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6個月後還緊握拳頭,可能是腦癱的預兆,2歲前幹預還有救

2020-12-20 母嬰參考

孩子腦癱的情況可能發生在出生前、出生的過程中和出生後的圍產期,所以在孕媽的妊娠過程中就需要引起注意。

執筆:張蒙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出生後,家長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照顧他們,還要時刻關注寶寶的生長情況和身體狀態,特別是剛出生的小嬰兒,父母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否則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意外。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孩子剛出生時,都喜歡緊緊握著拳頭,醫生說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新生兒抓握反射,過段時間就會自行消失,朋友家的寶寶嘟嘟出生後也有這種現象。

嘟嘟媽之前特意像身邊有經驗的過來人請教過,得知剛出生的小嬰兒緊握拳頭是正常的,不需要強行掰開,她就並沒有太在意。

可等到孩子已經滿半歲了,他的小拳頭還是緊緊握著,沒有張開,嘟嘟媽覺得有些奇怪,不是說抓握反射三四個月的時候就會消失,為什麼自家寶寶到現在還握著拳頭?

在婆婆的建議下,朋友帶著孩子去了醫院,醫生經過一番詳細的檢查後一臉無奈地告訴他們,孩子握拳並不是先天反射,而是患了腦癱,目前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嘟嘟媽的疏忽大意,新生兒抓握反射一般到4個月左右就會完全消失,一旦超過這個時間,就有可能是腦癱預警,需及時去醫院治療。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患有腦癱的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其中兒童和青少年用戶約佔800萬人左右,且每年會增加4~6萬人。

這一數據十分龐大,說明腦癱在兒童中的發生率極高,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家長的不注意,導致孩子最終被腦癱「盯上」,如果在2歲前幹預,說不定還有治癒的可能。

孩子的這幾種現象,有可能是腦癱預警,家長需注意

1、身體軟弱無力

這種情況通常新生兒一個月時就有所體現,如果寶寶出現身體發軟,且自發性活動減少,就有可能是肌張力低下的表現,若持續4個月左右還是如此,基本可判定為重度腦部損傷及智力低下。

2、目光斜視

寶寶在3~4個月時如果出現看人時目光斜視,並且眼珠轉動異常,毫無協調性,就有可能是腦損傷預警。

3、 頭圍異常

寶寶頭圍異常也是大腦發育異常的一種表現,腦癱兒的頭圍會比正常寶寶偏大,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頭圍增長情況。

可用軟尺繞頭部一圈進行測量,必須經過眉心處和後腦勺的最凸點,這樣測出來的最終數值就是寶寶的頭圍。

當寶寶頭圍比同齡人低兩個及三個標準差以上,就有可能是頭部發育不良所致,若高於此數值,就要小心是腦積水等腦部疾病引起的,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看看寶寶是否出現有腦癱兒的風險。

以上為3歲以下寶寶頭圍大小的參考標準,家長經過測量後如果處於正常範圍內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若大於或低於同齡孩子的正常標準,就得提高警惕。

4、 姿勢異常

由於腦損傷導致肌張力異常,孩子可能會經常保持一些固定的異常姿勢,比如在床上像青蛙一樣跪趴、呈倒U字型爬行等,通常在出生後一個月顯現,父母需留心觀察。

5、表情異常或反應遲鈍

一般來說,當大人逗弄孩子時,他們會做出大笑或哭鬧的表情,如果寶寶對此毫無反應,4個月時還不能大聲笑,面對父母家人的逗弄反應遲鈍,就可能是腦癱的早期表現,存在智力低下的風險。

為避免孩子出現腦癱,寶媽在孕期可做出這些努力

一般來說,孩子腦癱的情況可能發生在出生前、出生的過程中和出生後的圍產期,所以在孕媽的妊娠過程中就需要引起注意,最大程度降低寶寶腦癱的可能。

1、 懷孕前

準父母做好孕前檢查,排除家族遺傳病史,在確保雙方身體無異樣的情況下再開始備孕。

備孕前三個月和孕期都要及時補充葉酸,每天400mcg為宜,可以有效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減少腦癱風險。

2、 懷孕中

前三個月是胎兒各個器官形成的重要時期,此時孕媽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接觸菸酒、噪音環境、細菌感染、輻射源等一切有可能影響胎兒健康的因素。

另外,整個孕期都需要注意控制飲食,保證營養搭配均衡,按時去做產檢,預防胎兒增長過大或出現其他異常,導致分娩時難產,增加腦癱危險。

3、 產後

做好新生兒護理工作,堅持母乳餵養,為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補給,時刻關注孩子身體發育情況,一旦出現表情奇怪、發育遲緩、食慾下降、反應遲鈍等問題應立即去醫院診治,排除腦癱的可能性。

【幸孕說】發生腦癱兒是每一個家庭的悲劇,對父母家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所以孕媽及準爸爸一定要提前了解預防腦癱兒的相關知識,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以免錯過治療時機,引發悲劇後果。

相關焦點

  • 如果到了這個月齡,寶寶還是緊握拳頭,要當心是腦癱預警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小寶寶剛出生不久的時候總是喜歡握著拳頭,但是你知道嗎?隨著寶寶生長發育,一旦過了這個月齡還是緊握著拳頭,小拳頭很難扒開,是需要引起家長注意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小寶寶握拳的原因吧。剛出生不久的寶寶總握拳是因為什麼?
  • 寶寶到了這個月齡,如果還是攥緊拳頭掰不開,當心是腦癱「警告」
    不知道媽媽們是否觀察過,當寶寶剛出生不久的時候總是喜歡攥著拳頭,但是你知道嗎?隨著寶寶生長發育,慢慢都會張開手掌,鬆開小拳頭。但是寶寶如果過了這個月齡還是緊握著拳頭,小拳頭很難扒開,是需要引起家長注意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 寶寶6個月前,如果有這些表現,可能是「小兒腦癱」,家長別忽視
    小景去年12月底生的寶寶,由於疫情的原因,出院後一直是自己和丈夫在家帶娃,因為夫妻倆也是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什麼帶娃經驗,回到家後一邊視頻求助家人,一邊看一些育兒書籍。今年的5月假期過完疫情逐漸結束,小景每天都帶寶寶到樓下曬太陽,和鄰居寶媽們進行交流。
  • 寶寶「腦癱」早期有哪些症狀?過4個月後,家長要注意這些表現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都七個月了,但是孩子的小拳頭仍然沒有放開。孩子的奶奶由於在外遊玩了幾個月,回來後就來先看自己的孫子,看到孫子第一眼,發現孩子的小手總是緊握著不放開,孩子奶奶剛開始以為孩子只是這一會握著,過了一會孩子的手仍然沒有放開,奶奶此時有點慌張,認為孩子的情況不大正常,立馬讓王琴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
  • 家長注意:寶寶出現這些表現,要高度警惕是腦癱!
    兒童腦癱的發現有兩個比較早的階段 第一個是3—6個月,這是腦癱兒發現的超早期,如果這時候發現孩子的頭抬不起來,呼喚寶寶也沒有回應或者沒反應,就得警惕孩子可能是得了腦癱。 在超早期發現的腦癱患兒,治癒率是很高的。其次就是6個月到1歲的階段,屬於早期發現,都有治癒的可能。
  • 1個月寶寶怎麼排除腦癱
    核心提示:1個月寶寶怎麼排除腦癱?首先,在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後不存在以下高危因素,如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低血糖等。其次,沒有以下臨床表現。如哺乳困難、異常哭鬧或異常安靜、好打挺或易角弓反張,在受到聲音驚嚇和體位轉換時,雙上肢呈擁抱狀異常強烈,均屬於腦癱的高危表現。如有以上表現,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進行評估,必要時給予早期的幹預和康復治療。
  • 小兒腦癱早知道:常見特徵有哪些?
    腦癱是孩子出生前或出生時、出生後因感染發生的一種非進行性運動功能障礙,重者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與視覺障礙,行為異常。早發現、早治療對腦癱患者今後的生活自理有極大幫助。在新生兒腦癱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是足月或近足月兒。儘管引起腦癱的危險因素迄今都不甚明了,但近期研究表明,這可能與絨毛膜羊膜炎(包裹胎兒的薄膜發生的一種炎症)有關。對於足月兒來說,預防絨毛膜羊膜炎成了預防腦癱的關鍵。出生後第一個月:若嬰兒仰臥時雙下肢僵直,被動屈曲和外展困難,頭頸伸直,肩臂回縮,雙臂外展,這些都提示家長注意腦癱。
  • 孩子「腦癱」有何跡象?兩個時間段會有徵兆,很容易被父母忽略
    小林回到家之後思索了一下,於是趕緊去醫院進行檢查,醫院方面經過對孩子詳細的檢查之後表示小林這種擔心是應該的,因為孩子的這種表現有很大概率是「腦癱」,而經過檢查之後,小林家的孩子並沒有出現腦癱,但是也應當慶幸小林及時帶孩子來了檢查。小林聽到這才鬆了一口氣。孩子緊握拳頭,可能有「腦癱」?
  • 5個月嬰兒緊握拳頭,奶奶發現不正常,去醫院檢查後全家無法淡定
    30歲的小雯今年3月在醫院誕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寶。由於是新手媽媽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小雯請了月嫂。在月子裡,小雯發現寶寶的小手經常握著拳頭,掰都掰不開,就非常著急。月嫂告訴她,在月子裡,寶寶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的。聽到有經驗的月嫂這麼說,小雯就放心了,之後也沒太在意這事。
  • 寶寶「翻身」早 可能是腦癱
    □記者 蔡君彥  通訊員 廉萬營    寶寶剛滿月就會「翻身」了,徐女士驚喜之餘有點疑惑:不是說「三翻六坐八爬」嗎?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寶寶患了腦癱,「翻身」是由於背部肌張力高感覺疼痛,哭鬧時扭動身體導致的。
  • 腦發育緩慢的寶寶,0-6月齡時會釋放12種異常信號,希望你遇不到
    寶媽無疑發現6個月大的寶寶有些「異常」,帶娃檢查後,被確診是腦癱寶媽蘭蘭無意間發現6個月大的寶寶居然不會伸手抓東西,蘭蘭有些疑惑,但是家人卻說這是孩子「嫌累」。在得知孩子是腦癱患兒後,蘭蘭想起來以前這些「異常」,蘭蘭特別後悔自己沒有早點發現,也許那時候發現會更加有利於寶寶的恢復。當然,蘭蘭更後悔的是自己孕期沒有照顧好寶寶,一直忙工作忽視了肚子裡的小傢伙。0-6個月腦發育緩慢的寶寶會有哪些異常表現?
  • 一個月寶寶腦癱最典型症狀是什麼
    生活當中腦癱的孩子並不少見,腦癱的出現不僅僅會給孩子的健康身體帶來傷害,更是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危害,在平時應該及時的去了解腦癱的症狀,如果一旦發現孩子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應該儘快的去接受正規治療,那一個月寶寶腦癱最典型症狀是什麼呢?
  • 寶寶大腦發育遲緩,在六個月前會發出7個信號,父母留心別耽擱了
    對於父母來說,再沒有比看到自己的寶寶健康地成長更加幸福和快樂的事了。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如願以償,生活中常常發生意外。天瓊的寶寶已經出生6個月了,在洗澡的時候她無意之中發現寶寶不會動手抓東西,拿東西給他也沒有什麼表情。之前她就覺得寶寶總是很安靜,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愛哭愛鬧。
  • 主任醫師黃周良回答早產寶寶腦癱風險的問題
    作者:寶寶知道 兒科鮑秀蘭寶媽提問:醫生您好,我女兒29+2早產,1.37kg,40cm,住院40天,出生3天能自主呼吸。2月27日出生,孩子目前體重6.8kg,身高67。5個多月能夠抬頭很好,能胸部能離開床面。
  • 寶寶有幾個異常,警惕是智力低下的信號,2歲前及時幹預還有救
    IQ50-70分為輕度智力障礙,相當於9-12歲兒童的智力;IQ35-49分為中度智力障礙,相當於6-9歲兒童的智力;IQ20-34分為重度智力障礙,相當於3-6歲兒童的智力;小於202~3個月的孩子開始出現無聲的笑,面對一些感興趣的人事物會自發露出笑容,對大人的逗弄會給出笑的反應;3~4個月的寶寶小的時候開始發出我們熟悉的咯咯聲,這時候他們的笑就開始屬於社交行為的一種,是對他人表現的反饋,是真實反映自己心情。
  • 新生寶寶有這3種情況,可能是「腦癱」前兆,媽媽們別忽視
    最近他們家的小孩子反應特別遲鈍,前天身體突然特別的僵硬,當天就送進了醫院的急診室,醫生診斷後發現是腦部出現問題,患有典型性的新生兒腦癱。醫生說這個疾病是剛出生的孩子最容易患的疾病之一,不僅歡歡她們家,其實對於好多其他家庭來說,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 6個月寶寶被診斷為腦癱,和奶奶的這一動作有關,家人別不當心
    可就在孩子6個月的時候,小劉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孩子的力氣沒有以前大了,以前孩子經常伸胳膊、蹬腿,但最近狀態總是蔫蔫的,而且目光有些遲緩。一開始她以為孩子是感冒發燒了,可量了體溫也沒有任何異常情況,連續好幾天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而且怎麼哄都不開心,小劉便帶著孩子去醫院進行檢查。
  • 嬰兒6個月後出現這種症狀,可能是腦癱
    腦癱,又稱大腦性癱瘓,是指從出生後的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的腦損傷所致的肢體癱瘓症狀,主要以姿勢異常及各個運動功能障礙為主。雖然小兒腦癱這個名詞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很多家長並不真正了解小兒腦癱的相關知識及症狀表現,因此有些造成未能及時發現而耽誤了治療的關鍵時期。
  • 剛出生的寶寶出現這5種表現,很可能是患了腦癱,父母別再大意了
    每個媽媽都希望能夠生育一個健康的寶寶,現在的醫療技術也逐漸進步,這大大降低了新生兒畸形、遺傳病、腦癱的機率,但是還是會有很多原因都會導致新生兒腦癱,如早產、胎兒出生時窒息、顱內出血等等,對於剛剛出生的寶寶,如果出現了下面這5種情況,很有可能就患有腦癱,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大意了。
  • 寶寶出現這些信號,可能是暗示智力發育遲緩,2歲前幹預效果最佳
    執筆:邵菲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生下的是一個高智商寶寶,長大後成為人中龍鳳,但其實,孩子的智力發育究竟如何,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就能略知一二。圖文均無關結果給了曼曼當頭一棒,醫生告訴她,孩子智力發育確實有些落後,現在發現得有點晚,但是情況還不至於太嚴重,日後多進行針對性訓練,還有望提升一些,但基本上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