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朋友麗麗家做客,發現麗麗和婆婆因為什麼時候抱孩子開始爭吵。婆婆聽到孩子哭了,立馬跑過去抱住孩子,但是麗麗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了愛哭的壞習慣。
但是莉莉婆婆卻說「孩子現在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一直哭著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麗麗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婆婆卻說是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做呢?
在查閱過資料之後發現「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最早是來源於國外,創始人名叫約翰·華生。這種育兒的方式是通過訓練寶寶不哭讓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很多爸爸媽媽發現通過這樣的方式帶孩子之後,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也很省力。通過閱讀資料發現約翰·華生的女兒和他的兒子多次出現自殺行為,究其原因無非是「缺愛」。
馬斯洛將「安全感」列為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中由此可見,如果童年時期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滿足,甚至嚴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生活當中依舊有很多的人正在學習並且踐行這種教育方法。
寶寶在三歲之前都是在爸爸媽媽的懷抱當中長大,現在的寶寶大部分要等三歲之後才能上幼兒園,都在這之前離不開家長的教育。
我們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養孩子本身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我們不提倡溺愛,更不提倡冷漠的親子關係,如果想要很好地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請不要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開始鍛鍊。
因為在這期間寶寶剛剛開始認識周圍的世界,不會說話,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但是孩子哭聲是天生的本能,是一出生就會的本領,如果這樣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從小就會缺乏安全感,對所處的環境產生恐懼,進而導致自卑,如果孩子從小得不到愛的回應,長大之後也無法去接受別人去愛別人,長期以往感情是有缺陷的。
一旦發現孩子哭了,可能孩子受到了驚嚇或者感覺身體不舒服,只是作為爸爸媽媽,應該及時的去抱起孩子,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喜悅,與此同時孩子也會更喜歡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比如肚子餓了、尿褲子了等等。寶寶通過哭聲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來提醒爸爸媽媽及時的餵養或者更換尿布。
一旦寶寶媽媽對於孩子的需求漠不關心,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冷淡,另一方面孩子的行為反應也會變得僵硬,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我們喜歡的孩子是活潑亂跳,機靈活潑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的情緒低落,反而會擔驚受怕。
家長平時的工作生活壓力非常大,孩子出生之後可能會讓夫妻兩個人無啥估計,但是就算這樣也不可以壓縮陪伴孩子的時間來去做其他的事情,其實我們總是在無意之間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出生之後這個世界上只有爸爸媽媽,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所依靠的,如果父母對孩子冷眼旁觀,那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勢必會造成嚴重的損傷,孩子作為夫妻兩個人愛情的結晶是上天給予兩人最珍貴的禮物,而擁抱是最好的減壓方法,經常擁抱還能夠促進家庭的親子關係。
獨立自主地培養孩子的性格,應該建立在孩子有表達和行動能力,是作為家長有時間多抱一抱孩子,多抱一抱自己親愛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