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自從生了孩子後,我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你永遠不知道寶寶的哭聲會在那一刻來臨,餓了哭、困了哭、看見陌生人哭、心情不好哭.....總之就是各種哭。每天都在哄娃中度過,雖然很心累,但作為父母,你忍心看到寶寶在哭而不理睬嗎?
所以每次我都安慰自己:這是我親生的。
什麼是哭聲免疫法?
直到有一次我逛育兒論壇,才發現原來國外育兒圈流行「哭聲免疫法」,說白了就是:孩子哭就讓他哭,哭夠了自然就好了。作為母親,看到這裡我特別為這些「哭聲免疫法」的孩子心疼,如果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媽媽不去安慰,而是在旁邊不管不顧,那孩子得多絕望啊。
後來我專門上網找資料了解哭聲免疫法,才知道它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1828年提出的一種育兒方式:是說如果孩子夜間頻繁哭鬧找奶吃,媽媽可以採取忽視冷漠的態度處理,等孩子哭夠了,就會自己睡覺了。
簡單來說就是當寶寶哭鬧時,父母在一旁袖手旁觀,讓孩子明白,哭鬧是得不到父母抱抱的,只有不哭乖乖的才會抱。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真的有用嗎?哭聲免疫法造就的家庭悲劇
「媽媽,抱抱」
這是寶寶經常對媽媽說的一句話。
但是哭聲免疫法剝奪了孩子尋求媽媽安全感的權利,因為這套育兒理念讓媽媽很「省心」,長期以來,寶寶會減少哭鬧的次數,而且可以快速的自己睡覺,變成人見人愛的「乖寶寶」。
那麼冷漠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哭聲免疫法真的有用嗎?當創始人約翰·華生把這套理論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時,結果卻打臉了。
可能是因為童年缺乏關愛和安全感,約翰·華生的大兒子雷納在30歲選擇自殺身亡。女兒也多次試圖自殺,並且這種悲劇在他的孫女身上也延續了,據約翰·華生的孫女回應,媽媽性格孤僻易怒,而且還有酗酒,而她自己也繼承了媽媽的性格,過得並不幸福。
約翰·華生創造的「哭聲免疫法」曾風靡美國,但是大部分孩子長大後性格上有缺陷,孤僻,冷漠甚至出現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在付出慘痛的代價後,他們終於發現「哭聲免疫法」的冷漠無情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
現在哭聲免疫法已經被歐美國家所拋棄,但是在國內卻還有很多家庭在用這套育兒理念。
哭聲免疫法可能會讓你得到一個「乖寶寶」,但是你要知道,寶寶乖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失望,是安全感消耗後的「麻木」。
寶寶為什麼喜歡哭?
很多媽媽會覺得寶寶哭就是在無理取鬧,但其實一歲以前的寶寶,他們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只能通過哭聲來表達。當寶寶餓了,累了,困了,冷了......他們就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
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性是很強的,他們會通過哭聲來引起媽媽的注意,當表達得不到回應或者得不到即使回應時,寶寶就會產生極度不安全的感覺,認為這個世界是冷漠的,這點對寶寶的性格影響還是挺大的。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句話本就透露著無情,其實當你在一旁看著寶寶哭而不理睬時,寶寶的世界已經開始崩塌,如果這個世界上連媽媽都是如此冷漠,那還談什麼感情呢?
所以,不要再讓哭聲免疫法傷害孩子了!
寶寶哭鬧時,媽媽要多抱抱他!
很多人擔心寶寶一哭就抱會不會寵壞孩子,但其實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僅不會過於依賴父母,而且在性格上更開朗也更自信。所以不要聽信什麼哭聲免疫法,當寶寶哭的時候,媽媽及時回應擁抱,讓寶寶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人區別於動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是有感情的。
作為成年人,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心裡也是渴望有人關心安慰的。當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作為最親近的父母,我們怎能狠心把他晾在一旁不管不顧呢?
孩子終將會長大,長大後他自然不哭也不會如此依戀父母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珍惜這段和寶寶親密的時光。
關注「媽寶經」,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育兒知識,做新時代好媽媽!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讚並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