、撈麵的技法,尤其是拉麵的動作,在外地留下深刻印象。這是外地人稱蘭州牛肉麵為蘭州拉麵的緣由。

  但「蘭州拉麵」在蘭州本地始終就沒有叫起來。雖然商務部門一直在政府平臺上,致力推動蘭州牛肉拉麵的相關工作。實際上,這或許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點,我認為,其實質應該是蘭州牛肉麵文化的一部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技術上已經解決了蘭州在外地甚至到國外開館子保原汁原味的瓶頸。

  在家做不了牛肉麵。清湯牛肉麵製作工藝複雜,要大案大鍋,即使家庭主婦再有能耐也難以在家做出一碗正宗蘭州牛肉麵。實際上,這根本就不算是遺憾。任何一位蘭州人想吃牛肉麵,出了家門,走不上幾步,就能在蘭州任何一家牛肉麵店吃上正宗的。

  蘭州牛肉麵碗裡沒有肉,時至今日,也確實不能有肉。基於當時條件,馬保子把一塊牛肉硬生生熬製成能夠人手一份的湯,使那個時代更多吃不上肉食的人,分享到牛肉的清香。

  這是一種愛,這種愛傳承了100年。蘭州牛肉麵就出自於充滿愛的西北特色茶飯文化。

  茶飯文化的精髓在於分享,蘭州牛肉麵的成功就是源自於分享。分享是大愛,蘭州牛肉麵的這種分享已經過了百年,今天,還在繼續,依然在蘭州接力。

  今天,蘭州牛肉麵傳承著分享,牛肉麵整個行業傳承著分享,蘭州這座城市也在傳承著分享。

  蘭州,因為牛肉麵,蘭州成了分享的城市。蘭州,的確是一座分享的城市。

  還是那句老話:蘭州牛肉麵出了蘭州就不行!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到今天,這句話被蘭州人講的很響亮。

  蘭州牛肉麵出了蘭州就不行!為什麼?不等你問為什麼。性急的蘭州人很快會告訴你,蘭州牛肉麵出了蘭州就變味。所以,近一兩年來,網絡上有句名言:要吃蘭州牛肉麵還是歡迎到蘭州。

  牛肉麵,蘭州分享!

  「牛大」,這是蘭州人對牛肉麵的叫法。

相關焦點

  • 蘭州,「馬保子」「加盟」蘭州牛肉麵再添生力軍
    蘭州,「馬保子」「加盟」蘭州牛肉麵再添生力軍 2018-11-07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保子熱鍋子面重出江湖
    1919年,馬保子有了自己的店面,並打出了「清湯牛肉麵」招牌。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湯色清亮、滋味醇厚,拉麵柔韌爽滑,一時間食客如雲。1925年,馬保子兒子馬傑三接管經營「清湯牛肉麵」,進一步改進口味。
  • 《百年牛大人物》系列之———馬保子牛肉麵第四代傳人——吳維宏
    眾人皆知馬保子是蘭州牛肉麵的創始人,但馬老爺子所經營的牛肉麵店在時間的長河中到底經歷了什麼,如今是否還在,這些都鮮有人知。眼看著馬保子牛肉麵即將隱沒在歷史中,此時,吳維宏站了出來,再次支起了這個本就不該消失的招牌。吳維宏是馬保子的曾外孫,其外爺是馬保子老先生的兒子。二十年前在蘭州從事餐飲行業的吳維宏受馬保子牛肉麵第三代傳人的指導,學習傳承馬保子牛肉麵本家技藝,教其手藝的大舅把馬家牛肉麵傳承下去的希望放在了吳維宏的身上。
  • 馬保子其人 ——紀念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馬保子先生誕辰150周年
    說起牛肉麵,就不得不提馬保子,用今天的眼光看,馬保子一生的輝煌,源自於創建了蘭州牛肉麵。他不僅是蘭州牛肉麵的創建人,而且還是開辦蘭州牛肉麵分店連鎖的第一人。今年正值馬保子誕辰一百五十周年,本版就此推出系列文章,以紀念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馬保子先生。編者按清同治庚午正月初一,在蘭州城內「過年」的爆竹聲中,馬保子於蘭州白塔山對岸黃河灘上的一海姓人家呱呱落地。
  • 【隴事尋蹤】金色關山
    【隴事尋蹤】 金色關山  李萍
  • 牛肉麵真史·第(6)篇 │ 三錘兩梆子,馬保子創出天才之作蘭州牛肉麵
    馬保子每個禮拜要去廟灘子進一次貨。這時候,黃河鐵橋已經竣工通行有6年之久,從東城壕到廟灘子只有不到半小時的腳程,非常方便。如果資金寬裕,也可能一次性多進一些,蓬灰是最不需要保鮮的食材。熬蓬灰水的工序叫滾灰,一般一個禮拜進行一次,每次都要耗費一個下午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滾灰的那一天就要關門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