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佛陀十大弟子像(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的十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隨釋尊說法度生的10位著名出家弟子,他們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阿難陀、羅睺羅、摩訶迦葉、迦旃延、富樓那、優婆離、須菩提。這10位弟子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形象都是方袍圓領的僧侶模樣。他們通常供奉在佛寺大雄寶殿內東西兩側,拱衛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下面對這十位佛弟子一一進行介紹。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裡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時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羅門教學者,他的出家使當時佛陀的聲望與威德大大增強。舍利弗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讚。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淵深廣大而著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槃,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入滅時,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他的80老母見了最後一面,並為故鄉人民作了最後一次說法,然後安祥進入涅槃。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視人間骨肉親情的。 

目犍連神通第一

目犍連,又稱「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等名。他出家前與舍利弗同學婆羅門教,交往甚密,後遇馬勝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目犍連出家後,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領。他曾以神通力量識破了蓮花色女的誘惑,得到了佛陀的極大嘉許。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稱號。目犍連積極地輔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因此,佛陀稱他與舍利弗為其弟子中的「雙賢」。佛陀曾說:「此二人當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目犍連還是佛教裡重孝道的典範。據《目連救母經》記載,目犍連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惡業墮入地獄,受大苦難,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訴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以百味飲食置盂蘭盆中,供養出家僧眾。目犍連依此而作,終使其母得救。後世依此方法為亡靈超度,並形成「盂蘭盆會」節日。千百年來這一節日在佛教及世俗社會裡盛行不衰,目犍連也因此馳名古今。 

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意為「如意」、「無貪」、「無滅如意」。佛經中常稱「阿樓陀」。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飯王(即白飯王)的兒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弘法時,他隨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著稱。他得到這個神通還有一段很不光彩的歷史。有一次,阿那律聽佛陀說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發覺後,嚴厲地批評了他。為此,他深感慚愧,發誓從此不再睡覺,精進修道。經七日七夜,他的兩眼便熬瞎了。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憐憫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導,終日不怠,勇猛精進,終於心眼大開,修得天眼通,「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阿那律還具有積極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對佛陀說:少欲知足,常行精進,是修道者的必備條件;忘計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應盡的職責。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極大讚賞。針對他的大乘根機,佛陀還專門為他宣講了大乘經典《八大人覺經》,為他演說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還參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結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阿難陀多聞第一

阿難陀,簡稱難陀,意為「慶喜」、「歡喜」。他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他幼小時就抱出家之志,曾師事十力迦葉。佛陀55歲時,他皈依佛陀。由於他年輕聰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便被眾弟子推舉為佛陀的侍從(侍者)。他專心侍奉佛陀,形影不離,直至佛陀涅槃時止,跟隨佛陀前後達25年之久。他長於記憶,凡是佛陀所說教法他都能銘記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數他聞法最多,因此而贏得「多聞第一」的稱譽。 

佛陀涅槃後,迦葉尊者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證得阿羅漢的佛弟子結集佛法,阿難因未證得聖果被拒絕在外。他為此生大慚愧,便於當夜勇猛精進,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加入了結集佛法的隊伍。在結集大會上,阿難誦出了包括《四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在內的全部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意為佛經)聖典。他對佛陀一生言教的結集和後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阿難在佛弟子中不僅才華出眾,佛學淵博,而且人品也高潔不凡。當他被推為佛陀侍者時,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陀的新舊衣服他決不穿」等三個要求,受到佛陀的稱讚。他性情溫和,待人謙和誠懇。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緣最好,尤其是女眾更喜歡與他接近。他曾請示佛陀恩準其姨母波波提夫人出家。佛教僧團中比丘尼的產生與阿難在佛前奔走呼籲是分不開的。 

王舍城結集後,阿難四處弘法。20年後,他接大迦葉尊者之法,成為僧團的領袖。這時他66歲。當活到120歲時,他目睹人世我執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繼離去,於是便決意涅槃。相傳在他即將入滅之時,位於印度恆河兩岸的摩揭陀與毗舍離兩國為爭他的舍利,關係驟然變得緊張起來。為了平息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阿難利用神通力量在恆河上空入滅,將身體化作兩半,分與兩國供奉,一場戰火平息於未燃。阿難臨涅槃時還為眾生著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體現。 

羅睺羅密行第一

羅睺羅尊者,又譯為「羅睺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執月」等名。他是佛陀的親生兒子。其母叫耶輸陀羅。他7歲時隨母見佛,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羅睺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淨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他除守戒嚴密外,還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論》記載說,有一次,他遊方歸來,他的宿舍被別的僧侶侵佔了,衣缽等物全被扔到了門外。按當時佛律,比丘為大,沙彌為小,沙彌不得與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覓住處。當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廁所裡坐禪,忍受著臭氣和雨水的侵襲。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夥歹徒襲擊,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不嗔不怒。羅睺羅7歲時曾向佛陀乞遺產,佛陀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這7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綜觀羅睺羅的一生,他嚴持淨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陀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陀的期望。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摩訶迦葉,意為「飲光」。是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從小厭離世俗,因父親逼迫,曾娶臨國毗舍離一富豪女妙賢為妻,但是妙賢與他志同道合,他們一直過著分居生活。結婚12年後,父母雙雙亡故,迦葉出家的時機終於成熟了。他辭別妙賢,外出尋師訪道,先後訪問了幾位名師,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頗覺契合本心,於是就跟隨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賢接到女眾僧團中,同修梵行。 

迦葉皈依佛教後,雖然成了佛教僧團中的一員,但從不住在僧團中,他認為僧團中的生活太優裕,不宜修出世法門,總是獨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墳辨、屍骨旁修禪打坐。他的修行方式共有10種:1、選擇空閒之地而住;2、常行託缽乞食;3、居住一處;4、日食一餐;5、乞食不擇貧富;6、嚴守三衣缽具;7、常在樹下思維;8、常在露地靜坐;9、著糞掃衣;10、住墳墓之處。迦葉的這些修行方式佛教稱之為「頭陀行」。頭陀是梵語Dhūta的音譯,意為「抖擻」,即抖掉煩惱塵垢之意。迦葉長期修此苦行,從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的稱號。佛陀也十分信任他,稱讚他是未來佛法的真正住持者,並把衣缽傳授給他。 

迦葉得釋尊傳法在佛教禪宗史上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大梵王問佛決疑經》記載,有一次佛陀受梵王之請到靈鷲山說法。佛陀升座以後,卻一句話不說,只是手裡拿著一朵波羅花給大眾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細看,這時唯有迦葉尊者見佛示花,破顏徽笑。佛陀隨即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同時還把平日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給了迦葉。迦葉因此成了佛陀的繼承人。我國禪宗也因此把他奉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陀涅槃後,迦葉便擔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開展了對佛陀言教的結集工作。這次結集地點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參加,會上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結集出經和律兩大部佛典。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結集。迦葉發起的結集佛典工作對佛陀言教的匯集、保存和此後佛教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傳迦葉年屆古稀時,將法傳給了阿難,然後獨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800裡的雞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間的盆地裡,打坐入定,等彌勒出世時,他將把佛陀傳授的衣缽交付彌勒。 

迦旃延議論第一

迦旃延,是佛陀時代西印度阿槃提國人。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響,精通吠陀聖典、佔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其中於古文字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深。相傳當時印度國內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國王貼出榜文詔示全國:有能識者,予以重賞。迦旃延揭榜應徵,很輕易地譯出了碑文。碑文雖然譯出來了,可是碑文的內容卻令他費解。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佛陀,佛陀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原來這座碑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迦旃延聽了佛陀的講解,對佛陀的學識及思想十分佩服。就這樣,一座古碑把他引進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還積極地投身於佛教的弘法事業中。他思維敏捷,辯才無礙,說理透徹,在佛弟子中得到「議論第一」的稱號。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論辯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賢愚經》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阿盤提國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女,因家境貧困,走到河邊放聲痛哭,欲尋短見。迦旃延見狀,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婦女是因貧窮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賣貧」之法。賣貧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婦依此而行布施,終於生到忉利天宮。這個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賣貧」。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選在當時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見,他還是佛法傳播的開路先鋒。 

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那,意譯「滿願」、「滿祝」等。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他從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著稱。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富樓那還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師。為了傳播佛法,讓眾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艱辛,甚至不惜生命,東奔西走,廣播法雨,使無數眾生迷途知返,棄暗投明。當時印度西部有個偏僻的「輸盧那國」,那裡文化落後,人性暴戾,佛法沒有傳入,是難以弘法的地方。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陀準許他去那裡弘法。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臨行之時,佛陀還專門為他送行。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500名弟子,並建了500座僧伽藍(廟宇),獲得了布教的成功。 

須菩提解空第一

須菩提,意為「善見」、「空生」等含義。他出生於王舍城婆羅門家庭,自幼聰明過人,但性情倔強好嗔。據說他是由山神引導而皈依佛陀的。須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長,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一次,他在羅閱城耆崛中縫補衣服,佛陀突然來到該城,當地百姓紛紛前去迎接、禮拜。他本來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將要動身的一霎那,驟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空理,不應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禮佛是要明了諸法性空的諦理,而沒有前去迎接。他的這一作法後來得到佛陀的高度讚許,佛陀稱他是「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由於須菩提善解空義,他對一切事物都能不起執著,不起諍訟,胸襟寬廣,豁達自在,佛陀因此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優婆離持律第一

優婆離,意為「近執」、「近取」。他出身於印度四種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羅階層,原是迦毗羅衛國皇室中的理髮匠。由於他本性忠厚老實,工作勤奮認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歡他。佛陀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皇室中阿那律、阿難等王子都要求隨佛陀出家。他也有這個願望,但又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惱。佛陀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許他與諸王子一起出家。他善根深厚,佛陀說他是過去迦葉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並讓他先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後嚴持戒律,秋毫無犯,佛經中記載他「自從依佛受戒以來,未曾犯戒如毫釐」,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稱。他雖以持律著稱,但是對於佛陀所制戒律並不墨守成規,佛經中經常有他關心有病比丘而請示佛陀開許的事例。他不僅個人對戒律嚴格守持,而且還幫助佛陀制戒,時時處處維護佛陀的戒規。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結集中,他是律藏的誦出者。他對後世佛教僧團的整潔,佛教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佛陀故事會:佛陀十大弟子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佛陀十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圖片來源:資料圖)目犍連為婆羅門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為名 傳說目犍連住過去世中,是一個捕魚為生的漁夫。還有一次,佛陀於十五日在阿耨蓮池邊為比丘說戒,座中少了舍利弗,叫目犍連到舍衛國把舍利弗請來。目犍連現神足通,以為一定比舍利弗先到。當他到達時,看到舍利弗結跏趺坐,坐在佛的身旁。於是問佛:「我從祇園精舍同此,明明走在舍利弗的前面,怎麼他會先我到此,難道我失去神足通了嗎?」佛說:「目犍連你有大神通,現在可以在大眾中顯現神通,啟發初學的信心。」
  • 佛陀十大弟子非福即慧?
    朝氣蓬勃之「大慧」需要逆流而上;也就是說,在轉逆境的時候,仍然要經歷百般艱難困苦……所以上乘道緣環境裡面朝氣蓬勃之「大慧者」,在協調障緣的時候,雖有足夠的善巧方便,但如同打太極一樣,永遠是「借力打力」 ,「百折」的經歷成就「不撓」的慧根……樂善好施之「大福」,就是以福德而載道,所以「逆流而上」就是「福德」不具足,否則就不會產生無奈的周旋;佛陀
  • 佛陀十大弟子 論議第一迦旃延尊者
    佛陀十大弟子:論議第一 迦旃延尊者(圖片來源:資料圖)迦旃延那羅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羅陀」,生於南印度阿提國彌猴食村婆羅門家庭。父是國王的國師,家中擁有廣大田地和眾多奴僕。他為了弄懂內容的意義,訪問了六師外道和一些有權威的老婆羅門都答不出。最後想到阿私陀仙說的悉達多太子,聽說已經成道,想必能說出碑文內容的秘密,於是到竹林精舍訪問了佛陀。佛陀以偈語回答說: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我執、法執者耽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修道斷貪嗔痴才能離垢染,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
  •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最傑出的十大羅漢為十大弟子。在有些古寺中,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是安奉在一殿的。現在從修行成就、尊位來簡要的介紹一下。1.上行第一摩訶迦葉詳名為摩訶迦葉婆,他專修頭陀行。他生性博聞強記,侍從佛陀25年之久,所以在經典的結集大事中,大部分經文都是憑他的記憶口傳的。他天性慈悲溫和,容貌俊俏得女子喜愛,屢屢蒙受女難。於120歲滅度。因為他聞一知十故稱為多聞第一。3.智慧第一舍利弗也稱舍利弗多羅。舍利是其母親之名,弗多羅譯為子,所以經典中也稱其舍利子。
  • 曠世奇才趙元任(上) | 耳畔
    曠世奇才趙元任(上) | 耳畔 2020-06-13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教:目犍連尊者,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孝慈救母開創盂蘭盆法會
    在佛教的發展初期,佛陀以身說法教化眾生,在他諸多弟子中有十位最傑出著,被後世稱為佛陀十大弟子,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目犍連尊者,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孝慈救母開創盂蘭盆法會。目犍連尊者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亦在佛陀眾多弟子中神通第一。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
  • 佛陀有10大男弟子,你知道佛陀還有10大女弟子嗎?
    我們都知道佛陀有著名的十大男弟子,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等等。其實,佛陀還有著名的10大女弟子,她們的修為也十分高深,所長也有所不同。摩訶波闍波提尊者乃是剎帝利女,為佛陀的姨母,且是佛陀的養母,又是難陀尊者的親生母親。摩訶波闍波提尊者被佛陀的佛法深深攝受,懇請佛陀讓其出家。佛陀起初不肯,後來在阿難尊者的懇求下,摩訶波闍波提尊者才得以出家,成為最早的比丘尼。2.智慧第一:差摩尊者差摩尊者也是剎帝利女,出生在摩揭陀國的沙伽羅。
  • 素食文化:為何佛陀允許弟子吃三淨肉?
    初學佛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問題,有關吃素的問題也許是諸多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它影響到一個人每日的飲食生活,如果選擇吃素,那將是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因此初學佛的人有如下的問題,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吃素是不是營養不足會得貧血嗎?
  • 素食文化:為什麼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吃三淨肉?
    初學佛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問題,有關吃素的問題也許是諸多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它影響到一個人每日的飲食生活,如果選擇吃素,那將是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在佛陀時代,佛陀的弟子們都是乞食的,他們是居無定所,到處雲遊弘法。在佛陀成道三個月後,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位,這時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說:「為了芸芸眾生的善益,為了芸芸眾生的幸福,你們去弘法吧。」
  • 佛陀弟子中這個比丘,是什麼樣的因緣可以手中生金!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佛教小故事,講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佛陀弟子中,金財比丘手中生金的故事,世尊講述了這裡面的因緣!這金財的面貌,端正庒嚴,天性慈和,人人都喜歡他。金財是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候,金財聽說有位大覺大悟的人天導師———佛陀,能為眾生解除一切苦難,他長大後就請求父母,允許他去跟隨佛陀出家修行,後來得到父母的同意後,金財獨自來到佛陀的住處。當時新落髮的比丘在受戒時都必須向師兄作禮,金財也不例外。金財來到師兄面前頂禮,兩手按地,都有兩枚金錢留於地面。
  • 佛陀一生,即使在圓寂時,都在告誡身邊的弟子要嚴格守持戒律
    佛陀和歷代祖師,高僧大德,都在勸誡世人,勸誡出家人、在家人,勸誡禪修者、學佛者,要以戒為師。要嚴格遵守佛陀當年制定的各種戒律,特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喝酒五戒,以幫助自己減弱、減少和降伏自己內心的貪嗔痴,克制自己內心的貪慾,去除自己內心的痛苦,確保自己走上正確的佛法學習和禪修之路。在四十二章經的第三十七章中,佛陀說,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期間大師輩出。在眾多大師中,有一位堪稱是真正的曠世奇才,他教過物理學、數學、哲學、中國音樂史、中國語言、漢語語法、理論語言學、邏輯學等課程。如此博學的他,被冠以數學家、語言學家、翻譯家、哲學家、邏輯學家、音樂家等頭銜,可這些都不足以表達他取得的成就。
  • 法華經:佛陀授記憍陳如,為何五百弟子皆同一名號(50)
    若是世尊亦能給我們各個授記,如那些大弟子們一樣,我等不亦暢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記。】佛陀觀知到這一千二百阿羅漢的心念,於是對摩訶迦葉說:「這一千二百阿羅漢,我今日當按他們現前的次第給他們授無上正等正覺記。」
  • 網絡電影《山海經之通天龍王》開機 曠世奇才開啟奇幻伏妖之旅
    正邪大戰一觸即發 曠世奇才鬥智鬥勇大戰黑龍 影片講述了晉朝帝陵崩裂後,黑龍出世擾亂朝廷,晉帝派出得力幹將擎風子(杜奕衡 飾)斬除禍亂。擎風子乃曠世奇才,撒豆成兵。不料黑龍妖術高明,陷害擎風子、意圖刺殺皇帝。
  • 佛陀傳:密行的本義是什麼?
    眾所周知,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他的兒子羅睺羅算是其中的一個,即密行第一。據說羅睺羅在聽完佛陀講修禪定的法門之後,內心一下就恍然開朗,過去的一切雜念包括還俗等,都被一掃而光。他的這種優勢,至少有兩點是其他比丘無法企及,一是他有一位無所不知,洞察一切的父親:無上佛陀,二是有一位智慧第一的老師:舍利弗。因此,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實證解脫,覺悟無上智慧。
  • 釋迦牟尼涅槃時 弟子阿難提出的四個問題
    在此之前,拘睒彌國優填王戀慕世尊,給佛陀鑄造了一個金像,佛陀見了,合掌對這個金像說:「我滅度後,就把所有弟子都託付給你了。」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不忍見佛滅度,和五百餘位除饉女禮拜佛陀之後,回到修道的精舍,在佛涅槃之前一起集體滅度。舍利弗和目犍連也不忍見佛陀涅槃,於是在佛陀滅度之前進入涅槃,同時有七萬阿羅漢也一起進入涅槃。
  • 佛法小知識50:大徹大悟的佛陀也罵人?
    答案或許會讓許多人意外,佛陀也會罵人,並且許多佛經對此進行了記載。比如《阿含經》有佛頭用「非人」來訓責弟子,「非人」一詞顧名思義就是「不是人」的意思;又比如《出曜經》中有佛陀的兒子也是十大弟子之一的羅睺羅經常說謊,佛陀說:「若有至誠執意妄語人,不知慚愧無有羞辱。如此之行無惡不涉。」大意是,如果有人說了謊話,還不知道慚愧羞恥,這樣的行為是大惡啊。
  • 與佛陀生命有過交集的七個女人
    一、母親摩耶夫人摩耶夫人與淨飯王結婚多年,沒誕下半個子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夫妻倆。直到摩耶夫人四十歲的一個夜裡,她夢見一個儀表堂堂的男子騎著白象從空中向她走來,從右脅進入她的懷裡,之後就懷有身孕。在回母家待產途中的一個叫藍毗尼花園的一顆無憂樹下,佛陀誕生,顯示了種種殊勝相。
  • 紀錄片│高峰解說《宋之韻》第7集:曠世奇才(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宋之韻》第7集 曠世奇才(下)這顯然是無可奈何的自寬自解,然而因為他是曠世奇才,又有充滿磁性的人格魅力,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敵,忌妒得目光都發高燒。於是,他們藉故把蘇軾再貶到海南的儋州。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覺得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儘是補天餘。
  • 紹興一園林「涼涼」,主人被稱為「曠世奇才」,如今卻無人問津!
    紹興一園林「涼涼」,主人被稱為「曠世奇才」,如今卻無人問津!說到園林二字,我們腦子裡出現的都是小橋流水和亭子,彎彎曲曲的池水在院子裡吹碧波,然後有時羨慕住在這裡的人,他們整天保養花草,把整個園林保養乾淨,我們早上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很多園林,紹興這個地方的園林沒怎麼涉獵過,幾乎集中在蘇州這個地方。 所以,今天說的是來自紹興的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