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不宜出門,但也要吃餃子放鞭炮。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不同很多習慣都變掉了。喜新厭舊,尋求吉利,皆是人們之所愛,可是這煙花一放,就要難為在此時熟睡中年人和老人或兒童了,還有每年此時也因此要排放太多的有害健康的氣體。在有南方有些地方每逢這天,只燒香敬茶,不放煙花。不過時過境遷,習俗也變了。
祭神
版本
蔡京:宋朝蔡京富有,中國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中國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拜。
五顯財神或五路財神:傳說有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喜、財。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正月初五接財神財帛星君習俗的起源與唐代長安首富王元寶有關。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
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與王元寶有關。
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吃髮菜等等對於中國民風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王元寶的發跡史
對於王元寶的發跡史,唐代李亢在《獨異志》中這樣記載: 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嘗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一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二狗嘆曰:天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冥冥中見一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鬚,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一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王元寶的財富
對於王元寶的財富規模,《獨異志》有這樣的描寫: 玄宗嘗召王元寶,問其家私多少。對曰:『臣請以一縑系陛下南山一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玄宗御含元殿,望南山,見一白龍橫亙山間。問左右,皆言不見。令急召王元寶問之,元寶曰:「見一白物,橫在山頂,不辨其狀。」左右貴臣啟曰:「何故臣等不見?」玄宗曰:「我聞至富可敵貴。朕天下之貴,元寶天下之富,故見耳。」 王元寶是著名的收藏家。王元寶收藏有一皮扇子,製作甚佳。每暑月宴客,即以此扇子置於座前,使新水灑之,則颯然風生,巡酒之間,客有寒色,遂命撤去。《朱子語類》卷九四記載:明皇亦曾差中使去取看,愛而不受,帝曰:'此龍皮扇子也。' 王元寶的住房極為奢華。據說他家的房子以金銀疊為屋壁,宅中的禮賢室以沉檀為軒檻,以碔砆甃地面,以錦文石為柱礎,並把銅錢當地板磚,鋪在後花園的小徑上,稱這樣可以防滑。
王元寶與中國傳統民俗
中國民間有正月初五拜財神和財神爺巡遊民間送福送財的習俗,據說都與王元寶有關。 王元寶發跡之後,吃水不忘打井人,念念不忘財神爺。家裡供奉的是財神爺,商號裡祭拜的是財神爺。他還在長安捐善款建造了財帛星君廟,聘請國內高道主持,四時供奉,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五商號開張這天,他都要早起到財帛星君廟上第一柱香。於是人們紛紛效仿,也都在正月初五清晨到財帛星君廟上香,有時甚至連唐玄宗皇帝都到星君廟上香。初五之後還要出巨資,請財神爺到長安大街小巷巡遊,巡遊路上財神爺由招財童子和利市仙官護衛,招財童子和利市仙官還要給路人分發彩頭或利是,吸引百姓踴躍尾隨,爭搶彩頭、利是。沿街商鋪則擺上貢品,點上高香,迎接財神爺進門。財神爺路過家門時,商家要燃放鞭炮,三拜九叩,為財神爺獻上隨喜錢。大的商號還要請財神爺駐足,為財神爺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放鞭鳴炮,迎請財神爺降臨,同時邀請中國民間劇團為財神爺唱戲。當時的長安,每到正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迎神。各個店鋪聞雞鳴即起,開始接神,放鞭鳴炮,在招幌上掛紅布,慶祝開市大吉,共喝財神酒。王元寶的祭品中喜歡用一條黃河大鯉魚。老百姓以為鯉為「利」的諧音,所以稱鯉魚為「元寶魚」、「活元寶」。長安街頭每逢初五早上必有叫賣元寶魚者,各店鋪爭購,用線穿魚脊並掛在房梁上,魚頭朝內,身上貼紅紙元寶,寓意可以「招財進寶」。長此以往,這種風俗傳播到全國各地,形成了正月初五拜財神和財神爺巡遊民間送福送財的習俗。
當時長安流傳民謠: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門,五穀豐登福滿門。
北京有民謠《爆竹一聲把張開》:鞭炮一響把張開,招財童子兩邊排;增福財神中間坐,增福增祿又增財。一撒金,二撒銀,三撒騾馬成了群,四撒搖錢樹,五撒聚寶盆,五子登科六六順。
邯鄲地區有民謠《正月初五迎財神》:
爆竹一響把門開, 增福相公進家來。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陰陽兩界都為神。
左如意,右元寶,財也來,福也到。
左青龍,右白虎,福祿壽喜進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祿管財運。
一撒金, 二撒銀, 撒完搖錢樹, 再撒聚寶盆。
保你五穀豐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順。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也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王元寶還是一個著名的慈善家。據史書記載,每年大雪之際,他都會讓僕人到巷子裡掃雪,並拿出餐具酒炙,為來往之人作驅寒之用。此外,王元寶常常延約四方名士,朝之名寮,往往出於門下。每年的科舉考試之前,眾多士子都會受到王元寶的款待。
王元寶嗜吃髮菜,每餐都要有一盤髮菜佐食。長安城中商人都以為王元寶的發跡,是吃了髮菜的緣故。所以紛紛仿效食用,並讓廚師做成金錢形狀,寓意「發財致富」。從此,「釀金錢髮菜」世代流傳。直至解放前的西安,還有些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釀金錢髮菜」。寓意是討個吉利,祝願發財。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喜歡髮菜它,不惜以重金購買饋贈親朋或製作佳餚。在海外,它常常被作為第一道菜,象徵著四季發財,生意興隆,因而被視為逢年過節饋親待友的珍餚。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中國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說法一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劃句號了。其實,這是「破五」的變種,是由於不知「破五」的由來,慢慢的演變出來的
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有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就更讓人討厭了,還沒聽說有誰是喜歡窮神的是不是?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
說法二
還有一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大擺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寓意就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說法三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請回來過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掛祖宗牌位,燒香上供,意為請祖宗過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過年過完了,所以,這一天要燒香,燒紙錢,恭送祖宗。
由於初五日肩負著送窮神、接財神等多重重任,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這許多的講究綜合起來,就形成風俗----要擺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徵「元寶」的餃子。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但能掃掃地,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然後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噹噹,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五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佔當年騾馬的兇吉,說這一天晴空萬裡則主騾馬興旺,據東方朔《佔書》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不知山東如何訛牛日為馬日。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都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大炮一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一起,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來到墳地再焚香紙叩頭,喊道:「爺爺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墾利、壽光等地於這天鳴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過去。
魯西南地區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線纏住放在床鋪的席下壓住,到初五這天才能開始使用。臨沂、鄒城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錢,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麵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中國民間「迎財神」的日子哦。從今年2月19日晚上到20日凌晨,許多人會通過燃放鞭炮來「迎財神」,但這勢必將加重空氣汙染。事實上,除了放鞭炮之外,「迎財神」在中國民間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為何年初五成為了財神的「生日」,主要兩個出處:一種說法是宋朝蔡京富有;另外一個說法,則與王元寶有關。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等對於中國民風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據民俗專家表示,迎財神之俗盛行於明清和民國時期,至今仍流傳不息。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幹,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以使自己在商業競爭中「宜利和合」而取勝;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關羽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還有的商家乾脆將三人一起供奉。
老上海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至於燃放鞭炮,則於另外一個正月初五「送窮」的習俗有關,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相傳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
其實,除了放鞭炮之外,中國民間還有在初五打掃衛生的習俗,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江南一代的百姓還有在這天講究吃財神糕、下麵條。因為麵條長得像古時候串錢的繩子,下麵條寓意給家裡添「錢串子」,財源滾滾來。
初五「迎財神」只是中國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習俗,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其實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勞。
歷史
大凡很多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餃子無疑在飲食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餃子,「破五」要吃餃子,入伏要吃餃子,立秋要吃餃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餃子,,很多很多啦。 下面就詳細說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中國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正月初五為什麼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真誠溫馨的笑容,可謂是天下無敵。笑臉迎人的人,只要要求不是特別過分,一般都不太遭到拒絕。這樣的人做生意、經商,自然比一臉寒冰的人,收益要好得多。
而發自內心的笑容,更可以傳遞一種正能量,讓與之接觸的人心情也好很多,形成一種祥和的氣場,財神特別願意光顧。
「和氣生財」這句話,並不僅僅適用於生意人,而是幾乎適用於不同的領域。
作為職場一員,你是願意與和藹、和善的同事、上司接觸呢,還是會喜歡那些疾言厲色、言辭粗暴的呢?
身為老闆,你又願意將獎金紅包發給什麼樣的人呢?
財神來敲門時,如果聽到一聲粗暴的呵斥,還會硬著頭皮非要闖進去嗎?
這裡的「大肚能容」,有兩層含義:
一層是,外形比較富態,肚腹大的人;
另一層是,胸懷寬廣,有容人之量,可以容忍很多不平、難耐之事。
有容乃大,心態的平和、願意助人的人,更有接受、容納財神爺恩賜的福氣。
正所謂「求仁得仁」,財神眷顧誰,也得這人願意接受這種眷顧才行;即便天上掉個大錢包,也懶得彎腰撿起來的人,財神爺也是懶得理的。
而那些對金錢有著理性追去且把心思、精力用在如何賺錢的人,財神自然也會特別留意一些。如果他們再能存好心、做好事的話,說不定就會得到財神爺的特別眷顧喔~
會理財和小氣摳門是兩種概念,會理財的人,會讓錢成為更多錢,該省的地方省,該花的地方花。有眼光,有謀略,才讓這些人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財富積累。創業難,守成更難。很多成功的富豪,因為自己親身經歷了財富積累過程,深知金錢來之不易的道理。他們即便已經擁有了很多財富,也還是會精打細算,不會浪費奢靡,財富越來越多。
《大瀋陽說如東》
節目播出時間(周一至周六):
新聞綜合頻道(1號臺):17:50 22:30
生活服務頻道(2號臺):14:00 20:50
影視娛樂頻道(3號臺):13:00
如東新聞綜合廣播(FM 89.6):
11:05
節目視頻網址:
如東新媒體:www.rdxmt.com
《無線如東》手機客戶端
關注《大瀋陽說如東》微信公眾平臺
歡迎掃描二維碼或長按下圖加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