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當年日軍軍艦上的隨軍攝影師拍攝了一組極其珍貴罕見的海戰場景,真實記錄了甲午海戰的現場情形。圖為1894年9月17日,日軍隨艦攝影師從西京丸號拍攝到的海戰場景,遠處的北洋水師軍艦已經起火,正冒起滾滾濃煙。
參戰的日本軍艦有12艘,集中了日軍全部主力。據記載,當年日本軍艦的發射速度是北洋水師的六倍,日本軍艦的綜合實力超過北洋艦隊的三倍。圖為日本隨艦攝影師從拍攝到的黃海海戰場面,遠處北洋水師的四艘戰艦已經起火冒煙,但仍在堅持戰鬥。
戰鬥開始後,北洋艦隊「定遠」艦由於年久失修,被日艦一炮把艦橋震塌,丁汝昌摔傷,但丁汝昌帶傷堅持在甲板上督戰,主帥的氣概感染了所有官兵,在丁汝昌的帶領下痛擊日艦「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號。圖為當時已經起火冒起濃煙的北洋水師軍艦。
日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圖為從日艦西京丸拍攝的超勇沉沒時的悲壯情形。在照片中,遠遠地只能看到超勇號留在世間最後的一縷濃煙。
「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赤城」號炮艦的命名源自日本關東北部的赤城山,屬於摩耶級炮艦。不同於其他叄艘摩耶級炮艦的木質船體,赤城號炮艦採用了全鋼材質。圖為被北洋水師四炮連擊重創的「赤城」號炮艦。
赤城號被北洋水師集火重創,海戰中被擊中31彈,死11人傷17人。艦長坂元八郎太被擊斃。圖為被北洋水師擊中右舷後甲板所留下的彈痕。
赤城號由日本小野濱海軍造船廠建造,開工於1886年6月,1890年8月竣工並交付日本帝國海軍,被定為一等炮艦。相對於北洋水師基本進口,日本此時已經能夠製造軍艦,大清與日本的近代化高下立現。圖為被北洋水師擊毀的大桅和煙囪。
除了赤城號外,西京丸也受到北洋水師的重創。圖為被炸毀的西京丸甲板慘狀。
圖為黃海海戰結束後的9月18日,被炸毀的西京丸號甲板上的日軍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