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項目落地建設,濱海新城開展了大規模的徵遷工作,其中有的涉及到整村搬遷。面對如此繁重的任務,徵遷工作人員日夜兼程,夙夜為公,為新城建設付出了辛勞和汗水。
攻堅克難
提前完成序時進度任務
徵遷工作最終是為了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新城,讓居住在新城的人感受到工作生活的舒適和便利。在徵遷過程中,徵遷人員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周末,也沒有節假日。他們深入各種場合,進行宣傳動員,將濱海新城的美好生活前景傳遞給當地村民。群眾也從開始的牴觸情緒,慢慢轉為後面的積極配合。
「今後,你們所住的安置房二期,附近將配套三甲醫院、福州三中濱海校區、福州實驗學校,還有地鐵萬壽站,生活環境將會大變樣。」在萬沙村村委會,漳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吳寧峰對村民說。
綜合醫院效果圖
吳寧峰口中的綜合醫院,位於濱海新城201省道東側、沙壺路南側,佔地230畝,涉遷205戶,涉及房屋及養殖場、構築物面積約13萬平方米。該項目3月份進場測量,憑著徵遷人員的實幹苦幹,目前已籤約202戶,籤約率98.5%,養殖場及構築物已全部拆除,房屋拆除率也達到78%,提前兩個月完成徵遷序時進度目標。
福州第三中學濱海校區效果圖
新城建設寸土寸金,像這樣拿出大片土地用做公建項目,在該片區還不止一個。福州第三中學濱海校區(暫名)項目也位於萬沙片區,用地面積237.8畝,該學校計劃在明年招生,計劃招生48個班,均為高中部。
勤入戶
無論多難都一直堅持
對濱海新城涉遷群眾來說,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遇到徵遷。同時,由於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及對政策的不理解,都讓他們很難以第一時間接受徵遷。
剛開始時,徵遷人員經常吃到閉門羹,工作無法開展。但是指揮部和鎮村幹部毫不氣餒,分組分批入戶到群眾家裡,與群眾擺現實、談問題,從面對面的談心和點點滴滴的交流中,慢慢積累感情,逐步消除群眾疑惑和顧慮,最終取得徵遷戶的信任和支持。「我覺得政府的政策很好,我支持濱海新城開發建設。」村民林蘭俤高興地說。
工作中也不乏問題和困難。其中有一戶涉遷戶,利用多年在外打工的錢加蓋了房子,屬於2013年後新建的房屋,根據政策此類房屋補償有限,一開始該村民的牴觸情緒很重,徵遷人員一直被拒之門外。儘管「閉門羹」不斷,但是徵遷工作人員一直堅持,區領導和鎮街主要領導得知情況後,也反覆溝通、勸說,他們的耐心和恆心終於打動了該涉遷戶,順利完成了籤約。
據了解,濱海新城徵遷安置指揮部圍繞103個重點項目,將9個片區分頭推進調整為「指揮部+片區+徵遷小組」的新模式,成立了5個片區指揮部,組建60個徵遷攻堅組,每天召開工作例會,協調解決個案處置、安排部署工作,形成上下聯動、集中力量推進的工作格局。
相互協作
有辛苦也有歡笑
「提前籤約期快結束的時候,有半個月的時間我們天天夜裡十二點下班,有好幾天甚至工作到凌晨三點。」漳港街道常務副主任林松說。
工作雖然辛苦,但是組團推進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也培養了感情,大家互相調侃、鼓勵,活躍了氛圍、激勵了鬥志。工作雖然辛苦,但是組團推進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也培養了感情,大家互相鼓勵和幫助,活躍了氛圍、激勵了鬥志。「孫陽燕是我們徵遷組的『開心果』,她總能給我們帶來歡樂和笑聲。」林松所說的孫陽燕原來是六站片區徵遷二組組長。按照指揮部安排,在綜合醫院項目徵遷過程中,林松、吳寧峰、孫陽燕以及指揮部綜合辦徵遷處處長盧文達組成兩支徵遷工作組,與當地鎮街、村幹部一道,每天不斷入戶走訪,邊拉家常邊做動員工作,大家攜手並肩、互相勉勵,共同加班加點,一起堅守崗位,形成了良好的團隊協作氛圍。
右:盧文達
在綜合醫院項目徵遷團隊中,有一位萬沙片區的退休老教師,她叫李玉芳,作為一名知青,至今已經紮根執教近50年,萬沙村很多人包括父子都是她的學生。在聽到徵遷的消息後,她主動協助徵遷幹部,幫忙動員了全村50%以上的涉遷戶,收到了良好反響。「我能做的就做一點,貢獻一點,在這個團隊中,我也被他們堅守崗位、奮力拼搏的精神所打動。」李老師說。
每一段艱辛歷程的背後,總有動人的故事。在濱海新城徵遷故事裡,我們看到了徵遷幹部的辛勞付出,看到了徵遷團隊的珍貴友情,看到了社會各方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