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
過年包餃子,至今還是北京人過年的習俗。除夕夜,各家各戶剁餡兒聲此起彼伏,主婦們在廚房裡忙著和面,和餡兒,包餃子。雖然年菜早就備好了,但除夕這頓餃子必須年三十現包。這一天,一家老小齊上陣,不管是奶奶、小姐還是使喚丫頭,全都得上手包。
年夜飯
年夜飯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兩樣東西不能少,一個是火鍋,一個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象徵來年紅紅火火;魚則取「年年有餘」的好彩頭。最後一道菜多是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平日不喝酒的人也得意思意思,有酒有菜才算過了年。
鞭炮
放鞭炮是除夕的保留項目。傳說中「年」是吃人怪獸。「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所以過年這天大家都要放鞭炮把「年」趕走。子時一過,餃子下鍋,鞭炮大作,別提多喜慶了。
節節高
「芝麻開花節節高」。一進臘月門兒,北京郊區的農人們就把芝麻秸捆成捆,往城裡各家各戶送。除夕夜,大人孩子把成捆的芝麻秸置於院中燃燒,寓意來年紅紅火火。
拜祖守歲
老北京除夕夜最大的禮儀就是拜祖先、拜父母。除夕夜,各家供桌設好。子時一過就下餃子,吃過餃子拜祖先,拜罷了祖先拜高堂。這時,家家戶戶大門敞開,傳說是等待諸神下界。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也該回來了。開著門那是怕神仙們進不來。為了不衝撞神仙,除夕夜一家老小都得在大堂守歲。就算小孩也不能睡覺,萬一尿了炕,衝了神仙,那可不得了。
踩「祟」
除夕家家戶戶把芝麻秸鋪在過道裡,人們進進出出踩在芝麻秸上噼啪作響。「碎」與「祟」諧音,寓意把邪魔歪祟都踩碎,踩得越碎來年越平安。芝麻秸踩上去聲音清脆悅耳,小孩兒們專門在上面蹦來蹦去。據說小孩踩過「祟」,一年不生病,長個兒快。
除夕
置辦好年貨,忙完年,這大年夜可就到了。不光在北京,全世界華人圈中,除夕也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人都說北京人老禮兒多,這大年夜的禮兒就更多了。
中國人講究吃,大年夜頭一件事就是吃團圓飯。就算平日裡在外闖蕩,年夜飯北京人必定要趕回家吃。您看吧,除夕這天,天一擦黑兒,大街上就沒人了。各家各戶砧板響成一片,大街小巷鞭炮聲聲。熱氣騰騰一桌年夜飯擺上桌,老家兒當中一坐,看著一家老小其樂融融,共敘天倫,那就是最幸福的時刻。人都說中國年是團圓年,不管時代怎麼變,過年和和美美、一家團圓的氣氛變不了。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是祭財神的日子,為取新年進寶得財之意。初二當天早晨的家宴必須有餛飩,也叫「元寶湯」。因為餛飩的形狀像元寶。吃餛飩就是招財進寶,取財源如湯水滾滾而來的意思。
在老北京的習俗中,到了正月初二這天,人們喜歡一早就雲集到五顯財神廟「借元寶」。「借元寶」與請財神一樣,說是借,實際是花錢從廟裡買紙元寶。第二年要還紙元寶,而且要多還,以表示感謝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