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蟳埔,城市角落的討海人

2020-12-20 騰訊網

「還沒退潮嗎?」我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詢問黃章棍。他起身去門口,朝海邊方向望了望,讓我再等等。海中沙洲隨海水漲退隱現,每天「露面」時間都不同,只能耐心等待。

蟳埔村村民黃章棍,出生在一個地道的漁民家庭,父親在臨海的沙洲上從事著捕蟹工作。今天我要跟隨他們父子倆,去一片叫作「五朝沙」的沙洲上放蟹籠。

蟳埔是泉州市東郊外的一個漁村。它坐落在晉江人海口北岸,南與陳埭鎮隔江相望。村落沿江呈帶狀分布,2.3平方公裡的蕞爾之地,居住著六七千人。在周邊村落中,擁有最長的海岸線和最多的人口,算得上是一個典型的海口大型村落。

大約上午十點半,我們開始朝海邊走。步行五分鐘,便看見黃章棍的父親在船上整理蟹籠。海邊灘涂泥濘難行,好容易攀爬上船,才坐定,黃章棍的父親便發動引擎,在「突突突」的馬達轟鳴聲中,漁船駛離海岸。黃章棍的父親口裡叼著煙,站在船頭把舵。我和黃章棍,還有幾摞碼放整齊的蟹籠佔據船尾。甲板上的一臺落地式收音機飄出閩南語歌曲。海上作業往往孤單枯燥,去年,黃章棍為父親添置了這臺收音機,平時出海帶上,聽聽歌曲,倒也愜意。

一刻鐘之後,五朝沙出現在眼前——一大片淺淺的沙洲,當中有零星小塊仍浸沒在海水中,閃閃發亮。黃章棍的父親先是用長竹竿探了探水深,接著躍下漁船,拖著蟹籠,緩緩走去。環繞沙洲的海水以肉眼可辨的速度變淺,黃章棍把船撐到水淺處扶我下船,自己找了一處較深的水域,拋錨泊船。

黃章棍的父親穿著齊胸的水褲和膠鞋,一步一停頓,圍繞著沙洲下蟹籠。每隻蟹籠展開,足足有20米長,頭尾都需要用長竹片固定在沙洲上。四十隻蟹籠悉數下完時,夕陽已開始西沉。不斷上湧的潮水將沙洲一點點吞噬。黃章棍的父親帶著滿臉倦意回到漁船上。收蟹籠,要等到第二天退潮時。

「我之前經常跟他來五朝沙。」黃章棍說。學生時代的寒暑假,他最害怕的就是隨父親來沙洲,捕蟹下籠實在辛苦,大半天時間,不斷彎腰放籠,再起身前行,累了也沒有地方能讓他坐下來休息。

一同返航的其他漁船,載著從蠔田回來的女人們。她們頭戴鬥笠,整整齊齊地坐在甲板的兩側。船緩緩泊岸,女人們站起身來,將裝滿生蠔的網兜拋向岸邊,提著扁擔下船,用岸邊的海水把膠鞋涮洗乾淨,再換上拖鞋,擔起網兜,晃悠悠走上碼頭。碼頭沸騰了。人影綽綽中,有男人幫女人挑起海蠣上岸,夕陽餘暉下的這一幕,充滿了溫情。上岸後的人們擔著扁擔,或推起小車,橫穿過馬路回到村裡,不一會兒,馬路兩側聚滿了海產攤位。

蟳埔村的老一輩人多以討海為生。男人們多半出海捕魚或是從事海上運輸。「討海行船三分命」,是漁民掛在嘴邊的話,同樣,也是他們世代生活的真實寫照。面對莫測的海洋,不能保證的除了身家性命,還有收入。經濟上的壓力迫使蟳埔女走出家門「討小海」補貼家用。相對於外海走船,近海養蠔安全多了,也能獲取較為穩定的收入。

黃章棍的親戚王姨在前兩年發現水產生意更賺錢,「下海」成了生意人。見面時,她赤著足,一身傳統蟳埔女裝扮——紅底碎花斜襟短衫,黑色寬筒褲。腦後盤醬上,交錯插著一支金簪與象牙筷,三串鮮花花環環在盤髻周圍。

王姨記憶中,自己十四五歲時,就乘船隨母親去一片叫做「大沙」的地方養蠔。蟳埔村大部分蠔田位於近海沙洲,工時也因潮汐周期變化而長短不均,平均下來,每天大約有四到六個鐘頭得在蠔田上度過。蠔可終年生長,冬季最為肥美,那時是收穫季。

村前通往泉州市中心的沿江通道旁、晉江的北岸一側,蟳埔漁人碼頭已部分完工,村裡的幾十隻漁船整齊地泊人船位中,刷成了一樣的藍。這些船的主人多為中壯年,而蟳埔村的年輕人多半在泉州市區工作,傳統的捕蟹、養蠔行船、討海等謀生方式,已不再是他們的首選。海,仍舊擁抱著這個村莊,只是血肉與海直接的互動、生命與海緊密的羈絆,大概漸漸遠去了。

相關焦點

  • 泉州灣畔蟳埔村: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現實的交匯
    直到現在,村裡還有2000多人保留著戴花的傳統。  將頭髮盤成海螺狀,穿上一支象牙簪(現在都用筷子等物),再用鮮花的花苞串成花環,圈戴在腦後,最後插上配色大膽的鮮花或絹花,這就是蟳埔女的「簪花圍」。  花環上的小花蕾多用淡雅的含笑、白玉蘭、柚子花,一般要圍上三四圈,隨後插上鮮豔的粗康花、素馨花或者絹花。戴在頭上,就像是頂著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園」。
  • 泉州蟳埔人:頭頂鮮花,住「蠔」宅
    「 在泉州,有座小漁村名叫「蟳(xún)埔(bù)」,據說,蟳埔人還是阿拉伯人後裔,房前屋後精心栽種的,並非為誰刻意營造,全為每個蟳埔人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
  • 蟳埔蚵殼厝一座也會拆 蟳埔蚵殼厝一座也不會拆
    此外,被納入核心保護區的建築都將得到原生態保留和搶修,未來的蟳埔將成為具有濃鬱閩南文化特色的民俗保護區和金融會展區相互交融的泉州新名片。「特別是近年來,不管是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還是東海片區控制性規劃、東海片區修建性規劃,對蟳埔片區的保護規劃越來越完善,並劃定了核心保護區及周邊協調區。市民關心的現有63處蚵殼厝不僅不拆,還將得到妥善保護和修復,獨具特色的蟳埔女民俗也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弘揚。」昨日,泉州市城鄉規劃局局長、總規劃師黃世清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泉州規劃局昨明確表示:蟳埔蚵殼厝一座也不會拆
    回應:原生態保留泉州市規劃局昨向本報發來規劃情況說明—— 「從未計劃拆除蟳埔保護區」東南網-海都閩南版10月27日訊(記者 陳建輝 曾小琴)昨天,泉州市規劃局向本報發來一份《關於蟳埔民俗文化村規劃情況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稱網絡所傳泉州東海街道蟳埔民俗文化村將被全部拆除的消息不實
  • 探尋僑鄉泉州蟳埔村: 漁村女人的特色行頭
    探尋僑鄉泉州蟳埔村: 漁村女人的特色行頭   【解說】在福建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有一個千年的小漁村—— 蟳埔村,這裡的居民大多以大海為生,做著打漁或走船出海的行當。在這裡,蟳埔女穿著當地的服飾,頭頂鮮花成了最惹眼的一道風景。  年逾五旬的黃晨,一生酷愛「蟳埔女服飾」藝術。在蟳蜅這個7000多人口的漁村裡,作為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黃晨也被當地人所熟知。
  • 蟳埔漁村,是泉州的一個小漁村,是由海蠣殼構築的一個夢境
    【蟳埔漁村,是泉州的一個小漁村,是由海蠣殼構築的一個夢境】導語:蟳埔漁村,海蠣殼構築的夢境蟳埔是泉州的一個小漁村,背靠鷓鴣山。關於蟳埔女服飾的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這種服飾繼承了宋朝楊八姐服飾的遺風,當年楊家人入閩作戰,楊八姐經過這裡時教會了當地人打扮;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宋元時期受到了阿拉伯人風俗的影響。而蟳埔女所戴的鮮花,均來自於附近一個名叫雲麓的花村。
  • 泉州蟳埔女習俗詳解(圖)
    蟳埔女主要分布在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金崎、後埔、東梅等社區,與惠安女、湄洲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因蟳埔有座鷓鴣山,人稱蟳埔女為鷓鴣姨,又稱蟳埔阿姨。蟳埔女習俗,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和民間信仰,別具一格。  蟳埔女服飾簡樸寬鬆。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顏色以青色或淺蘭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
  • 泉州蟳埔蠔殼厝 閩南海絲古民居的獨特風景
    蟳埔位於豐澤區東海街道辦事處,背依鷓鴣山,三面臨海,地處江海交匯,蟳埔有史四百多年來,一直以海為場,以漁為生,經濟以漁業捕撈和灘涂養殖為主,輔之工商,市場經濟十分活躍。蟳埔蠔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特色鮮明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築的巧妙與精湛,在東南沿海甚至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築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 每年農曆正月廿九,泉州蟳埔女都會盛裝出行進行媽祖天香巡境
    每年農曆正月廿九,泉州豐澤東海蟳埔村都會進行媽祖天香巡境的民俗活動,福建三大漁女之一,蟳蜅女盛裝出行。9:30分左右巡境開始,蟳埔村各角落上千名的蟳埔女盛裝打扮,聚集成隊,組成了腰鼓隊、舞龍隊、抬匾隊、花籃隊、果籃隊、海鮮隊、花燈隊、掃路隊……來自各地的香客尾隨其後,以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 泉州蟳埔蚵殼厝民居群在哪裡? 蚵殼厝相關簡介
    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布,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築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築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蚵殼厝」是閩南建築的一大奇觀,主要分布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蟳埔社區、法石社區、東梅社區和金崎社區一帶,其中以蟳埔社區最為集中。
  • 福建泉州蟳埔順濟宮修繕完工 媽祖安座巡香儀式舉行
    福建泉州蟳埔順濟宮修繕完工 媽祖安座巡香儀式舉行 2016-01-28 19:00: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28日,泉州蟳埔順濟宮修繕完工
  • 一起走進阮厝這座特色民俗文化村——蟳埔
    民國至解放後,分別隸屬法石鄉、臨海鄉、東海鄉、東海人民公社、漁業人民公社、東海鎮,2003年正式改稱為東海街道蟳埔社區。蟳埔社區現有人口7200人,根據現存的《臨海黃氏族譜》記載明清時期蟳埔已是一個多姓雜居的村落,主要姓氏有黃、陳、蔡等15個姓氏,其中黃姓約佔70%。 第二部分
  • 「頭頂上的花園」:探秘福建泉州蟳埔女特色服飾「簪花圍」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豐澤區蟳埔、金崎、後埔、東梅等社區的蟳埔女,與惠安女、湄洲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亦稱蟳埔女為鷓鴣姨、蟳埔阿姨。蟳埔女習俗,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和民間信仰,別具一格。她們的服飾極具「海絲」遺風,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見證。  【解說】6月14日,記者驅車來到蟳埔社區實地探訪。蟳埔女服飾簡樸寬鬆。
  • 去蟳埔村看蚵殼厝,真的很棒,一個歷史悠久的漁村
    提起泉州,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佛教寺院開元寺,還是5A景區清源山?實際上,除了這些受歡迎的景點外,泉州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你知道泉州的蟳埔村嗎? 曾經去過那裡的遊客:真的很棒!蟳埔村位於泉州豐澤東海區,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小漁村,勤勞的蟳埔女,蚵殼厝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來此參觀。獨特的民居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海浪聲,風聲讓人忘記生活的壓力,享受這寧靜的時光。走進蟳埔村,大家可以更近距離的感受到獨特的沿海風情!
  • 旅遊:泉州灣畔蟳埔村——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現實的交匯
    這裡居住的是古時阿拉伯人的後裔,雖經歷代與當地漢族通婚,但中亞的遺風尚存,主要表現在蠔殼房和蟳埔女的頭飾上。蟳埔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岸,然後再到北岸卸貨。
  • ★小小蟳埔女 為家鄉發聲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傳承之星:黃馨怡 推薦理由:榮獲第二屆泉州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2017年海峽兩岸(泉州)閩南童謠暨少兒閩南語主持大賽一等獎、豐澤區文體旅遊新聞出版局授予的「小小蟳埔女代言人」稱號。 星級指數:★★★★★ 黃馨怡是泉州師範學院附屬小學四年級學生,曾被豐澤區文體旅遊新聞出版局授予「小小蟳埔女代言人」的殊榮。 生長於蟳埔的她,自小便浸染在蟳埔文化之中。5歲起,她先後8次參與央視節目錄製,以「小小蟳埔女」的形象亮相《向幸福出發》《非常6+1》等舞臺,向全國觀眾介紹了簪花圍、蟳埔女服飾、蚵殼厝等特色文化。
  • 泉州:泉州東海蟳埔漁村遊記
    今天帶女兒來泉州蟳埔漁村遊玩,這是我尋找並計劃寒假要帶女兒來玩的一個地方。之所以選這個地方,是因為看了介紹,這是個比較特色的漁村,有個性的蟳女風格,有蠔殼築的房子,有漂亮的漁船碼頭等等,關於確切的歷史和傳說還是到網上查比較詳細和準確。
  • 泉州蟳埔村的小館,專做海蠣煎鹹飯牛肉湯,店家手忙腳亂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旅。在泉州旅行,蟳埔村很值得一去,這裡有鱘埔女獨特的頭飾服飾和習俗文化,有難得一見造型又美的的蚵殼厝,當然,還有這裡的特色美食。從鐘樓的住處坐1路公交車到格林公司站下車,步行可達蟳埔村口。蟳埔村位於泉州內晉江出海口的鷓鴣山下,地處晉江入海口——泉州灣北側。
  • 泉州最聰明的討海人在祥芝,除了開發生鮮市場,網絡渠道也參與!
    在祥芝最忙碌的就是這群討海人,他們一日三餐都生活在船上,只有休漁期的時候才能好好休息,但是那也只是身體上的休息,精神上他們都處於很急迫的狀態下,畢竟全家都是靠這條漁船的收入,只要停下來,就代表他們每天都沒有收入來源。
  • 泉州蟳埔漁村:蠔殼厝處處見 簪花個個美豔(圖)
    蟳埔女們在等待乘船出海 (新華)今年81歲的謝春雨是一位地道的蟳埔女,十一二歲時,她便將秀髮盤起「在泉州,沒有蟳埔女的市場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市場。」黃榮輝說,蟳埔女精於心算,誠信經營,個個都是經商高手。如今蟳埔港再不復曾經「潮漲聲中萬國商」的盛景,古漁村周圍蓋起了新村,年輕人大部分轉行開海鮮店,路邊大型廣告牌提醒遊客這裡是「民俗風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