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農民大姐深山挖洞搞養殖,年賺20萬,看看啥營生

2020-11-23 騰訊網

大姐挑著一擔子蘿蔔

近期,秋雨綿綿一直下個不停,宅在家中整理舊照片,偶然看到了在2014年深秋季節拍到的一位農民大姐,黃土大山裡她挑著一擔子白蘿蔔與我們一行人不期而遇,4個鏡頭立即對準了她,大姐對鏡頭毫不在意,我們拍完後她熱情的邀請我們去了她的家,拿出柿子倒來開水招待了我們,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印象,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6年了大姐過得咋樣?那個小山村是不是還是從前的樣子?說走就走是攝影人的習慣,隨後冒雨開車開始了尋訪大姐之行。

小山村社區服務中心

因為當年只是跟隨影友去的小山村,時間長了小山村的名字記憶模糊,時隔6年山區變化很大,寬敞的水泥公路已經代替了鄉間土道,靠著大致的方向走了將近2個小時,在一個山坳裡終於看到了這個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村委會,雖然牆面上寫著社區服務中心,不大的小廣場安裝上了健身器材,我們還是認出了這裡。

通往大姐家的黃土小道

小山村依山而建,10戶人家分成了2排,大姐的家在上邊最裡邊一家,距離村頭大約有1000多米的樣子,山村人家都是擇地而建,她家便隱藏在深深的山坳裡。雨後的黃土小道略顯泥濘,但是走著感覺很踏實,5分鐘後遠遠的看到了大姐的家。

大家的家已經拆掉了院牆和土門樓,她和老伴姚大哥正在安裝一個小窗戶,走到跟前他們才發現了我們,互相寒暄過後我們告訴她,以前曾經來過這裡,大姐立即認出了我們,頓時我們找到了老熟人的感覺,被他們請進了「不設防」的家。

大姐依舊穿著一件紅上衣,外邊套著一件紅馬甲,滿面笑容,人很精神,看上去比以前年輕了許多,站在院子裡給我們講著小山村近些年的變化,她說這幾年小山村變化很大,前些年政府給這裡通上了水泥公路,在村子裡修建了健身廣場,投放了不少的公共設施,小山村進出非常方便,特別是這幾年進行農村扶貧攻堅,很多家庭經濟收入高了,都搬到了移民新村,這裡留下的只是幾個老年人了,她和老伴也是其中之一,可是他們不是留守,是因為有個發財之道不能離開。

圖為大姐推掉院牆的家

大姐和姚大哥今年都是60多歲的人了,他們的2個兒子都早已成家,搬遷到了移民新村去了,原本的打算也是隨著孩子一起去新村,所以按照統一要求拆掉了院牆,可是城裡有點住不慣,家裡的山地還要種,還有個發財的門道也不能丟,所以他們就繼續住在了小山村的老院子裡,拆掉了院牆家裡也敞亮了許多,大姐說出入更加方便,這裡就是他一家人,農村人夜不閉戶是經常的,有沒有院牆都一樣。

姚大哥說山裡農民延續的都是先人們傳下來的農耕生活,稷王山區的黃土山溝幾千年來都是靠天吃飯,地裡的莊稼大多都是小麥和玉米,一年到頭也就是能夠解決餵飽問題,遇到好年景才收入會高一些,這幾年政府的工作人員進村進行扶貧幫扶,農民們在地裡改種成了中藥材,收入提高了很多,可是年輕人大多不喜歡下苦,都走出了山溝去外邊打工了,留在村子裡的種地的也都是一些中年人,她和老伴現在的生財之道就是養山豬,一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這就是他不離開的原因。

圖為窯洞裡的一頭老母豬

大哥說現在60多的人了去城裡住生活環境肯定好,可是會坐吃山空,年齡偏大打工無人敢要,當了一輩子老農民也沒啥來錢的本事,就會種地養豬,現在環保抓的很緊,在山溝裡養豬是最好的地方,自家遠離村莊,養豬不會影響村民生活,3年前他在自家的院子裡挖出了2個山洞,開始走上養豬發家致富的道路,說來運氣還不錯,這兩年豬肉價格一路飆升,收入自己非常滿意。

大哥說山區農村養豬有最大的優勢,首先是環境問題不考慮,遠離城市和村莊,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其次餵豬的飼料全部都是青草和農作物的秸稈,精飼料就是玉米和麥麩,沒有任何添加劑,養出來的山豬就是綠色產品,豬肉的口感要比現代化養殖場出來的好的多,市場銷售也很好。高收入就是最大的動力,整天在家裡養山豬,雖然很辛苦,可是一點不覺得累,應了古人一句老話「錢頭有火啊!」。

大哥大姐在院子裡的黃土崖下挖了2個山洞,母豬和小豬都養在裡邊,山洞上是厚厚的黃土層,裡邊冬暖夏涼,非常適合山豬的生長,小豬略大一些的時候就會轉移到相鄰的豬舍中,集中餵養,一般一個圈內是10走左右,場地不是很大,山豬們吃完就睡,生長很快。

大姐說現在社會發展很快什麼都好,就拿農民來講,只要你肯吃苦選對項目就能發財,就那種地來講進行產業調整,留一些自己的口糧莊稼,其它改種中藥材和果樹等經濟作物,收入就會提高,村子裡養豬養羊的好幾戶呢,基本上都是不願意放棄這個養殖的發財之道,60多歲的人了,身體健康,不能坐在貪圖享受給孩子添麻煩,能幹就要堅持幹下去,這是農民的本色,實在幹不動了,再去移民新村安享晚年。養豬賺來的錢自己先留著,以後那個孩子遇到困難了就幫他們。

返回的路上,我們還看到了2戶養豬1戶養羊的中年農民,他們的情況和大姐家如出一轍,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路上,在大山中山溝搞養殖確實是個不錯的選項。6年的時間山西稷王山中小山村變化真大,我們祝願他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

相關焦點

  • 深山中發現1戶人家,1位農民大姐留守在此,看看她生活是啥樣
    近日,冒著高溫天,攝影師一行人走進山西南部中條山採風,在山腳下我們遇到一位8旬的老人家,他告訴我們這大山裡還有一個很小的山村,裡邊只有6戶人家,你們有興趣可以進山裡去看看。這位中年大姐姓張,今年54歲了,她告訴我們說這裡以前有住戶6家,現在只有4家人還生活在這裡,這個時間段大家都上山採摘當地一種叫做「野櫻桃」的山果去了,這種山果的桃核堅硬,能用來做手串,客商收購是1.2元1斤,現在村子裡就是她一個人。
  • 6旬農民種植桃子紅薯不賣錢,全部餵雞搞養殖,看看咋回事
    我們看看這是咋回事。圖片上這位中年漢子名叫朱宏偉,他就是種桃子餵雞的人。早上9點多鐘我們在大山裡找到了他,他說自己在山溝裡養「山雞」,餵食不但有桃子還有紅薯,穀子和玉米,承包地裡所有的莊稼水果都是用來餵雞的!
  • 山西農民大叔在深山挖洞養野貨,1頭能賺3000元,猜猜養的啥動物
    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國內市場上豬肉價格的持續走高,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養殖大軍中,希望能夠趁著市場行情好賺他一筆。 然而在山西省南部的一個山區裡生活著一位農民大叔,同樣也做著養殖行業,但他養的並不是一般的動物,而是一種在當地稱之為野貨的動物,而且一年下來輕輕鬆鬆賺個十來萬,那麼這位農民大哥究竟養的是啥動物呢?
  • 山西農民大叔在深山挖洞養野貨,一年能賺20多萬元,到底養的啥
    前言 去年深秋的時候,一群攝影愛好者來到中條山區採風時,在山路上遇到了一位挑著一擔蘿蔔的農民大姐,大家迎面撞上。於是大家便上前向大姐打了招呼,順便好奇的問道,怎麼在山上挑著二筐蘿蔔?
  • 7旬老人帶4件工具,給牲畜「美甲」50多年,看是個啥營生
    我國北方地區農村在上個世紀農耕時代,騾馬牛和驢子就是主力軍,它們承擔著農村耕田種地的重體力活,也是農民勞動生產的離不開的好幫手,其中騾馬和驢子的蹄子過一段時間就要修理,如同人類修剪指甲一樣,農民們把它叫做「鏟蹄子」,也有人很形象的叫做「修指甲」,更有年輕人比喻是「美甲術」。
  • 47歲農民養殖奶牛12年,6年賠錢6年賺成百萬富翁,堅持就能成功
    小曹說他從部隊上退伍返鄉後,開始自主創業,在社會上打過工,做過生意,開過飯店,2008年附近的鐵匠營村成立了奶牛養殖合作社,推廣奶牛養殖,一心想創業的他便響應號召,花了13萬元買下15頭奶牛幹起了養殖業,沒想到受到了第二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影響,牛奶的銷售出現了問題,隨後連續6年時間,牛奶市場一直不景氣,他的事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農民搞養殖為什麼要辦三證?養殖失敗的三大原因有兩個和三證有關
    咱們很多農民看到養殖賺錢了都開始自己搞養殖了,但是很多農民搞養殖都是沒有任何合法手續的,都屬於「散戶」經營。在農村有手續的養殖場其實並不多,主要是因為辦理這些手續有很大的難度所以農民都不願意去辦理這些手續。我們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一下農民搞養殖為什麼要辦三證?
  • 靠山吃山,農民在山裡養殖「貴婦雞」,年賺20萬
    當然也有人利用大山的資源,富裕了起來,朱木橋村的農民趙陽軍就圍山養殖貴婦雞,年收入二十萬。說起這個貴婦雞,或許很多朋友還表示陌生,確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不多見。它原產於歐洲,體態輕盈,頭戴鳳冠,身披藍黑間白花羽,跚跚舉步,雍容富貴,所以被稱為貴婦雞。
  • 山西農民大哥種大蔥,今年30畝賺了30萬,啥情況
    圖片上這位樂呵呵的大哥姓曹,是山西省萬榮縣漢薛鎮一位農民,他在家裡種植著30畝大蔥,今年是他的最高興的一年,10月底全國大蔥持續漲價,從剛開始的每斤六七角錢持續漲價,現在客商地頭收購價已經高達每斤2.5元錢,曹大哥今年可賺上30萬元。
  • 在農村承包50畝土地,種植什麼農產品一年能賺20萬?
    在農村承包50畝土地,種植什麼農產品一年能賺20萬,畝產要達到4000元利潤,對於普通農民來說,還真有點困難,因為種植普通的玉米小麥水稻是絕對不可能的,像種植小麥的話,畝產毛收入1000~1500之間,玉米的話在800~1300元之間,水稻可能會多一些,也頂多在1500左右。
  • 很多人在農村搞養殖,養100頭牛純利潤能賺多少錢
    在前幾年牛在農村主要是耕地種田,而今天農民養殖肉牛,最主要是賺錢養家,牛是一種溫訓的動物,它能給主人帶來好的運氣,牛的渾身全是寶,牛皮能做出高貴的皮革背包等,紅燒牛肉是人們享用不完的美食佳餚,牛寶的功效特大,那麼養殖100頭肉牛能賺多少錢呢?
  • 農民進城擺攤一天能賺上百元,為何這樣做的貧困戶卻不多?啥原因
    對於大家來說,開個飯店是創業、種植特色農產品是創業、搞養殖也是創業,那麼進城擺攤同樣也是創業致富。進城擺攤不需要太多的投入,進入的門檻也比較低。而且由於疫情的影響,不少地區對農民的「路邊攤」,從原來的禁止,轉變成了現在的鼓勵與支持。可以說擺攤也成了農民增加收入的一種途徑。
  • 小夥搞養殖年虧15萬,進城賣烤鴨,一天賣180隻,2年買3套房
    這幾年種地已經讓農民心灰意冷了,種地經常辛苦大半年,收成了總是沒有好價錢。在農民眼裡,種地就是等於虧本的事情,如果有別的出路,誰都不願意再去碰一下鋤頭。不過種過地的農民會這麼想,一些年輕人卻不這麼覺得,他們覺得種地好賺,一年順順利利都能賺個百十萬的,然後一股腦地親其所有辭去工作去搞種植,結果可想而知,虧的一塌糊塗。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農民小夥小夏就是一個例子。小夏前兩年不知是看到了啥新聞,說養雞非常好賺,一年投入2年就能回本,三年可大賺,結果跟親朋好友湊齊了15萬在老家搞起了養殖。
  • 從歐洲引進的「金蔬菜」,農民靠它年賺20萬,最高賣60元一斤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一種從歐洲引進的「金蔬菜」,從名字大家可能已經猜到,這種蔬菜肯定很貴,這種蔬菜就是金玉蘭菜,也叫洋白菜,由於這種菜營養價值豐富,因此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有農民靠種植這種蔬菜年賺20萬,據說價格最高時賣到60元一斤。
  • 農民養殖生態「珍珠雞」,五十元一隻遭哄搶,年賺幾十萬!
    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創業是一種勞動方式,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財富現象,是一種需要創業者組織、運用服務、技術、器物作業的思考、推理、判斷的行為,如今國家各種福利偏向於農村,在如今的農村只要你敢做敢拼就一定會有成功;在廣西柳州亢洞村的農民胡一霸以前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種植戶,而今他利用農村的各種條件資源
  • 塘魚好吃,冷水魚更好吃,專家提倡養殖:農民為什麼遲遲不行動?
    那時候吃的魚基本都是塘魚,也就是池塘裡面的魚,現在好了,還有一種魚是深山裡面養的冷水魚,這種魚比塘魚更好,味道更好吃。而我國的農民大多數都生長在生活在山裡,專家們想讓山裡的農民養池塘魚,讓山裡的農民養冷水魚。
  • 山西農民大姐燒柴火做「油粉」,美食口感象果凍布丁,啥樣子
    宋大姐說你們不催我還著急呢,要趕快做好送到縣城去,大姐燒著柴火和我們聊著天,不一會土灶臺上的鐵鍋裡水燒開了,她將開水灌進三個保溫瓶裡,又開始往鐵鍋裡倒著涼水,這次她是用碗量,她說做「油粉」的原料食材是紅薯澱粉,要按照1碗澱粉6碗涼水的比例來做。
  • 1毛一斤的玉米芯成為「香餑餑」,有人靠它年賺20萬,你信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農村的秋天格外熱鬧,處處洋溢著喜悅,因為這個季節對農民來說意味著收穫,走出家門,看到的是碩果纍纍,尤其是眼下,隨著玉米的成熟,田野裡秋收的農民更是一個比一個暢聊的起勁,因為今年風調雨順,每個玉米棒都十分飽滿,滿坡的玉米,無邊無際的田野泛著黃,每個農民的臉上無一例外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 竹鼠不屬於特種養殖!農民搞養殖,不僅要看天氣還要看政策
    最近幾年竹鼠養殖很火爆,在有些地區農民養殖了大量的竹鼠比如大家熟知的華農兄弟,竹鼠也成為了這些農民致富的途徑之一。而由於疫情的原因,全國養殖竹鼠的農戶而被禁養,農業農村部於4月8日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在13種特種畜禽名單中沒有竹鼠。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 農村投資1萬元搞養殖,這幾個小項目是可以的,一年也能賺五六萬元
    出殼肉驢養殖農村人經過幾十年的學習生活,學會了各種養殖,農民賺到了很高的財富,贏得了最好的市場奮偉,肉驢養殖主要分布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因大自然的饋贈農村養驢行業有天時地理人和的環境,肉驢的價格基本持平,每斤活驢價格在十五六塊錢一斤左右,每頭驢在九千塊錢左右,驢的三餐草料32斤,細糧飼料8斤,水料32斤合計費用15塊錢,七個月出欄合計費用在3000塊錢,驢仔費用每頭2000塊錢,每頭肉驢年賺400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