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走進桂陽縣洋市鎮廟下古村,一池秋水被秋風掀起漣漪。
村裡,青磚黑瓦清水牆,青石巷道清水溝,270餘棟明清古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廟下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裡560戶居民都姓雷。2018年,廟下村被評為湖南省文明村鎮,廟下人不忘傳家訓、樹新風、聚鄉賢、惠家鄉,鄉風文明浸潤這方土地,成就廟下村的「妙不可言」。
古戲唱出新變化
廟下人愛戲,一進村,就能聽到不知從哪戶人家裡傳來的「咿咿呀呀」的唱腔。
聽村裡的長者介紹,廟下人喜好湘劇、祁劇、花鼓戲,其中以湘劇最為有名。豐收之年要演豐收戲、久旱不雨要演求雨戲,有些富戶過大壽時也演戲慶壽,紅白喜事辦宴席還在酒席桌上唱臺戲。
廟下人唱戲聞名得益於廟下村業餘湘劇團的活躍。劇團於1952年成立,在雷彭光、雷嗣平一眾湘劇愛好者的努力下逐漸發展壯大,至今演員共有26人。演員們下了田是農民,洗了腳能唱戲,每年業餘劇團都義務演出20餘場,通過口口相傳,不少村民也耳熟能詳,隨口就能唱上幾段。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劇團跟外地戲班搭臺進行研討、去縣內湘劇團學習,傳統戲曲不斷融入當下元素,鄉風文明也被搬上舞臺。創作既有《珍珠塔》《轅門斬子》等膾炙人口的劇目,又有宣傳黨的政策理論等方面的戲曲。「古村建設已開工,理解萬歲要尊重,該拆的雜房必須拆,雷打不動!」廟下人自發創作的三句半《廟下巨變》更是成為童謠被孩子們廣為傳唱。
「以前村裡陋習不少。比如紅白喜事好攀比,請酒花銷大。比如農閒時節村民好打牌,好吃酒。隨著鄉風文明被融入戲曲,一些劇目把這些生活小細節都搬上舞臺,老百姓真正從心裡有了變化,現在大家更喜歡閒時聽戲唱曲,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村支書雷知剛說,看到這些喜人變化,他打心底高興。
長幼有序重孝道
走進廟下村,除了古色古香的古建築,隨處還可以見到關於孝老愛親的楹聯、對聯。
一路上,雷知剛講述了許多村裡發生的孝道故事和敬老習俗。有屠戶十多年如一日細心侍奉癱瘓在床的老母親;有外嫁女回鄉,遇到重病的老父親喉嚨被濃痰堵住情況危急,她毫不猶豫將其吸出;有兒媳10年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公公……
「村裡要是有人不孝順,那就會被人人喊打。」雷知剛說。以前四組有位村民,年事已高,生了重病,生病後四個子女不肯平均贍養。得知消息後,村裡的老一輩輪番上門勸說,後來其子女也深感愧疚,願意共同承擔起老人生活負擔。
「在廟下村,殺豬宰羊,好吃的得先給家中的老人吃。第一批蔬菜摘下來,必須先讓父母或老人嘗鮮。辦酒席時,嚴格按照輩分、年齡排位入座……」說起這些,雷知剛如數家珍。
孝老愛親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精神。村裡成立了老年協會,老人在村裡備受尊敬。
「2018年5月份村裡搞大拆違,當時很多人說閒話,誰也不願意第一個拆。老年協會黨員雷英友第一個出面,主動要求先拆他的。村民看到長者以身示範,房屋拆除工作很快就落實下去,2000餘平方米的雜房兩個月內全部拆除到位。」雷知剛說,村裡一些棘手的「疑難雜症」只要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都能順利解決,這就是廟下敬老、重老的最好佐證。
崇文尚禮永傳揚
廟下村人才輩出,近現代著名人物有辛亥革命籌劃者之一、「護國軍」陸軍中將雷洪,「反袁」主將雷澂,土木工程師雷本剛、雷英赤,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雷奕安等。
村裡自古崇文尚學。以前村裡的富戶捐款組建的「積穀會」,幫助苦難戶度過春荒、夏荒,後來一些關心文教的人也加入捐贈的行列,便升級成了「義學會」,以及大家庭設立的「公學會」,給不同層次的學子或是族中求學的士子進行資助。現在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每年村裡有人考上大學,都會從村集體開支中抽取部分資金作為鼓勵。
「這些學子有了收入之後,又變成了捐贈者。這樣良性循環使村裡形成了好風氣。」雷知剛介紹,崇文尚學還被納入村裡的村規民約,人人尊重知識,尊重讀書人。今年高考,村裡一本以上就有5人。
崇文尚學,廟下老人也在傳承接力。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雷嗣平發揮自己老文化專幹優勢,十多年如一日義務為村裡出牆報,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會出專刊。建黨97周年,雷嗣平手抄黨的十九大精神相關內容上牆,被傳為佳話。如今老人年事已高,會長雷春國又主動接過雷嗣平手中的接力棒。
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廟下,這座古老的村莊古韻源遠流長,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更賦精神內涵。
編輯:劉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