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翠頭面」:不能用現在眼光去評判過去行為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評「點翠頭面」:不能用現在眼光去評判過去行為

2015-04-27 10:34:13來源:錢江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4月27日 10:34 來源:錢江晚報 

參與互動

(

)

  近日網上為一副京劇表演使用的「點翠頭面」,簡直吵翻了天。據《京華時報》等媒體報導,起因是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劉桂娟在微博上曬圖,稱她所戴的點翠頭面十幾年前買就要花費12萬元,現在40萬元也買不到,是用「80隻翠鳥翅膀下的一點點羽毛」加工而成。

  這番話惹惱不少網友,有人指責拔活鳥羽毛過於殘忍,也有人指責她炫富。有人憤怒地譴責:「為什麼有人,為了演出頭飾,不惜活活一根根,拔掉它們的羽毛,是一根根啊……我好像看到翠鳥姑娘,在泣血慘叫。」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究竟什麼是點翠頭面,它又是怎麼製作而成的,現在的製作工藝又是如何?

  如果不是這一場爭論,很多人並不知道什麼是點翠頭面。其實,看過戲劇的人應該見過這些傳統飾物。頭面指的是演員戴在頭上的飾物,而點翠則是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在製作過程中,會用到活的翠鳥羽毛,因其色彩鮮豔而永不退色,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不過,由於翠羽取之不易,點翠飾品歷來都是奢侈之物。據介紹,用點翠工藝製作的飾物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之,到清代更是成為宮廷后妃的時尚穿戴。

  那麼,點翠使用的羽毛是硬生生從翠鳥身上拔取的嗎?有人繪聲繪色地描述,翠鳥羽毛拔下來後只有死路一條,或者製作成標本。應該說,難免有人這麼幹過,畢竟一「拔」了之更省事。但也有專業書籍介紹稱,翠羽的獲取是「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拔」和「剪」一字之差,對事實而言,卻是截然不同。

  點翠使用的是哪種翠鳥,是否屬於重點保護鳥類,也是一個問題。翠鳥原本是國內常見的鳥類,在古人詩歌中不乏相關描述。如今,同樣是翠鳥,既有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藍耳翠鳥、鸛嘴翠鳥,也有分布廣泛的普通翠鳥。據報導,去年10月廣東警方截獲約6萬隻、計1噸重的鳥類死體,其中多為翠鳥。由於不是國家珍稀動物,相關人員只受到行政處罰。無論獵捕何種鳥類,在今天都不應鼓勵,不過也要看到,在法律規定中,不同行為的後果還是有所區別的。

  何況劉桂娟也說,她這副點翠頭面是十幾年前劇團置辦的。有人撰文稱,早在宋朝就曾因「傷生」和奢侈等緣故而禁過「鋪翠」。不過,國內動物保護主義的思潮,是近些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記得數年前,報上談到動物福利的時候,還有很多人表示不屑,不理解何為動物的權利。這幾年來,為廣西某地該不該舉辦「狗肉節」,各方人士也是鬧得不可開交。可見,看待問題時,不能簡單地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判過去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點翠作為一種工藝美術,早就已經沒落了。介紹稱,盛極一時的點翠工場在上世紀30年代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此前後,仿點翠工藝成為替代手段,如用孔雀羽毛、染色鵝毛代替翠羽,又如用點綢、烤藍等工藝製作點翠飾品,此外民國時期還有用進口藍色粗紋紙作為替代品的做法。據介紹,現在會做點翠的師傅「全國也沒幾個」。可以肯定,隨著技術工藝發展,替代方法越來越多,真正使用傳統點翠手法製作飾品的必然少之又少。

  這不免讓人疑問:在這場爭論中,究竟有多少人關心事實真相,而不僅是因為不滿當事人的傲嬌態度?有人批評劉桂娟「不虛心」、「不低調」,而面對網友批評,劉桂娟則針鋒相對地指責對方是「五毛」。看上去,這更像是一場無關「點翠」(技藝),而只是事關「頭面」(臉面)的網絡口水戰。在微博等公共輿論場,有些人在乎的並不是事實,而是能否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從中獲取道德優越感。也因如此,不管什麼討論,最終往往都會淪為意氣之爭。這也是這場爭論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方。

  卻不知,倘若當事人發微博時換種口氣,是否很多人感慨的不是翠鳥的命運,而是傳統技藝的消失?

相關焦點

  • 京劇演員劉桂娟發「點翠頭面」微博曬頭飾惹爭議
    一位京劇院的盔箱師傅對記者表示,現在用真「點翠」做頭面已經極少了,大多會採用染色鵝毛代替翠鳥的羽毛。   近日,劉桂娟在微博上發了京劇《鎖麟囊》的劇照並附上文字:「這一頭點翠頭面,十幾年前買的,花了12萬銀兩,今天即使是40多萬人民幣也買不到了,80隻翠鳥翅膀下的一點點羽毛,經過點翠師傅的加工,變成有流動光澤的頭面,永不褪色。」
  • 中戲教授談"點翠頭面":不能只保護動物 不保護文化
    「點翠」不是奢侈的表現,是藝術的需要  雖然事件發端於旦角兒,但「點翠」並不僅僅是旦角兒的專利。京劇譚門第六代傳人譚孝曾稱,「我演《碰碑》時戴的盔頭是我祖父譚富英當年用過的,那上面也用『點翠』做了點綴。『點翠』在老戲班裡用得很普遍,那時還沒有環保的概念,『點翠』的價格也不像現在這麼高,凡是挑班的青衣幾乎都有。
  • 一場因「點翠頭面」引發的罵戰
    京劇程派大青衣劉桂娟在微博上曬了一下她的點翠頭面,沒想到竟然引發了一場和網友的罵戰。動物保護者們紛紛指責這種濫用翠鳥羽毛的行為,被不少人指「與吃魚翅有什麼區別」。還有人質疑劇團花這麼多的經費置辦如此「殘忍」的行頭,是否有意義。
  • 京劇演員曬天價點翠頭面引爭議(圖)
    日前,因為一則曬「點翠頭面」的微博,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劉桂娟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劉桂娟發布的這條圖文微博稱,「這一頭點翠頭面,十幾年前買的,花了12萬銀兩,今天即使是40多萬人民幣也買不到了,80隻翠鳥翅膀下的一點點羽毛,經過點翠師傅的加工,變成有流動光澤的頭面,永不褪色。」
  • 「非遺大師手作宮廷點翠首飾」項目被「封殺」 飽受爭議的"點翠...
    由於金銀玉石的首飾太過剛硬,古代工匠想到了將羽毛嵌入其中,來增加首飾的靈性和柔美,於是就誕生了點翠工藝。翠鳥左右翅膀上各十根、尾部羽毛八根,一隻翠鳥身上只有大約二十八根羽毛可用於點翠。一支小小的點翠金簪,或許就要用上數隻翠鳥的羽毛,金貴得很。
  • 當傳統技藝遇上動物保護:京劇演員曬點翠頭面惹爭議
    現在用什麼製作頭面那是一回事,傳承下來的寶貝是另外一回事,天津青年京劇團是改革開放後國內一枝獨秀的優秀京劇團,劉桂娟按照行業的傳統,有幾套像樣的頭面不為過,也配的起,這和環保扯不上。  還有網友給出了建議:真希望以後的劇組(藝術家)從熱愛地球生命的角度出發,多用仿點翠的首飾,其實除了專家,平常人很難指出兩者間的重大區別。
  • 點翠與瓷器青料的前世今生
    點翠菊花紋頭花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點翠」對於翠鳥的傷害較大,特別是清末民初時期,民間對於「點翠」的過度追求,導致翠鳥被大量捕殺,瀕臨滅絕,所以現在市面上的點翠飾品已經都是由仿製品代替梅蝶點翠頭面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Tips:一般「仿點翠」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孔雀羽、鵝毛等其它羽毛代替,另一類便是用寶藍色的綢緞製作,又名「點綢」。
  • 「痴迷」花絲鑲嵌和點翠的「90後」
    根據建築鏤空樣式設計的花絲鑲嵌頭面飾品 受訪者供圖 將金、銀拔成細絲,再用堆、壘、編、織等手法將絲編結成型點翠則是在金、銀、銅、紙或鎏金金屬質底板表面裝飾翠羽的一種傳統工藝,花絲鑲嵌結合點翠工藝製作的點翠首飾一度成為我國古代宮廷代表飾品。「在古代,有『無翠不為女』的說法,指有地位的女性都會佩戴點翠飾品。」重慶殊宮工作室創始人之一辜國燦近日在其工作室向記者介紹。
  • 驚豔了全世界「點翠」:美麗的心動,也心痛……
    內務府造辦處曾設點翠匠三名,專司承造宮中的點翠活計。翠鳥羽毛的收集,則由皮庫專責。光緒皇帝大婚時,皇后所用的首飾清單裡,就有金點翠鳳鈿、金點翠鈿尾練、金點翠大挑、金點翠長壽花尋常鈿等,點翠製品幾乎達到了一半。
  • 博物館收藏了一枚點翠鈿子,色彩亮麗,是頭飾文物中的珍品!
    點翠,是我國古代女子經常佩戴的一種頭飾,它一般由珍珠、寶石、翡翠、翠羽等材料加工製作而成,這種點翠工藝至清朝時發展到高峰,現在我國保存下來的點翠文物多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用品。博物館收藏了一枚點翠鈿子,色彩亮麗,是頭飾文物中的珍品!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其中有一些旗頭看起來很奇怪,比如《甄嬛傳》沈眉莊的旗頭,看起來像個鞋墊不說,居然還是歪的,簡直急死強迫症了。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驚豔的旗頭,比如甄嬛的鈿子頭。華妃佩戴的點翠旗頭。這款旗頭是《甄嬛傳》裡面最貴的一款旗頭,上面所用的首飾都是點翠製作,價格可達百萬。
  • 專訪大唐元山母基金合伙人王柯:用直投的眼光做不良資產母基金
    王柯: 從宏觀層面,現在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上升。我們作為不良資產投資的一員,並不能獨善其身。很多人都把不良資產看作一個抄底的行為,但抄底是一件很難的技術活。所以,大家不要過於樂觀覺得好像只要不良資產多了,就會有很多人去投。如果現在市場風險持續下去,並不能預期會有更大量的資金能夠湧到這個市場上。
  • ​樂海品牌35周年感恩鉅惠,「飛花點翠」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忘初心塑造經典在6月的品牌活動中,樂海將帶來飛花點翠系列和樂之初系列的優惠活動。「飛花點翠」系列源自一段美麗的故事,琵琶經典文曲——《飛花點翠》:樂曲通過優美清新的音調,描繪出霜寒時節,風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飛雪的清雅、高潔意境。為紀念這個美麗的故事,樂海製作了第一套以「飛花點翠」命名的國樂器。
  • #和過去的自己見個面
    我很慶幸自己較早認識到了成績雖不是大學唯一的評判標準,但它是我們走向更高平臺不可或缺的基礎。刑事司法學院 徐可心希望自己做到認真上課,課下多花時間搞懂有疑問的知識點;在考前要通讀課本或者看完相應網課,了解重點難點;做到複習成體系,不管是名詞解釋還是簡答論述,都要擁有從點到面延伸的能力,不清楚採分點時,做到點多面廣無廢話;精準記憶,在考試中務必使用專業術語,切忌用白話答題。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在古代,女性的髮飾有「頭面」之稱,它不僅代表了財富、審美還有身份地位,因而它不能隨便亂戴。《女醫·明妃傳》劇照, 這部劇的髮型比較尊重史實這次手工君為大家帶來——明代女性頭面的識別指南。江西南城縣明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小金冠(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此處敲黑板說重點:雖然髻一般都與頭面首飾一起佩戴,不過髻並不屬於頭面,有時候也可以單獨佩戴。
  • 最美圖集,清朝女子點翠頭飾集錦,看完才知道什麼叫華麗!
    一品夫人雙喜點翠鳳冠,直徑39釐米,高27釐米,以點翠、鑲嵌為主工藝製成。正中一「囍」字,兩邊均勻布局「日月一品夫人」字樣,主體為三龍紋飾,正龍口含寶珠,下面二龍戲珠。鳳冠沿下設七隻鳳鳥,每隻鳳鳥口銜「福(蝙蝠)在眼前(錢)」紋飾,並用三行珍珠加間寶石垂墜。
  • 用世界眼光看漢語拼音
    漢字是我國通用文字,有許多優點,但是它也有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前者如用漢字給生字注音,這就是直音和反切。這兩個方法十分不便。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如「耍、釀、餒、孬」就無法應用;有的音節雖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於不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反切是用兩個漢字拼出一個音節來注音,例如「一,於悉切」,很難掌握。
  • 「講過去像是在賣慘 講未來像是在白日做夢 講現在又是當局者迷」
    「我一人 趟過渾水 越過四季 面無表情。」「最初我買了一雙鞋子,每次蹭了一點灰我都會小心翼翼的拭去,後來時間稍微久了一點,就算被別人踩了一腳,我連頭都懶得低了。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每個人的眼光都不一樣;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活得真實完整比活得完美更重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未來裡、別人會對你指手劃腳但不會對你的未來負責,做你自己。
  • 眼光娘娘:頭戴五鳳冠,手捧金睛寶眼
    眼光娘娘為道教之神。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形象經常出現在民間傳說之中,手託著一隻大眼,象徵明目去眼疾。她是娘娘中的眼科大夫,同所有的神靈一樣,為人服務為宗旨。這是古人面對疾病而無可奈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