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挑著一擔子蘿蔔
近期,秋雨綿綿一直下個不停,宅在家中整理舊照片,偶然看到了在2014年深秋季節拍到的一位農民大姐,黃土大山裡她挑著一擔子白蘿蔔與我們一行人不期而遇,4個鏡頭立即對準了她,大姐對鏡頭毫不在意,我們拍完後她熱情的邀請我們去了她的家,拿出柿子倒來開水招待了我們,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印象,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6年了大姐過得咋樣?那個小山村是不是還是從前的樣子?說走就走是攝影人的習慣,隨後冒雨開車開始了尋訪大姐之行。
小山村社區服務中心
因為當年只是跟隨影友去的小山村,時間長了小山村的名字記憶模糊,時隔6年山區變化很大,寬敞的水泥公路已經代替了鄉間土道,靠著大致的方向走了將近2個小時,在一個山坳裡終於看到了這個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村委會,雖然牆面上寫著社區服務中心,不大的小廣場安裝上了健身器材,我們還是認出了這裡。
通往大姐家的黃土小道
小山村依山而建,10戶人家分成了2排,大姐的家在上邊最裡邊一家,距離村頭大約有1000多米的樣子,山村人家都是擇地而建,她家便隱藏在深深的山坳裡。雨後的黃土小道略顯泥濘,但是走著感覺很踏實,5分鐘後遠遠的看到了大姐的家。
大家的家已經拆掉了院牆和土門樓,她和老伴姚大哥正在安裝一個小窗戶,走到跟前他們才發現了我們,互相寒暄過後我們告訴她,以前曾經來過這裡,大姐立即認出了我們,頓時我們找到了老熟人的感覺,被他們請進了「不設防」的家。
大姐依舊穿著一件紅上衣,外邊套著一件紅馬甲,滿面笑容,人很精神,看上去比以前年輕了許多,站在院子裡給我們講著小山村近些年的變化,她說這幾年小山村變化很大,前些年政府給這裡通上了水泥公路,在村子裡修建了健身廣場,投放了不少的公共設施,小山村進出非常方便,特別是這幾年進行農村扶貧攻堅,很多家庭經濟收入高了,都搬到了移民新村,這裡留下的只是幾個老年人了,她和老伴也是其中之一,可是他們不是留守,是因為有個發財之道不能離開。
圖為大姐推掉院牆的家
大姐和姚大哥今年都是60多歲的人了,他們的2個兒子都早已成家,搬遷到了移民新村去了,原本的打算也是隨著孩子一起去新村,所以按照統一要求拆掉了院牆,可是城裡有點住不慣,家裡的山地還要種,還有個發財的門道也不能丟,所以他們就繼續住在了小山村的老院子裡,拆掉了院牆家裡也敞亮了許多,大姐說出入更加方便,這裡就是他一家人,農村人夜不閉戶是經常的,有沒有院牆都一樣。
姚大哥說山裡農民延續的都是先人們傳下來的農耕生活,稷王山區的黃土山溝幾千年來都是靠天吃飯,地裡的莊稼大多都是小麥和玉米,一年到頭也就是能夠解決餵飽問題,遇到好年景才收入會高一些,這幾年政府的工作人員進村進行扶貧幫扶,農民們在地裡改種成了中藥材,收入提高了很多,可是年輕人大多不喜歡下苦,都走出了山溝去外邊打工了,留在村子裡的種地的也都是一些中年人,她和老伴現在的生財之道就是養山豬,一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這就是他不離開的原因。
圖為窯洞裡的一頭老母豬
大哥說現在60多的人了去城裡住生活環境肯定好,可是會坐吃山空,年齡偏大打工無人敢要,當了一輩子老農民也沒啥來錢的本事,就會種地養豬,現在環保抓的很緊,在山溝裡養豬是最好的地方,自家遠離村莊,養豬不會影響村民生活,3年前他在自家的院子裡挖出了2個山洞,開始走上養豬發家致富的道路,說來運氣還不錯,這兩年豬肉價格一路飆升,收入自己非常滿意。
大哥說山區農村養豬有最大的優勢,首先是環境問題不考慮,遠離城市和村莊,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其次餵豬的飼料全部都是青草和農作物的秸稈,精飼料就是玉米和麥麩,沒有任何添加劑,養出來的山豬就是綠色產品,豬肉的口感要比現代化養殖場出來的好的多,市場銷售也很好。高收入就是最大的動力,整天在家裡養山豬,雖然很辛苦,可是一點不覺得累,應了古人一句老話「錢頭有火啊!」。
大哥大姐在院子裡的黃土崖下挖了2個山洞,母豬和小豬都養在裡邊,山洞上是厚厚的黃土層,裡邊冬暖夏涼,非常適合山豬的生長,小豬略大一些的時候就會轉移到相鄰的豬舍中,集中餵養,一般一個圈內是10走左右,場地不是很大,山豬們吃完就睡,生長很快。
大姐說現在社會發展很快什麼都好,就拿農民來講,只要你肯吃苦選對項目就能發財,就那種地來講進行產業調整,留一些自己的口糧莊稼,其它改種中藥材和果樹等經濟作物,收入就會提高,村子裡養豬養羊的好幾戶呢,基本上都是不願意放棄這個養殖的發財之道,60多歲的人了,身體健康,不能坐在貪圖享受給孩子添麻煩,能幹就要堅持幹下去,這是農民的本色,實在幹不動了,再去移民新村安享晚年。養豬賺來的錢自己先留著,以後那個孩子遇到困難了就幫他們。
返回的路上,我們還看到了2戶養豬1戶養羊的中年農民,他們的情況和大姐家如出一轍,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路上,在大山中山溝搞養殖確實是個不錯的選項。6年的時間山西稷王山中小山村變化真大,我們祝願他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