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若曹操兵敗,還會出現三分天下嗎

2020-12-16 無塵君

官渡之戰若曹操兵敗,對天下形式有什麼影響,還會有三國嗎?漢建安五年(公元199年)北方兩大勢力,曹操與袁紹與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了著名的「官渡之戰」,此站雙方都投入了大家的精銳參戰。其著名之處再於,此戰決定了北方乃至整個天下的格局。也正是因為曹操以高超的統軍能力及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原因以絕對的劣勢戰勝了數倍於己的袁紹,兩萬勝十萬,這是歷史上也少有的經典戰役!

既然,此戰關乎到天下的格局,而曹操的兵力不及袁紹的四分之一,那麼我們作一個假設,如果曹操未得命運的眷顧,而輸掉了這場戰役,那麼他的結局會怎樣?北方以及天下的格局又會有何種變數呢?

(筆者上一片文章有提到)其實袁紹有四次戰勝曹操的機會,每一次結局都不太會一樣。

第一種:首先,對於這種力量懸殊的戰役,曹營是有許多人是不看好曹操會勝的,甚至已有不少人給袁紹送去了降書,若袁軍勝,那曹營必然會有不少人叛變到袁紹營中,曹操的領土之前損失一半以上。基本上很慘,但以曹操的梟雄氣質,必定會帶上天子一同撤退,那「挾天子」的形式很難得到改變,而曹操的領土兗州以及徐州會以許昌為中心,陷入與關中相似的戰亂。

而另一位梟雄:劉備則必定會插一腳,與曹操再度交鋒。徐州未完成的大戰也必將打響,而曹操新敗,很難再短時間內拿下徐州,屆時劉備得徐州,曹操得兗州,其餘未參戰的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是以,三分天下,很難實現!當然這是正面交鋒的失利,也是曹操損失最小的一種結局,而其他兩種失敗就不單單是撤退就能解決的了的,而天下格局就更不是他短時間能左右的了。

第二種:袁紹奇襲許昌,若袁紹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分兵偷襲許昌,那麼很大可能會得到天子,再回兵對官渡形成夾擊之勢,(可能有人會說大本營還有)但面對泰山壓頂的防禦戰,我想曹操不可能不全力以赴的!後方只是留守部隊,很難形成有效的牽制!而夾擊之勢一旦形成,官渡不可能守得住。曹操必將全線潰敗,退往他處。因為劉備必定會入主徐州,以其在徐州的聲望,迅速佔領。而兗州將落入袁紹之手,而曹操會有兩個選擇,要麼堅守山東,繼而圖謀劉備的徐州,但天子一日不到手,袁紹必不會放過曹操。要麼經宛城洛陽退往關中,而關中正處在戰亂中,曹操的到來無異於虎入羊群統一關中也是遲早的事,不久後曹操也還是一方諸侯!但前提是能去的了關中!

第三種:袁紹馳援烏巢,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隊伍不對來說是何等重要,而曹操勝利的關鍵便是此次的劍走偏鋒,又遇上了郭圖的圍魏救趙之計,才能成功燒毀袁軍的糧草。但凡有一點偏差,袁紹必不會功官渡,全力馳援烏巢,那曹操的五千輕騎包括他自己則很難脫身,若曹操身死,則官渡無主帥鎮守,也必將被攻破!而戰爭以袁紹大勝結束。河南也將陷入戰亂,曹操的舊部,又是劉備入主徐州,但沒有曹操,將會換成劉備蠶食兗州,袁紹軍糧被燒,很可能會迎天子回鄴城,整頓軍馬!那麼三分天下的格局也不可能會出現。

綜上所述,官渡之戰在僵持八個月之久,曹操的勝利關鍵在於烏巢之火,事實上曹操的實力是不及袁紹的!所以我們的假設只要一條成立,曹操都不可能再執天下牛耳了!但是經過我們分析,就算曹操再怎麼兵敗,只要不死,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雖然劉備能佔據徐州,但早晚都不是他的!因為以袁紹的實力是不可能允許劉備坐收漁利的。

以我們後人的眼光看待官渡之戰,其實是英雄之間的較量,雖然袁紹的硬實力強橫,但他的缺點也是不可忽視的!不論勝敗,袁紹死後都會發生二子奪嫡的內亂!曹操文有曹氏,夏侯氏,文有穎川荀氏,一方諸侯是怎麼都少不了的,袁氏內亂,天子最終還是會落在曹操手中!所以曹操的勝利,是巧合,到更多的是必然。袁氏的覆滅似乎也是宿命!

看官有何不同的見解,不放下方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對於了解中國軍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被列入在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中。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誰的兵力較少又取得了勝利呢?
  • 郭嘉跟隨曹操11年,官渡之戰先打劉備,再攻袁紹,並料定孫策遇刺
    我們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生前,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剎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中。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面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了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
  • 官渡之戰時,如果此人舉兵襲擊曹操後方,能否滅了曹操?
    作為三國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非常出名,此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而大家也是非常奇怪,當曹操在和袁紹對峙的時候,為啥後方的劉表不出兵襲擊曹操的後方呢?如果劉表舉兵進攻,能否滅了曹操呢?
  • 此人是曹操的髮小,在官渡之戰中立下奇功,為何以悲劇收場
    原文如下: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顧謂眾官曰:「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 官渡之戰,郭嘉:十勝十敗,荀彧:四勝四敗,全是忽悠曹操的話
    若袁紹真的「不足數」,官渡之戰前,曹操還用愁得頭髮都快薅光了?當初迎天子入許昌,曹操領了大將軍一職。被袁紹知道了,對方表示:本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曹操乖乖將大將軍印送往河北。袁紹在官渡輸了,因為失敗,所以郭嘉、荀彧等人對袁紹的評價坐實了。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不過說說而已,輸了便是輸了。
  • 官渡之戰,郭嘉說袁紹有十敗,赤壁之戰,周瑜也說曹操有四敗!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漫談三國/文導讀:官渡之戰,可謂是曹操的巔峰之作,不過也正是因為此戰,直接讓曹操一統北方,成為了三國中最有實力的一位諸侯。然而曹操雖然在官渡之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在此戰中,也曾遇到過很多困境,甚至一度有想要放棄的念頭。幸好當時有謀士荀彧和郭嘉的鼎力支持,曹操才取得官渡之戰最後的勝利!在官渡之戰前夕,由於袁紹兵多將廣,而曹操兵少勢弱,曹操部將大多都有怯敵之意,然而在此關鍵時刻,謀士郭嘉提出了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的政治策略。這份策略大大的鼓舞了曹軍將士的士氣。
  • 袁紹兵敗官渡,多虧此人相救,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縱觀漢末三國歷史,官渡之戰無疑是其中最具轉折性的一戰。經由官渡一戰,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由盛轉衰,而實力稍弱的曹操集團則勢力大增,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 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袁紹,次要原因在淳于瓊
    烏巢之戰失敗了,不是因為淳于瓊喝得太多,而是因為淳于瓊是敵人,疏忽大意。 當時淳于瓊牽著一萬多人的士兵,雖然曹操只領了五千大軍,但他很聰明。為了避免沿路搜查袁軍,都分散成小單位換成袁軍,直到烏巢前,才改裝攻擊狀態。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官渡之戰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此戰過後,三國鼎立格局浮出水面
    官渡在河南省境內,今天的中牟縣。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西漢的首都在長安,到了東漢國遷都洛陽,中原(今天河南省一帶)成為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官渡之戰就發生在河南的中牟東北。
  • 赤壁之戰前,賈詡建議曹操不要攻打東吳,如果曹操聽從建議會怎樣
    官渡之戰以後,曹操消滅了袁紹勢力,壯大了自己並成為了東漢末年最大的霸主,對於這樣的成就曹操並不滿足,於是他北徵烏桓徹底平定北方之亂,隨後他又帶兵南下追趕著劉備一路打到了荊州,在不費吹灰之力的情況下,曹操又奪取了荊州,此時的曹操被接二連三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想一鼓作氣拿下江東
  • 中美戰官渡之十勝十敗
    官渡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曹操以3萬人馬打敗了袁紹12萬之眾,一舉稱雄天下。眼下中美軍力對比猶如當年曹袁。中國整體劣勢,與美國大抵三四倍的差距,但局部已不次,甚至佔優,兵精糧足,已經具備一戰可喪美優勢的實力。當然此戰對天時地利人和有著苛求,絕非隨便之舉。官渡之戰是袁犯曹,因此地理上曹軍得勢。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
  • 賈詡勸阻曹操打赤壁之戰,這是餿主意嗎?曹操聽後會統一天下嗎
    通過小說《三國演義》和陳壽所著正史《三國志》,對於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我們都耳熟能詳,劉關張桃園結義、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等等故事都家喻戶曉。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兩人一同為曹操效力。到了曹操集團之後,賈詡也是屢次立下奇功:官渡之戰賈詡抓住時機請求曹操發動決戰,最後以少勝多戰勝袁紹,曹操成為中原北部第一勢力;賈詡採用離間之計,助曹操攻破馬超和韓遂,收取關中地區。
  • 官渡之戰中郭嘉的十勝論起了什麼作用,許攸救了曹操一命為何被殺
    這時候曹操的兵力是兩萬,袁紹十萬。這就是一場拿雞蛋碰石頭的戰役。在準備官渡之戰的間隙,曹操讀了很多次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這是郭嘉在三年前的建安二年寫給他的。這十條意見,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戰略上蔑視敵人。但是官渡之戰打起來哪有那麼輕鬆呢?仗打了近一年,許都的很多大臣都給袁紹寫信:袁紹將軍我們等著您蒞臨忠於您的地方許都。
  •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弱勝強誰最猛?
    在數不清的戰役中,最出名的當屬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那麼哪一場戰役最猛烈呢?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爆發於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之間的戰役,當時袁紹在整個北方處於絕對的優勢,而曹操一方則是其眼中釘肉中刺
  • 官渡之戰時,若關羽不肯出手,曹操還能派誰和顏良交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人生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他擊敗強敵袁紹,並且在袁紹病逝後又奪取了袁紹之子袁尚、袁譚的地盤,讓他成為了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但這場戰爭是曹操以少勝多的一場戰爭,所以曹操面臨的困難很多,其中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就給曹操製造了不少麻煩。
  • 賈詡此人投降善變為什麼還會被曹操重用?
    而張繡的去從對曹操來說也是至關重要,張繡依從袁紹,曹操前後受敵;張繡投降曹操,曹操解除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對付袁紹。張繡是什麼態度呢?他想答應袁紹的要求。當袁紹的信使來到張繡軍營時,賈詡卻公開對袁紹的使臣說:「請回去代謝袁紹,他們兄弟都無法相容,還能容納天下豪傑嗎?」這完全違背了張繡本意,張繡頓時又驚又怕。事情弄成這個樣子,一時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只能算是傷筋動骨,看曹操如何乘勝追擊
    官渡的失利,雖使袁紹傷筋動骨,卻並不是什麼致命傷。此戰之後,不但冀、青、幽、並四州仍然在他的控制之下,而且依然人多勢眾、兵強馬壯,他的總體實力,即便不在曹操之上,也至少與曹操旗鼓相當。問題在於,袁紹是一個輸不起放不下的人。
  • 官渡之戰袁紹就是個大白痴?從這6個決策來看,他並未做錯什麼!
    官渡之戰的整個戰役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曹操天命所歸,而袁紹則是大蠢蛋,屢屢拒絕屬下們的正確建議,自以為是,最終落得了個慘敗,也丟了奪取天下的資本,可是如果仔細去看歷史記載的話,就會知道,作為那段歷史最有價值的史料,《三國志》多少在偏向貶低了袁紹在此戰中年的表現,個人覺得,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期,決策上並未犯下什麼大錯,他只是運氣沒有曹操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