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翻開初中語文課本的第二篇課文,是老舍的經典散文《濟南的冬天》,通過此文,老舍熱情抒發了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讚美之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範文式的散文大作。此文最初發表於1931年4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創作背景
老舍曾在山東濟南住過四年,在濟南期間,老舍在齊魯大學任教,和新婚妻子胡絜清住在離趵突泉不遠的一所小平房院裡。在濟南,老舍創作之泉如「趵突泉」一般噴湧而出,完成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陶醉於濟南秀美安適的風光山水,傾情於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他自己在《吊濟南》中說「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由此看來,老舍對濟南的感情不可謂不深。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捨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後到抗戰爆發,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
創作風格
在人們的印象中,作為有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老舍,在他的長篇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中,大家看到老舍先生通俗、平白、不假雕飾、幽默詼諧的文風,整體風格是厚重、富有滄桑感的現實主義風格,而在《濟南的冬天》中,文字清麗、細膩、溫情、精緻,使用了比擬、比喻、錯綜、雙關、轉品、示現、迭現等近二十種修辭格。文風輕快、自然,以深情的筆調描繪了這塊「風水寶地」。
姊妹篇
其實,對於他深愛的濟南,老舍還寫過數量眾多的散文作品,其中《濟南的秋天》是此文真正的姊妹篇,他對濟南的秋天的喜愛是一點都不亞於冬天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願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所以,濟南的秋、冬季是打包「出售」的。
而對於濟南的春、夏兩季,誠如老舍在《大明湖之春》中所描述的:「北方的春本來就不長,還往往被狂風給七手八腳的颳了走。濟南的桃李丁香與海棠什麼的,差不多年年被黃風吹得一乾二淨,地暗天昏,落花與黃沙卷在一處,再睜眼時,春已過去了!」「有這樣的風在這兒等著,濟南簡直可以說沒有春天」。作者的印象是不怎麼好的。
此外,老舍還創作了《趵突泉的欣賞》、《到了濟南》、《吊濟南》等描寫濟南的散文。
對於濟南,作者的特殊情愫
1.愛之深:
作者對於濟南這個「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不亞於故鄉北平。「在濟南住呢,時常想念北平;及至到了北平的老家,便又不放心濟南的新家。好在道路不遠,來來往往,兩地都有親愛的人,熟悉的地方;它們都使我依依不捨,幾乎分不出誰重誰輕。」對它有著高度的評價:「講富麗堂皇,濟南遠不及北平;講山海之勝,也跟不上青島。可是除了北平青島,要在華北找個有山有水,交通方便,既不十分閉塞,而生活程度又不過高的城市,恐怕就得屬濟南了。到了這裡自自然然會感到一些平淡而可愛的滋味。」他認為濟南是中國北方不可多得的唯一的「水城」,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濟南的美麗來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還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繞郭。作者對那裡的一山一水,寄寓深情,對那裡的風景名勝流連忘返。「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名勝,閉了眼也曾想出來」。更難得的是它還是個「中古的老城」,有雄偉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在千佛山上北望濟南全城,城河帶柳,遠水生煙,鵲華對立,夾衛大河,是何等氣象。」可說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作者特別鍾情於濟南的秋天和冬天,老舍小時候一直在北平生活,後來在英國講學六年之久,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去了西南地區,可當他來到濟南後,對冬天的「溫晴」這一特點感受非常強烈。2.責之切:
可是,濟南的美在那個時代全被糟蹋了,20世紀30年代,政府無能,國人昏昏,內憂外患,鬼子窺伺,老舍便說「凡是自然的恩賜交到中國人手裡就會把它弄得醜陋不堪。」——《趵突泉的欣賞》。
政府城市治理的失敗:「因市設的敷衍而淹沒了麗質。大路上灰塵飛揚,小巷裡汙穢雜亂,雖然天色是那麼清明,泉水是那麼方便,可是到處老使人憋得慌。」——《吊濟南》(下同)人民精神上的麻木:「全城籠罩在灰色之中」、「灰色的大夢」、「湖山是多麼美呢,卻始終被灰色籠罩著,誰能不由愛而畏,由失望而顫抖呢?」在日寇的炮火和經濟侵略下,「灰色的濟南,可愛的濟南,已被敵人的炮火打碎。」一座已死的城!:「濟南是久已死去,美麗的湖山只好默然蒙羞了!」正由於作者愛之深,所以才惜之甚、憂之切。
3.寄予深深的希望:
「可是湖山難改,我們且去用血把它刷新重建個美麗莊嚴的新都市。別矣濟南!那是一場惡夢!再會面時,你將是清醒的合理的,以人民的力量築成而歸人民享用的。」
在作者心目中,濟南終將脫胎換骨,取得新的生命。那時,有美麗的風景、名副其實的名勝、寬闊的馬路、富饒的經濟、豐富的物產。
如水的深情
我終於明了了,老舍的作品一貫的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痛斥帝國主義侵略罪行,他的代表作很多都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的主題。在抗日期間,老舍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而《濟南的冬天》一文全篇卻突出「溫晴」這一特點,實則有作者的深意。
「濟南的冬天」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舊中國腐敗無能,人們因循麻木,以致「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如同南宋「暖風燻得遊人醉」作者期待一股掃蕩這種風氣的清新的社會變革之風,祖國河山能「舊貌換新顏」,到了那時,才有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