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這三種飾物分別都是真的翠鳥毛、鑽石和純銀,所以置辦行頭的成本很貴。
劉桂娟微博(已刪除)。
京劇程派大青衣劉桂娟在微博上曬了一下她的點翠頭面,沒想到竟然引發了一場和網友的罵戰。動物保護者們紛紛指責這種濫用翠鳥羽毛的行為,被不少人指「與吃魚翅有什麼區別」。還有人質疑劇團花這麼多的經費置辦如此「殘忍」的行頭,是否有意義。
在網友的口水聲中,劉桂娟又追加一條微博:「梅先生(編者註:指梅蘭芳)的點翠頭面精益求精,顏色絕對相同的軟翠,大概需要幾百隻翠鳥,程先生(編者註:指程硯秋)體型高大,做頭面翠鳥需要更多。軟點翠太稀有了。價格貴一倍。我覺得現在的劇團跟藝術家學習也要學習梅大師程大師!對藝術負責,寧可多花錢,多一倍的翠鳥,也要買最好的,那樣才會對得起觀眾,戲比天大!」
不過,更多的圍觀群眾可能還是先愣愣地問了一句:點翠頭面是個啥?
傳統戲曲的旦角演員都需要「頭面」,所謂「頭面」,是指整個頭髮的造型、飾物,分為「軟頭面」和 「硬頭面」,比如《新紅樓夢》裡十二釵的造型,就借鑑了軟頭面裡的貼片子,看上去就像一隻只小光碟;「硬頭面」則是演員頭上插戴的各種blingbling的飾物,「點翠」是其中一種,還有兩種是水鑽和銀錠。
當時這三種飾物分別都是真的翠鳥毛、鑽石和純銀,所以置辦行頭的成本很貴,所以《霸王別姬》裡好戲的袁四爺給張國榮演的程蝶衣送了一套水鑽頭面當見面禮,出手之闊綽,讓旁邊的人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點翠頭面,因其色彩鮮豔和質地高貴,主要給身份高貴的女性角色使用,諸如楊貴妃、杜麗娘、崔鶯鶯等。一整套點翠頭面大概有50件左右,包括泡子、鬢簪、鬢蝠、泡條、串聯(三聯、四聯)、六角、大頂花、邊蝠、邊鳳、偏鳳、面花、壓鬢、後三條、包頭聯、豎梁、橫梁、後兜、太陽光、鳳挑、八寶、福壽字、耳挖子、耳墜、魚翅等各種單件。
而苦守寒窯的王寶釧這樣的底層勞動婦女,只能戴戴銀錠頭面。
在梅蘭芳的時代,擁有一整套定製的點翠頭面,是很多名角的正常配置。這是他們登臺的行頭,也是一個演員的臉面。如今,點翠頭面雖然已經幾乎不再生產,但很多知名的戲曲名旦手中,多少還是會藏有一兩套珍藏的點翠頭面,大多都是師承而來。只有在特別重要的演出場合,才會用來上妝。
點翠飾品。
據傳梅蘭芳送給豫劇藝術家馬金鳳的點翠鳳冠(局部)。
不過點翠並不是戲曲人物的專屬飾品。 「誰家窈窕住園樓,五馬千金照陌頭。羅裙玉佩當軒出,點翠施紅競春日」,唐代詩人李嶠就已經在詩句中吟詠「點翠」之美。所謂點翠的翠,就是翠鳥的羽毛。在染料工藝被發明以前,翠鳥羽毛是不可多得的裝飾材料,因其色彩有綠松石般明豔,或藍或綠,又兼光澤流麗,常被珠寶匠人用來與珍珠、寶石、黃金累絲鑲嵌在一起。
其實在戰國時期就有點翠工藝了。我們從小就聽說過「買櫝還珠」的故事,在嘲笑那個只要盒子不要珠寶的傻子的時候, 你可曾想過,什麼樣的盒子能讓人不要珠子只要盒子?
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
這裡的「輯以羽翠」就是把很多的單支翠鳥的羽毛規則地排列在一起作為裝飾。
「翠鳥」是一種生長在中國福建南部和廣東一帶的留鳥,之所以人們要用它的羽毛作為裝飾,是因為其背尾和雙翼都長著亮藍色且泛瑩光的羽毛,這種羽毛在不同的光線下可呈現出皎月、湖色、深藏藍等不同色澤,光彩奪目,富於變化。而後來無論什麼替代品,都無法呈現出這種色彩和光澤上的變化。
點翠的製作技藝十分複雜,需要先用金、銀、銅或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工藝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剪切後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要求貼得平整均勻不露底子,以製成點翠首飾。
點翠髮簪,年代:清。
據說古時各地每年都要向宮廷朝貢幾百對翠鳥,用此羽毛來製作各種頭飾、風景掛屏、盆景的花葉等點綴之物。點翠採用的翠鳥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所以一隻翠鳥身上一般只採用大約二十八根羽毛,且翠羽必須由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病死的翠鳥其羽毛好的首飾一般還不用(行話稱「暗條」,色澤不行)。陳子昂曾為此寫:「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也因為點翠飾品所費甚昂,而且對生態造成威脅,因此新中國以來,僅進行過一次大型的採集翠羽的活動。1958年,北京市文物局曾對出土的定陵鳳冠做過修復。據北京點翠名家肖志峰之子肖廣春回憶,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過問下,定陵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得以順利展開,其中出土的兩件鳳冠軟翠殘損嚴重,每件鳳冠需兩百隻翠鳥的軟翠(翠茸)才可修復。而根據色澤篩選,每百隻翠鳥可選取五至六隻為上品,材料的淘汰比高達95%。如以兩件鳳冠修復需四百隻翠鳥為基數,那麼所篩選翠鳥總數接近萬隻,數量之眾超乎想像。
點翠工藝的高峰出現在清朝,由於繼承和發展了金屬制胎以及點翠羽等更為複雜的工藝形式,「點翠」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金工技藝,隨即成為金銀製作中的重要工種。因為色彩光華豔麗且永不褪色,點翠頭飾也成為宮廷后妃十分流行的飾品。皇宮后妃們幾乎所有的首飾都用點翠工藝作為裝飾,從鈿子、簪釵、頭花、耳環,甚至到團扇、插屏、盆景等其他生活用品,處處翠色,成為風尚。
為此,明清時期,宮廷中使用翠鳥的翠綠羽毛做配色,清宮中內務府專門設立了「皮庫」,負責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銀庫」專門設有「點翠匠」3名,專門承造「翠活計」。
在《雍正十二美人圖》中,很多清宮貴族女眷們的穿戴都可見到點翠,足見其風靡程度。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裘裝對鏡,畫中人頭上所戴即點翠首飾。
所以這種裝飾也被影視劇尤其是清宮劇廣為借鑑,比如《甄嬛傳》裡華妃娘娘的頭飾:
甄嬛沒有華妃涼涼這麼華貴,所以戴得少點:
辛亥革命後,隨著傳統封建制度土崩瓦解,點翠這一手工行業逐漸走向沒落。
1933年,中國最後的一家點翠工場關閉,原因是點翠的翠羽鳥毛已經絕市。與此同時,人們開始用燒藍工藝等取代點翠。也因此,如今真正的點翠的首飾都是稀罕之物,價值不菲。
點綢正鳳。
如今戲曲人物的點翠頭面也大多以點綢代替。點綢技藝與點翠相似,只是原料由翠鳥羽毛變作緞帶抽絲。
但無論做工如何細膩,點綢頭面都無法呈現出點翠的光澤變化和豔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