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2020-12-15 東王格格

2011年9月23日,紐約。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正在舉行,80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捧起獎盃,面帶微笑地讓記者拍照,之後發表獲獎感言:「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中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拉斯克獎為此獎勵屠呦呦從1600多年前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得到啟發,發現青蒿素,並讓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作為一個有66年歷史的科學大獎,拉斯克獎在中國並沒有太大的名聲。然而,「諾貝爾獎的風向標」這個說法卻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4年之後,屠呦呦這位中國女科學家果然不負眾望,在2015年12月10日,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她的賀信中說「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獲獎之後屠呦呦是這樣說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屠呦呦強調:中醫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經過繼承、創新、發揚,它的精華能更好地被世人認識,能為世界醫學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中國人的成果被國際認可,關鍵是真正解決了問題,挽救了許多生命。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這是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的偉大愛國情懷,無私情懷的真情表露。

2015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是這樣說的: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那麼屠呦呦同志事跡究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回顧屠呦呦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理想、信念、毅力是支持她一路走來的致勝法寶。也是給我們同是中醫人的最大啟示。

1955年,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生藥專業。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523」項目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並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從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提取了190多個樣品、製作了2000多張卡片,1971年項目組終於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在接下來的反覆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於勝利完成科研任務。在做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發現有一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象。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決定親自試服,證實了藥物安全,然後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後來,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這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至今令人仰視,令人崇敬。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於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諾獎理事安德森說:「她以驚人的毅力發現青蒿素,是第一個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有效抵抗瘧疾的科學家。青蒿素可以將受瘧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發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中醫關於中草藥有著豐富的知識,而西方科學家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中草藥進行分析提煉。屠呦呦既有中醫學知識,也了解藥理學和化學,她完美地把這些結合在一起。因此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

翻開屠呦呦的履歷,裡面的「中國精神」如一縷縷春風撲面而來。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發表的眾多著作和論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醫結合雜誌》第6期上發表了「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國爭光」一文。從文章的題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職工作中所體現的愛國之情直抒胸臆。她有一句至理名言「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一樣,如果沒有對國家、民族、人民,以及對人類的文明進步捨我其誰的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就沒有科學創新的動力。在這一點上,屠呦呦不但默默無聞地做著研究,更是把自己的愛國之情毫無掩飾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科學家更值得讚美。也更是我們中醫人學習的榜樣!屠呦呦身上凸顯的「中國精神」也體現在她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上。從表面上看,青蒿素的發現是中藥學的成就,但從本質上說,這更體現在傳統的中醫藥學與現代實驗醫學巧妙而有機地結合。這種大膽的改革創新,接受了現代科學的考驗,事後證明這種結合十分成功,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規律,也是當代醫學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這種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令中國精神生輝,更讓這種精神閃耀全世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屠呦呦的事跡就像一座燈塔,給我們在中醫事業前進的路上指明了方向。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IT之家6月18日消息 日前,據新華社報導,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科學網—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李中賦 科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入選年度十大科技新聞。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的科技已經有了一種滾滾潮流奔湧向前的勢頭,這個閘門一旦打開,我們相信將不會是一個、兩個,可能是一批。」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
  • 《屠呦呦傳》披露其中學故事 少時染病治癒走上醫學路
    全書分「呦呦初鳴」、「向醫而行」、「矢志尋蒿」、「中國神藥」、「享譽世界」6個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呦及其團隊堅守科研寂寞、「久久尋蒿」、終於發現青蒿素的艱辛過程,以及屠呦呦斬獲諾獎給當代人乃至後人所帶來的深刻啟示。    由於中藥界秉承「一生一師」制,屠呦呦至今只有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他受其囑託參與了整本書的編寫過程。據王博士介紹,屠教授一輩子低調,但出傳記,是一件高調的事。
  •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屠呦呦獲獎是一針醒腦劑
    惟有彼此欣賞、互相啟發、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舉國振奮。然而,這一事件也引發了中西醫之間的辯論。有人認為,青蒿素是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是國際社會對中醫的認可;也有人認為,青蒿素雖然源於中醫的啟示,但與中醫無關,中醫不必用諾獎為自己「貼金」。   青蒿與青蒿素,一字之差,相去甚遠。青蒿是中藥,青蒿素是西藥。
  • 屠呦呦:此生但為青蒿故
    我們把青蒿買來先泡,然後把葉子包起來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試驗,我們才真正發現了有效成分。經過試驗,用乙醚提取的成分,對鼠虐、猴虐的抑制率達到了100%。為了確保安全,我們試到自己身上。大家都願意試毒,後來我自己的肝臟壞了,我的同事們也有很多得了病。」屠呦呦說。  「那時候,她腦子裡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
  • 老人挖洞等死,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我們先了解一下大體情況。因為老人檢查出了淋巴癌,畢竟年齡大,而且還是癌症,有時候就是這樣,如果不檢查,老人可能還會開心的生活,但是檢查出了癌症可能給老人帶來了一定的思想壓力,也怕自己因為病情而拖累孩子,於是回來看墓地的時候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不想再去兒子那裡生活了,感覺自己活夠了,於是便有了這樣的舉動,想死在墓地裡。這樣的事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對普通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屠呦呦給無數中國學者,帶來了希望,更帶來了信心。不過,諾貝爾獎為什麼會獎給屠呦呦,卻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中國科學院更是想不到,它有一千多名院士,沒有人率先得獎,而屠呦呦,一位多次被拒絕在「院士」大門之外的女科學家,一無博士學位,二無出國留學經歷,三無「中科院院士」稱號的老人,卻得到了諾貝爾獎。中科院的院士們,你們是怎樣評選院士的?成了民間一個很大的問號。
  • 屠呦呦團隊代表談人工智慧 AI與醫療跨界合作將帶來多米諾效應
    在30日舉行的全球人工智慧健康大會上,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屠呦呦團隊代表廖福龍分享中醫藥包括青蒿素在內的醫療健康進程中的進步和成果,他表示,人工智慧與醫療健康跨行業合作將帶來更多的多米諾效應。廖福龍說,青蒿素聯合療法已成為世衛組織作推薦的最為有效的抗瘧療法。
  • 屠呦呦: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 是否得獎無所謂(圖)
    從早上開始,遍地都停滿了車,保安知道小區裡有個科學家得了個獎,是「什麼第一」,但對這個叫屠呦呦的老人沒有什麼印象。屠呦呦的老伴兒李廷釗打開門時,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世界矚目的老太太正躺在沙發上打電話。老人卷著褲腿、穿一件松松垮垮的綠色對襟汗衫,在老伴兒提醒下,才想起扣上上面的幾粒扣子。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度人物 屠呦呦  推介詞:2015年10月5日,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中國人。屠呦呦接受採訪時說,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件欣慰的事。」
  • 中國科學院院長致信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院院長致信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06 10:55 來源: 中科院網站10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致信祝賀屠呦呦先生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喬會龍:500隻口罩帶來的教育啟示
    但是疫情防控期間不允許學生聚集搞集體活動,思考中突然靈光再次閃現:可以在他所在的班級搞一場學校層面的表彰獎勵活動,由學校領導親自為其頒獎,下來應該讓他的同班要向他學習;其次,將他捐助的事跡做成一份倡議書,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號召全校同學要甘於奉獻,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愛心;接下來,為讓教育落在實處,我以德育處名義面向全校各班級提前安排籌備召開以「小肩膀,大責任」為主題的班會,讓責任與愛心教育生根發芽;最後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著名科學家饒毅也曾撰文談及屠呦呦落選院士的問題。他說:屠呦呦確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但青蒿素的研究過程複雜,「幾乎從頭到尾經常出現矛盾」。如果哪天屠呦呦獲得了普遍認可,「我希望,中國大眾不能簡單地英雄崇拜,認為他們是完人。他們不是,也沒有人是。」
  • 蝴蝶效應帶來的環保啟示
    時至今日,美麗的蝴蝶帶給我們的啟示依舊深刻如初,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行為,可能會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和環境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一輛汽車多排放10克二氧化碳,地球另一端便可能喪失一片藍天。  作為一位資深的環保人士,我知道保護環境絕不是打標語,喊口號,而是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為珍愛的綠色星球做出貢獻。用再生紙,提環保袋,空調恆溫26度,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的環保習慣。
  • 屠呦呦:隱身在集體中的諾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饒有意味的是,屠呦呦參加的研發抗瘧疾藥物的「523項目」,正是在戰爭背景下開展的。1964年,美國出兵越南後,越美雙方都因瘧疾造成 嚴重減員。「這個事比打仗死傷還要高」,屠呦呦回憶,雙方都開始尋求治療瘧疾的全新藥物。越方向中國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項目。 「交給你任務,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
  • 屠呦呦:我申請過好幾次中科院院士 情況很複雜
    屠呦呦成為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這一榮譽不僅讓眾多中國人倍感自豪,同時也引發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  屠呦呦的「三無」身份(無留學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吸引了不少西方媒體的注意。不少西媒試圖按圖索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復一日波瀾不驚的生活背後,發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
  •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已收藏在天一閣
    要修復的紙張,很多都破亂零碎、脆弱不堪,「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真的是連大氣都不敢喘。」  也因此,很多人都把古籍修復師稱為塵世中的修行者。但即使如此修行,也會有讓杜偉生抓狂的時候,「有次我修一個元代的天文圖,當時整個圖已經酥了,碎成300多片。我花了一個星期把它拼好。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據新華社消息,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簡而言之,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解決了,並且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有望能治癒!昨天上午,「屠呦呦團隊」的新研究進展訊息一經公布,多方媒體競相報導,話題熱度如火箭般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