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念養育熊孩子,實現滋養式成長

2020-12-19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黃安安(富書籤約作者)

正念養育帶來的滋養式成長,是親子溝通的良性循環結果。

01

很多朋友都對安妮說,如果我家那個熊孩子能跟李涵一樣,讓我再生一打都樂意。

安妮的兒子李涵今年6歲,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外出遊玩主動照顧小夥伴,在幼兒園裡更是老師的好幫手。

當然,我也見過李涵發脾氣的時候。

在商場裡看中了喜歡的玩具,賴在原地不肯走。

再三詢問媽媽後,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潑打滾,過路人無不側目。

安妮倒也不惱,只是蹲下身和他說話,讓我先去別處逛逛。大概20分鐘後,母子倆開開心心地朝我走過來。

我悄悄問安妮:

你行啊,小孩情緒這麼大都壓得下去,趕緊傳我兩招,回去好對付我家娃娃。

安妮瞥了我一眼,說:

親,我不得不糾正你的用詞。第一,孩子的情緒不是被壓下去的,而是被化解的;第二,孩子不是用來對付的,是要我們精心養育的。

我愣了一會兒,聽安妮繼續講:

好多人問我,怎麼能把李涵教得這麼好?我的回答只有四個字:正念養育。學了這麼多年心理學,這是我認為既接地氣又有實效的方法。而且,我自己在陪他長大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滋養。你知道的,我以前的情緒多暴躁。

想起朋友們還打趣安妮,就是因為暴脾氣才去讀心理學,我忍不住笑了。誠然,安妮這幾年改變良多,還成了有口皆碑的諮詢師。

那天分別時,安妮推薦了一本書給我——卡巴金博士夫婦合著的《正念父母心》。

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正念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之前就聽美國的朋友說,在矽谷的創新學校,孩子們每天都有30分鐘的正念訓練,作為日常學習的一部分。

大量研究表明,在正念養育下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具高情商,而且由於他們的情緒都能得到有效疏導,成長過程很少會留下心理陰影,長大後也不會帶著幼年的心靈創傷過日子。

02

帶著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我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卡巴金博士被譽為「正念養育」的祖師爺,在《正念父母心》一書中,他告訴讀者怎樣用正念訓練,來幫助自己做好父母的角色。

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不斷滋養自己。

在全書第一章,他提出正念養育的特質:專注、如實觀察、覺知當下,不加評判,開放而且接納。

最重要的是,始終有愛伴隨。

我想到了曾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的著名歌手陳美齡。

她在盛名時退出香港娛樂圈,赴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後來繼續深造,獲得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

這期間,她撫育了三個兒子,如今孩子們相繼考入史丹福大學本科。

這位明星媽媽是正念養育的代表人。

她說,比起拿到博士學位,三個孩子給她帶來的成長更多。

大兒子上小學時,有一回測驗考不好,騙媽媽考卷還沒發,但是陳美齡在他的書包裡找到一張70分的考卷。

她問孩子:「你為什麼要說謊呢?」孩子答道:「因為我考得不好。」

那一刻,陳美齡覺得心被戳痛了。她告訴孩子:

不管你考得好不好,無論你是個怎樣的孩子,你都是被媽媽深愛的,沒有必要說謊。因為你撒了一個謊,就要撒更多謊話來圓,越來越脫離真實的自己,也會和媽媽的關係越來越遠,這是媽媽不願意看到的。

孩子聞言大哭,母子倆就這樣一邊互相訴說,一邊緊緊擁抱。

從那以後,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和父母坦誠溝通。

在她遇到挫折時,孩子們也會站出來支持她。陳美齡說,在三個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她有過多次類似的體驗。

每一次,在有笑有淚的交流後,母子間愈發親密,她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愛和內在力量的增強。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她一直帶著理解,不比較,不評判,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得以快樂成長。

同時,她也因為孩子們的鼓勵,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成為眾人羨慕的「斯坦福媽媽」。

正念養育帶來的滋養式成長,是親子溝通的良性循環結果。

陳美齡和她三個學霸兒子

03

我也曾聽安妮說過一個案例。

樂樂的媽媽接到老師投訴,說他不聽老師的話,成績也一塌糊塗。

樂樂的媽媽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不管用。她只好帶著孩子求助於安妮。

安妮觀察到,當媽媽在說話時,樂樂不時偷偷瞄一眼媽媽,很在意她的神情變化。

詢問之下,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樂樂的爸爸常年在外經商,家裡只有母子倆。媽媽對樂樂的期望很大,總擔心他跟不上其他小夥伴,從小就給他報各種興趣班。

樂樂入學後的成績不錯,可越讀越差,媽媽也越來越失望,每天做作業都忍不住發飆。

安妮對媽媽說:

我明白你一個人帶著樂樂不容易,可是在照顧好他之前,也請你呵護自己的情緒。你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你給孩子的期望變成了他的壓力,這麼惶恐的孩子,怎麼可能學得好呢?

安妮建議媽媽運用《正念父母心》所教的方法,試著和樂樂建立新的養育模式。

卡巴金博士說,許多父母習慣以「管教」對待親子關係。

但是,管教更多體現的是單項的責任,父母長期以承擔責任的方式與子女溝通,壓力極大,也損耗彼此的心力。

於是,管教就變成了「父母管,孩子叫」。

04

我們明明全心全意地愛著孩子,也讀過許多親子教育書籍,為什麼在養育過程中,還總是偏離了愛的初心?

卡巴金博士說,三大原因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危機:

1. 對孩子有預設的期望

卡巴金博士認為,父母對孩子有期望,這麼做是沒有惡意的。

有些期望是有益的,可催化出重要的機遇。

但是,有些期望會限制孩子,甚至引起孩子和自己不必要的痛苦。

他在書中指出,通常緊隨著期望而來的,是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評判。

父母期望孩子應該把事情做好,或者按照預設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沒有做到,我們便會失望。

在此時,孩子的內心會感知到父母的評判,他會覺得尷尬、委屈、力不從心。

長期生活在這個模式下的孩子,會變得小心謹慎,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努力。

2. 沒有和孩子換位思考

在卡巴金博士看來,許多父母沒有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掌控意識,強行輸入他們的意願,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沒有和他進行換位思考。

導致的後果是,孩子感覺被忽視和冷落,心靈有可能留下了匱乏的傷痕。

其實,當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有效溝通的一種重要技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支持者和陪伴者,而不是支配者。

通過換位思考,孩子的真實需求能被父母感知,並做出適當的回應。

3. 不懂得向孩子道歉

卡巴金博士在書中談到,許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形象,害怕一旦向孩子道歉,便會在他面前失了威信。

但是,有錯不認的父母,在孩子眼中才會毫無信任可言。當孩子對至親的父母失去信任,親子關係便會偏離愛的軌道。

如果一件事情引起了衝突,雙方肯定都有責任。

父母應該找恰當的時機,與孩子一起分析前因後果,如果確實是父母做得不對,先向孩子道歉,指出自己的錯誤。

然後,再和他探討:如果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我們要怎樣解決?

正念養育秉持的是愛的覺知,父母不再隔著自身的恐懼、期待的面紗看待孩子,因而能夠看清孩子的需求,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

通過與孩子互動,也能夠照見自己的真實情緒,學會如何處理困境,增強內在的力量,實現互相滋養式的成長。

05

卡巴金博士在書中提出以下建議,幫助父母帶著正念養育孩子:

1. 懷著同理心和孩子聯結

同理心,是努力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事情。

了解他的感覺和體驗,覺知每一刻發生的現象,包括覺知自己的感受,懷著同情心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喜悅、哭泣、悲傷、需要擁抱時,同理心會為父母的內在心靈撐開一個足夠的空間,穩穩接住孩子的情緒,自然而然做出回應,以愛聯結。

孩子由此感知到的是:我的感受很重要,而且爸爸媽媽與我感同身受。我可以盡情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是很安全的。

父母由這樣的互動也可以學到接納和開放的態度,逐漸成為更具同理心,更有力量支持孩子的人。

2. 正念碰觸,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愛

卡巴金博士說,碰觸是一種讓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的方法。

它是一種聯結,由此會產生覺知。我們用所有的感官碰觸: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孩子通過擁抱、親吻、依偎、輕輕搖晃、哼唱、凝視等充滿愛的正念碰觸,得以喚醒體內的聯結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

他會因此認識到,自己的感受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納,他是被深愛著的。

同時,父母也會通過與孩子的正念碰觸,沉浸於舒緩、安靜、輕鬆、有愛的氛圍裡。

孩子在那一刻帶給父母的滋養,感覺就像愛的信號發出去後又彈回來。

3. 情緒失控時,以正念開啟心智

當父母情緒失控,腦海裡聽不進任何話語,身心失去平衡,還可能波及無辜的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刻意停下來,停在這一刻。

如實承認並接受情緒的存在,將覺知融入呼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解決眼前困境的當下,要避免用失控的憤怒來反應,以免情況更惡化。

當情緒稍微退位,解決問題的空間才會出現。正念提供一個過程,讓父母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起伏,刻意停下來,儘可能紮根在身體和呼吸之中。

通過觀照自己,內在空間被擴大,心智由此開啟,父母會以更智慧的心態來回應孩子,一起探討更好的解決方案,與孩子達成共識。

《正念父母心》如今成了我的枕邊讀物,每每翻閱,總有感動。

卡巴金博士夫婦將多年的實踐經驗融入這本書,字裡行間皆是愛。

如博士所言,養育一個孩子,就像進入一段長達十八年的禪修營,孩子就是最好的禪師,不斷以各種難題考驗父母的智慧,激勵父母成長。

同時,孩子猶如明鏡,幫助父母照見真實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帶著正念做父母,讓親子關係變成共同成長的美好恩典。

作者簡介:黃安安,富書籤約作者,85後,廣東人。白天金融狗,晚上文藝女。大學中文系畢業,堅信此生與文字結緣是幸福。寫作是一場深刻的療愈,願你我都得以救贖,簡書@沁湖邊的花兒。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相關焦點

  • 《熊爸熊孩子》:逗趣是佐料 心靈成長才是正餐
    自1月17日播出以來,《熊爸熊孩子》便憑藉逗趣不失嚴肅、暖心卻不苦情,高潮層層迭起的精彩劇情得到觀眾追捧,開播至今收視不俗。此次,《熊爸熊孩子》獨闢蹊徑以男性視角解讀家庭瑣事和成長教育,當精英男職場遭遇持續水逆後回歸家庭,如何摒棄昔日的「賺錢才是硬道理」,轉而面對毫無頭緒的家庭瑣事,以及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成為該劇最大看點。
  • 沒有用正念喝過的奶茶,都只是肥宅快樂水
    我整個人都沉浸在奶茶的絲滑美味中,全身心從上到下都被滋養了,像用牛奶洗著泡泡浴,又像小時候媽媽溫馨的懷抱。這時候我仿佛看到我的心上人來到了我的面前,我與他四目相對,我對他說:我想好好體會,與你在一起的每時每刻。所有的場景都自然而然地發生。我仍然在細細品味著這杯奶茶。在不被其他事物打擾的時光裡,我完成了對奶茶的享用。
  • 教育小孩不應「放任」或「專制」,用雙向養育,找到管教平衡
    那麼,既然放任式育兒和專制式育兒都無法達到正確教育孩子的目的,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用第三種養育方法——雙向養育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雙向養育,管教平衡何為"雙向養育"懂得"雙向養育"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是能夠與孩子共同承擔,既不會一一為孩子包辦解決好一切,也不會事無巨細地要求孩子自己解決。父母用管教的辦法,向孩子示範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以及指導孩子如何承擔責任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比如上述所講到面對孩子不肯寫作業的情況,懂得雙向養育的父母不會用命令式或放任式去對待孩子。
  • 高效休息法 | 一日正念體驗營(第5期,1月17日)
    、自我探索感興趣,希望獲得自我沉澱和自我成長的人士。一日正念體驗營,將採取「止語」的形式,這是一個很成熟的課程模式。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過去多年的正念教學經驗告訴我,大部分人會從止語正念練習中獲益,哪怕你對正念一無所知。尤其在過去一年裡,因為疫情,線上課程增多,在線止語課程的效果也得到了充分驗證,很多人用「滋養」、「平和」、「大腦放鬆」、「耳清目明」,甚至「神奇」、「奇妙」等字眼來形容課程感受。
  • 樊登讀書推出的「正念書單」,讓你的心靈回歸平靜
    點上方正念都市家園,歡迎朋友關注現代社會物質豐富,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劇增都是讓內心痛苦的誘因,如何讓內心重回幸福?除了正念冥想的習練,樊登讀書會的這些書也可以幫到你。樊登讀書推出的正念解壓書單及試聽,讓你的心靈回歸平靜,做一個懂得放鬆的人。#疲憊的身體難靜心#《睡眠革命》豆瓣評分:7.4分掌控睡眠,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動權。可如何才能掌控睡眠?為什麼睡了很久還是疲憊?人一定要睡8小時?如何讓睡眠更高效?
  • 正念的奇蹟
    由此我了解到正念的概念並對其產生了巨大興趣。正念的定義就是:不做任何評價和判斷,主動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經驗上。了解和運用正念不僅有助於我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還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和焦慮,提高我們內心的復原力和幸福感。同時,正念還是讓大腦和內心獲得休息的一種方法。
  • 上海禪修班---眾舍正念禪修,企業的「精神福利」
    正念禪修是基於身心,是一種幫助人們管理思想和感受的精神訓練法。正念禪修是在冥想的狀態下,在導師的引導下控制呼吸、關注身體、觀察周圍,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但對當下的一切均不作判斷。不作分析、不作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 基努·裡維斯、水果姐……超火的「正念」,到底是什麼?
    而多項實證研究表明,正念會為我們的心智、認知能力及情緒健康帶來諸多益處(Davis & Hayes, 2012)。正念在全球如此風靡,但對很多國內的小夥伴來說還很陌生。在後文中,我們會為大家詳細講解,什麼是正念,以及正念的生活方式。02.正念的頭腦狀態是什麼樣的?
  • 用師德滋養學生心靈——TNT心靈成長系統
    (原創)內容提要:《用師德滋養心靈》------TNT心靈成長系統一、用師德「觸摸」心靈(TOUCH)二、用師德「滋養」心靈(NOURISH)三、用師德「轉化」心靈(TURN)主題詞:師德、觸摸、滋養、轉化「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 學會正念溝通,領導力再也不是玄學
    本文摘選自賈妮思·馬圖雅諾(Janice Marturano)撰寫的《正念領導力》。本書作者賈妮思·馬圖雅諾曾擔任通用磨坊食品公司副總裁,率先在其所在的公司總部推廣正念領導力,隨後又在美國創辦了正念領導力學院。
  • 玩轉「拍一拍」,做有趣的人,用正念激勵自己成長
    若是找不到隊友,就一個人把「拍一拍」的後綴變得幽默有趣,讓正念在文字中生根。為了讓自己的正念生根發芽,為了激活自己的大腦,我想把「拍一拍」的後綴寫成祝福、寫成激勵自己的語句。古典說:「這是一個定不下來的年代。如果你學不會享受這種不確定感,不懂得在其中獲得點樂子,這時代真的會要了你的老命。
  • 熊孩子朝火鍋「吐口水」,寶媽護短被鄰桌怒懟,路人:幹得漂亮!
    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長著長著就變成了「熊孩子」?歸根到底,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說起「熊孩子」,小林最是頭疼。每次過年家裡親戚的熊孩子都會在小林家搗亂一番。他以為親戚家的孩子他見過最兇猛的熊孩子,沒想到一次吃火鍋的經歷,讓他長了見識。
  • 什麼是家風,好家風是孩子成長基石,好家教矯正「熊孩子」3建議
    鍾南山始終踐行著父親說過的話,並真正實現了這句話。這也讓人頓然明白,84歲的鐘南山,為何會在抗疫前線不顧安危、衝鋒在前了。01什麼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一位又一位中華乃至世界大家。家風或在耳邊,或在心頭。吃飯時,家風是家人在耳旁的一陣絮絮叨叨地告誡。離家後,家風是家人在電話那頭一陣噓寒問暖的掛念。
  • 應對疫情壓力,國家衛健委推薦:腹式呼吸和正念冥想
    為此,國家衛健委,在介紹疫情防控中心社會心理服務有關情況中,推薦大家,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學習一些科學的緩解壓力的方法,比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等事實上,為了積極的應對疫情壓力,抵禦病毒,@人民日報官微也曾提出:「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抵禦病毒的強有力屏障
  • 解析《瑪莎與熊》:成為「滋養型」父母,才能養出快樂健康的孩子
    一、《瑪莎與熊》:當"搗蛋鬼"遇上滋養型"父母"動畫片裡的小女主人公瑪莎,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是她從小就特別"野",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熊孩子、搗蛋鬼、破壞王,每次鏡頭只要她一出現,必定是一片雞犬不寧、人仰馬翻的場面。
  • 茲味正念飲食:壓力、誘惑、渴望、社交,你真的會吃嗎?
    6月7日上午參加了由安心研習社舉辦的六月分享會,本期主題是正念飲食,分享嘉賓陳贏老師帶領大家做正念飲食練習,分析了情緒飲食、節食、暴食的不良後果,並介紹了美國正念飲食覺知訓練(MB-EAT)。我們知道正念可以從行動模式切換到存在模式,所以切斷不良飲食的第一步就是通過正念練習跳脫自動化反應,進而獲得替代方案創造智慧,進行正念飲食。
  • 大益正念茶修高峰論壇啟幕 l 名家共話以一杯「茶」守護身心健康
    、大益茶道院主辦,邀請10位業界大咖分主論壇、茶修與心理保健論壇、正念論壇、大益正念茶修實踐論壇、正念茶會和茶山行,進行主題演講、正念實修和高峰對話。  劉興華  用「茶」來傳播正念,是一種很好的自助方法
  • 正念飲食讓你和食物之間建立情人般的關係,對每一口食物心存感恩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探究吃東西的人和被吃的食物之間的情感聯繫,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正念飲食。什麼是正念飲食?正念飲食就是在用餐過程中,有意識地用心感受每一口食物或飲料,感受自己當下的反應及周圍的環境,從而建立與食物之間的新關係。
  • 第八周答疑:想成為正念冥想導師要如何認證?
    對於成員的精神心理狀態評估,如何通過見面課這樣一對多的方式實現?一對多的篩選方式比較常見的是量表篩選和參與者自我評估,自我評估就是告知大家什麼情況會比較有風險、有哪些情況是正念課程無法幫助到的等等,然後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自主選擇。如果有條件的話,通過一對一的方式會更穩妥些,不過也需要對評估有一定的專業學習。
  • 心無痴亂 即有正念
    我們說,心無痴亂就是有正念。有同修這樣講,說早上起來,四點就要爬起來,不早一點起來,等一下大家就湧上來了,那我忙這些忙那些,就忙不過來,那我的正法行怎麼修啊?我應付大家來修,這個燈還沒點完,通通湧進來了,然後又要開始扣鍾,我燈又還沒點完,手腳發軟,我只是快點就好,請問你如何在這個當下來善用其心?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事事都忙碌,尤其做生意的人,沒人的時候好用功,人一來的時候怎麼用功?會用功的人就這樣子,忙起來的時候,算我有福報,因為什麼?賺錢啊,那沒人來的時候,算我有善根,好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