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墩兒」是老舍的親

2020-12-06 濟南時報
  

□樹上春天
  老舍對吃的理解是,若離開了吃,會使人的生活失去許多內容和樂趣。他認為,吃是考察中國社會的一個難能可貴的窗口。
  「芥末墩兒」是一道民間傳統醃製的涼菜。
  製作的原材料是大白菜,通俗地說就是醃製白菜幫子。這道涼菜應屬於北方菜,不管城裡還是鄉下人都喜愛吃。不過,不同地域對這白菜有著不同的醃製法和吃法,醃製出來的風味也各有不同。過去醃製這道菜一般在冬季或初春比較盛行,天熱不行,擱不住,容易變質腐爛。
  如東北人喜愛醃製「酸菜」。醃製時,要取整棵白菜連幫帶葉進行醃製,時間約有一個半月後即可食用。粉條燉五花肉——是東北人的親。多年前的冬季去遼陽大姐家,看見樓下儲藏室地窖裡擺著三大瓷缸醃製好的酸菜,大姐說,東北人可喜歡吃這道菜了,似乎每家每戶都醃製,是冬季飯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燉菜。呆在大姐家一個禮拜裡,每天大姐都給我做這道菜吃,起初不覺得好吃,吃著吃著上了癮,那股酸味覺得特有味道。
  咱老濟南的吃法叫涼拌白菜心,食用的部分,專取白菜頭
  裡最鮮嫩的心,切成細絲條,放置蔥花、海蜇或木耳,加之適量作料即可,愛辣味的放點辣椒油。涼拌白菜心,是咱濟南人的親。這道菜的好處是,製作簡便,清淡爽口。不受冷暖天氣條件的限制,啥時想吃,從集市或超市裡買回白菜,拌上一盤;若家裡來了朋友,滿桌的葷菜,這時來一盤涼拌白菜心,準會受到大夥的歡迎。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還是等長大進了城後,在朋友家做客時,餐桌上才常會吃到這道涼拌菜。如今,一些濟南飯店裡菜譜上,仍保留著這道菜名。
  回過頭來再說說「芥末墩兒」,這道菜過去京津一帶很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時節吃,特別是滿族人尤其喜歡吃這道菜。一聽這名字叫法,就帶著京味兒。老舍小時,家境貧苦,進入冬天母親就醃製白菜幫子,放置芥末、糖、醋或辣椒油,就是冬天吃的菜。芥末墩兒——是老舍的親,讓老舍一生百吃不厭。
  當年在齊魯大學教書的老舍,婚後租住在南新街54號小院,有了自己的家,打算頭一年的春節不回北平過年了,單獨以小家庭的形式留在濟南過一回年節。新婚的第一年單獨過年,老舍興致很高,便建議夫人動手做幾樣北京的傳統年菜吃吃,其中一道菜就點「芥末墩兒」。這一下可難為住了一介書生的夫人胡絜青,她根本不會做菜,當姑娘時,在娘家年年都吃,就是一回兒也沒有見過是怎麼做的。心裡雖然沒有底,還是滿口答應下來去做。
  老舍夫人跑到街面上的商鋪很麻利地買回大白菜、芥末、糖、醋和綠色瓦盆。其結果,旗開得敗。醃製出來的「芥末墩兒」一點兒不脆,難吃無比。這時老舍安慰並鼓勵夫人說,沒關係,沒關係,事不過三,第四次準成。夫人胡絜青聽到丈夫的理解,心裡深感欣慰。經認真分析三次失敗的原因後,才摸到了門路。根本原因是沒有掌握製作程序的方法,這也是秘密之所在。
  據胡絜青回憶說,首先,白菜要選沉重的,抱心抱得緊的,而且要長得細長的,只取用下半截,葉子部分少用,這和咱濟南涼拌白菜心正好相反。其次,將白菜橫切成一寸厚的菜墩兒之後,放置在漏勺上,用湯勺舀沸水淋澆三次即可,不可多澆,多了白菜就熟了。最後一道工序至關重要:將澆好的白菜墩兒碼在盆裡,每碼完一層之後,撒上芥末、糖,並加上米醋;然後再碼第二層,撒放的作料和第一層一樣,一直到擺滿一盆為止,蓋好蓋子。用毛毯或小棉簾之類的保溫材料將整個盆子包起來,讓芥末發一發,隔上三天便可以取而食之了。做出來的「芥末墩兒」辣不辣、衝不衝鼻子,全在最後這一道「捂」的工序上。
  這樣醃製出來的「芥末墩兒」才又脆又辣,之所以誘人的地方就是這個「衝味兒」,痛快得讓人流出眼淚來,合不上嘴。老舍之所以喜歡吃,就是愛著這一口衝味兒。
  自從會醃製「芥末墩兒」,夫人胡絜青知道老舍喜愛吃這菜,年年必做,並且多做,春節的餐桌上必有這一道菜。老舍朋友多,熱情好客的老舍,時常把朋友請進家裡聊天吃飯,這時便把自己鍾愛的「芥末墩兒」熱情地推薦給朋友共享。久而久之這道菜成了老舍家遠近聞名,備受歡迎的菜。朋友相約到老舍家來,往往點名索要。老舍把手一揮,說:「味兒很衝!管夠!」
  據資料了解,在老舍著作中描寫吃的篇章有兩百多段。老舍對吃的理解是,若離開了吃,會使人的生活失去許多內容和樂趣。他認為,吃是考察中國社會的一個難能可貴的窗口,通過這個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國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揭示得相當清楚。
  老舍對傳統的菜,像「芥末墩兒」、「豆兒醬」鍾愛有加,覺得吃起來才最有味道。我想老舍筆下的一部部優秀作品,無不關心著平民疾苦,關注著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命運,伸張正義,賦予憐憫之情,不能不說,與老舍愛吃這民間醃製的傳統菜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

相關焦點

  • 老舍家的名菜芥末墩兒
    老舍先生家有一樣菜遠近聞名,年年必做,備受歡迎。有客人來,往往點名索要。母親,還有父親,毫不含糊:管夠,管夠!   這個菜,叫「芥末墩兒」。一聽名字,就帶著京味兒。它是北方菜。第一要有大白菜 ,第二要天涼,熱了不行,擱不住。東北、京津一帶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時吃。滿族人尤其喜歡吃這道菜。芥末墩兒是北方年菜裡必須有的。它屬於素菜,而且是素菜裡的首席。
  • 老舍家的名素菜-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北方年菜裡必須有的。它屬於素菜,而且是素菜裡的首席。做芥末墩兒就得多做,以防斷頓兒。老舍與胡絜青剛結婚的時候,頭一回單獨以小家庭的形式過年,老舍心血來潮,「命令」夫人動手做幾樣家鄉的年菜吃吃,頭一道就點了「芥末墩兒」。夫人胡絜青當仁不讓,一口承諾下來:沒問題。可是心裡打了鼓,不會呀。在娘家當姑娘時,年年都吃,就是一回也沒瞧見是怎麼做的,眼睛全在書本上。夫人很麻利地買來了大白菜、芥末面兒、糖、醋和大綠瓦盆。
  • 老舍家的名菜芥末墩兒(圖)
    老舍先生家有一樣菜遠近聞名,年年必做,備受歡迎。有客人來,往往點名索要。母親,還有父親,毫不含糊:管夠,管夠!  這個菜,叫「芥末墩兒」。一聽名字,就帶著京味兒。它是北方菜。第一要有大白菜,第二要天涼,熱了不行,擱不住。
  • 老舍愛吃全聚德烤鴨,更喜歡老北京風味豆汁兒和芥末墩!總請客!
    在他鄉生活,他們最想吃的不是外鄉的特色美食,而是那最具故鄉風味的芥末墩兒。只是那時候,他們都是兩手不沾陽春水的文人,雖然平日裡沒少吃這道菜,對製作的過程也有一定了解,可要做起來,卻始終找不到要領。新婚宴爾,胡絜青想為愛人做這一道滿帶北平傳統風味的芥末墩兒。
  • 又甜又酸,又辣又衝鼻子,來口原湯透心涼,這就是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一聽名字,就帶著京味兒,是老北京年夜飯裡必須有的,滿族人尤其喜歡吃這道菜。它屬於涼菜,而且它以大白菜為主料,加以芥末,白糖,白醋燜制而成,其特點是呈黃白色,又甜又酸,又辣,爽口,解膩,很爽的一道下酒菜。是涼菜裡的首席,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時吃。
  • 汪曾祺有過一句名言:「舒家的芥末墩兒是最好吃的,在全北京!」
    芥末墩兒有些像榴槤一樣,是一道讓人開始敬而遠之,但吃起來又欲罷不能的美食。在北京的餐館裡,只要是北京老字號或打著老北京菜招牌的店,芥末墩兒都是必備的涼菜。《閭巷話蔬食》中說「舊時北京有個小報介紹此菜,說其『能啟文雅之士美興,下能濟苦窮人民困危』上」,可見,無論是富貴還是貧民,芥末墩兒都是既高雅又通俗的治癒性美食之一。
  • 「衝味兒」直竄鼻子 細品脆爽甘甜 老北京的芥末墩兒倍兒爽!
    在徐徐的夏風裡,近處的蟬鳴,遠處的蛙聲若有若無,大人們圍坐在院子的樹蔭兒下面,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喝著啤酒;半大的孩子們湊在一起看著剛買的小人書。這樣的畫面,是很多北京人嚮往的生活。在北京的傳統小菜中,還有一道叫作芥末墩兒。這道菜以北京人的當家菜大白菜以主要原料,在擺盤的時候,被芥末染成黃色的白菜必須是像幾個小樹墩一樣站立在盤裡。
  • 酸甜爽口的"芥末墩兒"(圖)
    芥末墩兒是滿族傳統食品,後來芥末墩兒成了老北京人對冬天胡同生活的回憶。深冬初春白菜一統天下的時候,是吃芥末墩兒最好的季節。  芥末墩兒口感酸甜爽口、辛辣刺激,衝勁兒十足。芥末墩兒的製作關鍵在於「芥末」,而且是香味兒濃鬱、口感柔和的黃芥末。做芥末墩兒的傳統比例是200克大白菜搭配60克黃芥末。  或許因為芥末墩兒做法非常繁瑣,京城自製芥末墩兒的人家越來越少,賣芥末墩兒的館子越來越多。
  • 芥末墩兒,老北京年夜飯的頭道菜
    芥末墩兒是老北京的一道特色菜,可謂是家家戶戶都有的,而在每年的年夜飯上,芥末墩兒是家家餐桌都少不了的。梁實秋在一篇介紹老北京年景的文章中曾寫道:「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當然,具體菜品是有所區別的,各家會根據自己家的經濟水平對菜品做調整,不過公開的這十六道菜通常為:涼菜有芥末墩兒、肉皮凍兒、炸咯吱和五彩花生米;熱炒風別為清炒蝦仁兒、蔥燒海參、紅燒鯉魚、燴魷魚菜;肉菜有米粉肉、紅燜肘子、回鍋肉、四喜丸子;湯菜是八寶涮鍋、奶湯乾絲、燴三鮮、玉米全燴。接下來,我們便從第一道菜——芥末墩兒開始講起。
  • 老北京的故事:好娘的芥末墩兒
    兒時住在史家胡同,北屋住的是我大爺一家——老父的表兄嫂。可我從小不用大媽這個稱呼,而是隨著他家的孩子稱大媽為「好娘」。好娘做的芥末墩兒,是老父的最愛。記得有一年冬天和老父回京,剛邁進院門就直奔好娘家,探頭說一句:「表嫂,我要吃芥末墩兒!」這時你不用懷疑有否,因為吃飯前,一盤黃黃的、鮮亮的、冰涼的芥末墩兒,一定會準時出現在餐桌上。
  • 私廚快報——老北京芥末墩兒
    想著過年裡,各種大魚大肉的,肯定是一陣猛吃,咱們也得來點清口兒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老北京年夜飯裡必備的「芥末墩兒」,被譽為「四涼菜之首」,清爽、利口,叫人慾罷不能,您一定得做上一道。3.放在暖氣邊是為了讓芥末墩兒更好的發酵。         下周一就是「臘月二十三——小年」啦,春節一天天臨近了,請各位親期待我們下周推出的過年專題系列~!
  • 京味飲食丨芥末墩兒
    北方每到冬季幾乎家家都用白菜做些芥末墩兒;其甜辣香美,頗受各界人士歡迎。可見這是個典型的「雅俗共賞」的好菜,做起來又很簡便。筆者記得在北京著名的山東飯館致美齋的單間裡,就見掛有一張畫得很出神的「冊頁」,畫著一盤芥末墩兒和一把酒壺。從左方上斜著一枝帶有幾朵花兒的梅花,那半開的月洞窗和兩筆就勾出的几案,則是必備的配筆。用挺拔清秀的瘦金字題著兩句話道:「誰言君俗氣,梅花老酒伴君遊。」沒有落下款,也沒有用什麼印章。
  • 家庭製作老北京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一聽名字,就帶著京味兒,是老北京年夜飯裡必須有的,是北京傳統風味小菜。
  • 北京小菜兒,芥末墩兒吃過沒?
    芥末墩兒是北京的家常菜。應該也是北京獨有的一種吃食。其實就是芥末白菜的升級版。把白菜圍成一個小圓墩兒,上面澆上芥末膏。所以這芥末墩兒是不是宮廷菜咱們就不深究了。姑且信之,如何。反正,北京的老百姓希望它是宮廷菜。也希望它是過去皇上喜歡的。最主要的是這樣說起來,自己吃著也提氣不是。
  • 老北京美食——芥末墩兒,一道讓你吃一口就能無比清醒的小菜
    小吃這件事,往小的方面來說,能滿足口福之餘解解嘴饞,而往大裡說,它能代表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特產風物等,因此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它特色的代表小吃、小菜等美食,接下來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道老北京的特色小菜「芥末墩兒」。
  • 過年吃的太油膩怎麼辦,老北京告訴你芥末墩兒最解膩
    所以重點來了,這個時候不要光顧著後悔,一定要想怎麼解膩,這話要是隔老北京說那一定是得吃芥末墩兒。芥末墩兒,是不是光聽名字就很酸爽,對於小編這種一聽到芥末就渾身發顫的人來說,芥末墩兒真的是讓我體驗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刺激的境界」。這麼說吧,如果是昏昏欲睡的下午,來上一塊芥末墩兒,瞬間就清醒了,要是再來上一碗老北京的豆汁,那你的味蕾真的是「刺激的巔峰」了。
  • 推薦一款老北京的特色美食——芥末墩兒,咬上一口滿滿的芥末味
    芥末墩兒是老北京漢族傳統風味小菜。老北京失傳的點心和菜餚很多,但芥末墩兒依然保存了下來,一是這道菜太有特點了,二是因為用大白菜作原料具有普遍性。芥茉墩兒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講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兒。
  • 芥末墩是用一堆芥末堆成的?北京人教你如何用大白菜做出下飯菜品
    都說大白菜是北京人的必備食品之一,不僅能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還能在以前北京的大冬天裡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被當時的老北京人稱之為「菜中之王」,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大量的生鮮瓜果進入北京,大白菜不再像以前那樣頓頓吃,但是總有人還是會懷念它的味道,所以芥末墩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憑藉其獨特的名字和特別的味道收穫了無數粉絲
  •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北京傳統美食新做法,兩盆水做出白菜爽脆,芥末味濃的#芥末墩#說到北京美食,就會想到最有名的北京烤鴨,北京爆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