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中最受古人喜愛的就屬玉手鐲了玉手鐲也是所有玉器中最耗費原材料的一種,雖然看起來並不大,而且是中空的,但它要求整個玉料不能有明顯的綹裂和瑕疵,製作手鐲剩餘的尾料往往都可以製成很漂亮的飾品,行內稱這些尾料為「手鐲心」。
玉手鐲究竟是怎樣的來歷呢?
下面我們來講講玉手鐲的起源之謎。
01手鐲的起源
玉鐲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各個時期的玉鐲各有不同。
手鐲不斷發展創新形成了當形態各異精美手鐲飾品。
手鐲,亦稱「釧」、「手環」、「臂環」等,是一種戴在手腕部位的環形裝飾品。
其質料除了金、銀、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製成者。
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唐代有鑲金玉鐲。
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內平外圓、光素無紋;
而明清玉鐲,多見裝飾。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玉鐲裝飾手臂已很普遍,又被稱之為玉臂釧。在佛教題材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中,仕女、飛天、菩薩等形象經常出現佩戴玉手鐲的現象,反映了唐朝婦女佩戴玉手鐲的流行風尚。
02手鐲的發展
商周至戰國時期,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顯得格外豐富。
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
戰國時期的手鐲與新石器時代晚期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形制上比較厚重,也比較寬大,壁厚質沉,一般不飾花紋,在新石器時代的臂鐲中有發現裝飾獸面紋的精品。
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
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
白玉繩紋手鐲,工匠細緻的加工使原本厚重的手鐲變的線條感極強,而且大大減輕了手鐲的分量,裝飾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可以說這是手鐲發展歷史中的頂峰。
這樣的款式一直影響著中國後世近二千年,各朝代均有這樣的繩紋手鐲製作。
從藝術性和手鐲的裝飾功能上去衡量繩紋手鐲,可以不誇張地說, 是中國手鐲的頂級創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人文文化和玉文化的結晶。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臂釧。
唐宋以後,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有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
造型有圓環形、串珠形、絞絲形、辮子形、竹子形等。
到了明清乃至民國,以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不衰。
在飾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藝製作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明清玉手鐲材料很多,翡翠開始大量使用,瑪瑙、碧璽、琥珀也有使用。
無論大官顯貴,還是市民商賈都有佩戴玉手鐲的習慣,而且人們往往把玉手鐲的作用與愛情聯繫起來,賦予一種美好、浪漫的情懷,在婚禮中流行以玉手鐲作定情物或聘禮。
明清玉手鐲在材質、做工上,也有高低、優劣之分,以上等白色和田玉與綠色的翡翠為佳,也有青玉、碧玉、瑪瑙材質的手串、手鐲。
03手鐲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鐲的形制也漸漸發生了變化,最早的手鐲是圓形而且光素無紋的,手鐲玉體的橫斷面也是近似圓形的,行話稱「圓條」手鐲。
這種手鐲既美觀又大方。
圓條手鐲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它需耗費較多的原料,而且戴在手腕上,由於內徑是弧面的,容易硌手。
最終也改造出了一款新型的樣式,採用橢圓形的形狀,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大大節省了原材料。
這種手鐲行內稱之為「貴妃鐲」,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款式。很多手腕較細或者年輕的消費者非常青睞此種手鐲。
玉手鐲的構思設計一般都以吉祥、愛情、祈福為主題;
佩戴它,人們相信可以具有吉祥、平安、永恆、幸福、富有以及前程遠大、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等寓意,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更使之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另外玉手鐲還常常象徵統一、和諧、典雅以及女性的溫柔。
直到今天,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手鐲能保護其佩戴者免於傷害,手鐲能夠化解各種負面的影響以及給其佩戴者帶來福氣。
好啦~本期分享就到這裡拉~
想要了解更多,
關注我們,
依維爾與你分享玉石知識,交流生活經驗。
我們一起過精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