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並不限於正月初一,還包括了初一以後十幾天的活動,包括人日與元宵節,也被算入春節的範疇裡。在這場大半月的節日活動內,屬於求吉、求財、求福的活動,除了祭祖、拜天地迎喜神外,還有許多。這些活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健康、積極的幸福觀、人生觀,蘊含著民族力爭上遊、努力進取的原動力。
迎新春
春節裡有一種很重要的活動,即迎財神、送窮。這種風俗來源極早,可追溯到古代的「送窮鬼」,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寫及送窮鬼之俗。這宗風俗至今尚有存留。如在河北北部、山西雁北一帯,稱正月初五日為送窮日,家家都要在五更天起床,掀開炕席,把炕底塵土掃淨,倒在門外,並大放鞭炮,稱為「倒五窮」。在陝西合陽一帯,人們還要填補家中牆壁、窗紙、物品上的窟窿,叫「填窮窟窿」並吃餛飩等食品,因為人的喉嚨也是窟窿之ー。
送窮
既有送窮,自然就有迎財神之俗。財神在民間傳說中有好幾個,既有「正財神「趙公元帥(趙玄壇)與他屬下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又有「偏財神」五路財神(路頭神);既有「文財神」財帛星君,又有「武財神」關雲長(廣東一帶也奉嶽飛為武財神)。一般同時迎這幾位財神。
各地迎財神的禮儀各不相同,日期也有差別。如在四川南部,大年初一這天有「掃財神」風俗。「掃財神」由人裝扮,戴上假面具,穿上戲袍子,手拿新掃帚,旁邊一人拿小鑼,走到居民家門口,象徵性掃幾下,念幾句吉利話,祝願發財之意,主人家便賞喜錢。
迎財神
大年初二,北方大部分地區要迎財神。在北京,人們要往廣寧門外五顯廟(所謂五顯,即五路神)焚香、供牲醴,祈求發財並要爭燒第一炷香,還要在廟會攤上買幾串「紙元寶」,稱為「借元寶」,認為這是財神爺借給的錢財,拿回家要供在灶中,裝飾以彩色紙勝,以取一年之吉兆。《舊都文物略》中「雜事略」記載了這些活動。
至於北京以外的人們,初二這天也要殺公雞祭拜財神,吃形似元寶的餛飩,為「元寶湯」,討個吉利。南方一些地區,則於初五日接財神,如上海人至今仍於初五日放鞭炮、迎財神爺。在蘇杭一帶亦然。杭州人喜歡往城外吳山上的財神廟燒香。蘇州人則要爭先恐後地開門、放鞭炮,陳設香燭酒肉,稱為「接路頭」,各商店也於次日開市。
燒頭香
與求財有關的習俗還有許多,如藏掃帚即是一。至今在不少地區,新年裡不愛掃地,不管多少垃圾都任其鋪在地上,有的則把掃帚藏起來,說是怕掃走自家的財氣。這個習俗由來已久,人們為了求財納祥,在禮拜祖先、神靈的日子裡便不許掃地、動掃帚,怕把家中財氣失掉。
此外,過年還有許多的禁忌,例如不許打罵小孩、哭泣,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人們也不與別人吵架、起爭執;不能動火煮食,要吃預備的食物;不可在初一日殺牲;不可動刀、針、剪等,否則會引起口舌紛爭。
春節團圓
這些禁忌,雖說有點好笑,但也並不是全無道理。如不吵架不爭執等,即很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人們在新年裡和氣、謹慎,以求一年順利,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