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 是否得獎無所謂(圖)

2020-12-21 中華網新聞

屠呦呦在家中受訪

儘管站在小區裡一抬頭就能看到人民日報亮著金色燈光的大樓,這個躲藏在胡同裡的小區卻似乎從未離媒體如此之近過。

從早上開始,遍地都停滿了車,保安知道小區裡有個科學家得了個獎,是「什麼第一」,但對這個叫屠呦呦的老人沒有什麼印象。

屠呦呦的老伴兒李廷釗打開門時,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世界矚目的老太太正躺在沙發上打電話。老人卷著褲腿、穿一件松松垮垮的綠色對襟汗衫,在老伴兒提醒下,才想起扣上上面的幾粒扣子。

從電視上得知獲獎消息時,屠呦呦正在洗澡,以為還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頒發的華倫·阿爾波特獎。「這個剛鬧完,又出來個諾貝爾獎。」老人皺著眉頭,寬敞的大廳裡燈火通明,茶几前擺了一排花籃,陽臺上是另一排。晚上六點多,忙了一天「接待」的老兩口晚飯還沒吃。

「我得跟你吐吐苦水。」這個看起來遠比實際年輕的諾獎得主眯起眼、抿著嘴笑起來,「現在弄得滿世界都是屠呦呦了。」而對於諾貝爾獎,老人只用「國外尊重中國的原創發明」一語帶過。

「交給你任務,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85歲的老人倚在沙發裡,平靜地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島,在蘇聯學過冶金的老伴兒李廷釗被派去雲南的五七幹校。

老兩口的普通話依然保持著濃濃的江南口音,老伴兒李廷釗說,研究青蒿素的時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滿身酒精味,後來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提起屠呦呦「以身試藥」,老伴兒李廷釗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還志願犧牲呢,吃藥算什麼呢?」

「當時動物試驗過了,藥走不出去,發病季節就過了,那就耽誤一年。」85歲的屠呦呦平靜地說著,「所以那時候也不考慮榮譽不榮譽,我覺得榮譽本身就是一個責任。榮譽越多,你的責任就更多一點。」

時針指向七點整,一直在房間裡忙活的李廷釗終於坐了下來,調大了電視音量。新聞聯播第二條就是屠呦呦獲獎的消息,滿頭白髮的李廷釗重複著播音員的話:「『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聽到沒有,全面提升。」

屠呦呦在家中受訪

畫面上出現讀著獲獎感言的自己時,屠呦呦從沙發上站起來,看都沒看一眼電視,去裡屋找了兩本關於青蒿素研究的書。

「我給你找書,你先看這個!」老伴兒急了。「書在哪?」屠呦呦在裡屋問,「你先看嘛!我給你找!」老伴兒喊著離開電視,踢踢踏踏小跑著去找書。

除了找書,老伴兒還要幫耳朵不大好的屠呦呦接電話,「別人還以為我有生活秘書,他就是我的秘書。」屠呦呦眯眼笑著看著老伴兒,從早到晚,老兩口輪流對著一通又一通電話道謝、說對不起。

新聞聯播中的屠呦呦對著鏡頭讀著諾獎的獲獎感言,電視機前的屠呦呦坐回沙發裡:「領獎的事還沒考慮呢,走一步看一步。」

這個戰勝了瘧疾的老人說自己已經「老化了」,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平和的目光透過和幾十年前一樣的鏈條眼鏡片,老人說:「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個挺欣慰的事。」

直到現在,屠呦呦有時還會去工作單位,「藥來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應用可以擴充到更多的領域。她也擔心,用藥不規範會導致對青蒿素的耐藥性,「這是個問題,現在也是很難控制。我只好呼籲大家來重視。」

而對於藥帶來的諾獎,屠呦呦只知道領獎時間「好像12月什麼的。」雖然因為身體原因缺席華倫·阿爾波特獎,屠呦呦還是決定,「這次能去儘量去,因為到底還是代表咱們中國。」

屠呦呦在家中受訪

相關焦點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度人物 屠呦呦  推介詞:2015年10月5日,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中國人。屠呦呦接受採訪時說,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件欣慰的事。」
  • 屠呦呦:隱身在集體中的諾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島,在蘇聯學過冶金的老伴兒李廷釗被派去雲南的五七幹校。 沒有人比李廷釗更了解這個粗線條的科學家。她不太會做家務,買菜做飯都要丈夫幫忙。有一次坐火車外出開會,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時候下車走走,竟然忘了按時上車,被落在了站臺上。 「別人還以為我有生活秘書,他就是我的秘書。」屠呦呦眯眼笑著看著老伴兒。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一時間,朋友圈,網頁,到處出現了屠呦呦的名字。我相信,這是中國人最驕傲的日子,是中國科學和教育界最驕傲的日子。本土出生、教育、成長的中國人,得到了世界科學最高的獎勵。中國科學界出現了零的突破。相信在屠呦呦獲獎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不相信自己的科學家能夠得到諾貝爾獎?
  • 屠呦呦:我申請過好幾次中科院院士 情況很複雜
    屠呦呦成為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這一榮譽不僅讓眾多中國人倍感自豪,同時也引發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  屠呦呦的「三無」身份(無留學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吸引了不少西方媒體的注意。不少西媒試圖按圖索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復一日波瀾不驚的生活背後,發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
  • 中國內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莫言,再一次向他們致敬
    得獎最多的是歐美發達國家,其中前十名的國家是:1、美國:381人次,2、英國:132人次,3、德國:108人次,4、法國:69人次,5、瑞典:31人次,6、日本:28人次,7、加拿大26人次,8、俄國:26人次,9、瑞士:26人次,10、奧地利21人次。
  • 屠呦呦團隊又有突破性發現 2018年還將「憋大招」
    屠呦呦團隊又有突破性發現 2018年還將「憋大招」 2018-01-05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走上醫學路
    他笑著說:屠老師得獎讓公眾認識了「呦呦」兩字,讓「瘧疾」不再被寫成「虐疾」,讓大家記住了「青蒿素」不是「青篙素」,那這本傳記,所具有的普教意義將更大。    沒得諾獎前,屠老師是專業領域裡的名人,得了諾獎後,屠老師便成了公眾眼中的名人,公眾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屠呦呦,於是就有了出這麼一本書的構想。
  • 科學網—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的一百多年裡,雖然有多位華人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他們都不屬中國大陸。正因為此,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科學獎評選,高度吸引了國人的目光,成為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這種情結終於隨著2015年諾貝爾獎的揭曉而得以釋放。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很多的沉思和感悟,至少有以下三點啟示。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也就是說,屠呦呦的年齡不利於院士的評選。此外,要得到同行的推薦,屠呦呦自己的成績也必須得到圈內人士的認可。這既包括科研成果,也包括人際關係的處理。在人際關係方面,據屠呦呦的同事李連達說,屠呦呦不善於溝通。不管是領導還是朋友,如果不同意她說的話,塗總會立即反對,並給出自己的意見。
  • 屠呦呦:此生但為青蒿故
    屠呦呦說。  「那時候,她腦子裡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兒李廷釗說著,悄悄為屠呦呦遞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個年代很多人都這樣,她從沒想得到這些榮譽。」  屠呦呦和李廷釗是中學同窗,1963年結婚,育有兩女。
  • 諾獎晚宴屠呦呦獲特殊安排 不入主桌方便提前離場
    屠呦呦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證書、獎章和獎金 圖/IC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獲頒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特殊安排 考慮身體狀況調整晚宴座位 不入主桌方便提前離場  按照慣例,頒獎儀式後,所有獲獎者均參加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辦的晚宴。據的座次名單顯示,瑞典國王夫婦、諾獎委員會主席、政府官員及其他2015年諾獎得主夫婦共計88人出現在主桌上。
  •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已收藏在天一閣
    杜偉生昨天接受記者採訪,笑言「(這個活兒)一般人幹不了」。他說,古籍修復師對於心性的要求是極高的,要求心細如髮、心靜如水,耐得住寂寞。要修復的紙張,很多都破亂零碎、脆弱不堪,「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真的是連大氣都不敢喘。」  也因此,很多人都把古籍修復師稱為塵世中的修行者。
  • 無所謂輸在起跑線,而在乎孩子是否一直在奔跑
    這是 貝可成長記第256篇推送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幾家歡喜幾家憂這兩天上海公民同招的搖號大戰終於到了尾聲,搖到民辦名額的家長微信群裡少不了發幾輪紅包沾沾喜氣,沒搖到的說不失落是假的,只是父母的傷感孩子不一定能感受到。
  • 重磅 屠呦呦寧波舊居正出售!市價1.5億
    昨天,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讓全國沸騰了。一夜之間,「屠呦呦」三個字刷爆寧波的朋友圈。位於寧波海曙區開明街26號的屠呦呦舊居——姚宅也隨之走入公眾視野。 資料顯示,修繕後的海曙區開明街26號姚宅。是屠呦呦在寧波的舊居。
  • 屠呦呦身世公開:父母家均為寧波史上名門望族
    權義 澎湃資料圖  據浙江新聞客戶端12月9日報導,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傳來後,她的身世一直成謎。有人說她的父親經商,有人說她的父親是位老中醫,甚至還有人說屠呦呦的父親做過寧波市的市長,唯一能夠確認的反而是她的親舅舅,即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的經濟學家姚慶三。  屠呦呦父母叫什麼名字,做什麼工作?屠呦呦本人似乎也從來沒有過正面回應。
  • 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正在舉行,80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捧起獎盃,面帶微笑地讓記者拍照,之後發表獲獎感言:「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中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拉斯克獎為此獎勵屠呦呦從1600多年前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得到啟發,發現青蒿素,並讓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 央視網: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堅守到底的中國「勁草」
    86歲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發現、提取了抗瘧藥物青蒿素,問世40年來,已經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為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也是有史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女性科學家。    深冬的早晨,我們來到了屠呦呦的家。屠呦呦的家面積不大、陳設也十分簡單。而最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要數客廳一角的柜子,裡面擺滿了屠呦呦獲得的各種國內外獎項。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
  • 寧波市歷史建築標誌牌掛牌儀式舉行 屠呦呦舊居被掛牌保護
    昨天上午,全市第一塊歷史建築標誌牌在屠呦呦舊居舉行掛牌儀式。這意味著,這處見證了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赴北京求學前生活的舊居,將得到全力保護。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出席活動並揭牌。褚銀良及張良才參加。  舉辦歷史建築標誌牌掛牌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營造寧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助推「名城名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