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與王陽明相匹」,作家曾紀鑫寧波談抗倭名將俞大猷

2020-12-27 騰訊網

《抗倭名將俞大猷》新書發布會。

「俞大猷文武雙全,在大明王朝三百年間,能與他相匹的,可能只有一位王陽明。」今天(11月6日)下午,著名作家、福建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曾紀鑫攜新作《抗倭名將俞大猷》亮相第六屆浙江書展,與讀者分享這位當年名望高於戚繼光的英雄。

《抗倭名將俞大猷》亮相第六屆浙江書展。

提及抗倭名將,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戚繼光。俞大猷這個名字,儘管沒有完全被遺忘,但有關他的生平、功績等,世人知之甚少。400多年來,這位當年名震海疆、功勳卓著的抗倭英雄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

其實,在那抗擊倭寇的艱難歲月,東南沿海一帶一直流傳著「繼光如虎,大猷如龍」的說法。俞大猷不僅與戚繼光並列,甚至還在戚繼光之上。龍吟虎嘯,雄風獵獵,為由盛轉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強悍的活力。

曾紀鑫與讀者分享《抗倭名將俞大猷》。

曾紀鑫是學歷史出身的作家,在這類題材的創作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他是中國最早寫作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創作上也非常勤奮,《千秋家國夢》《歷史的刀鋒》《千古大變局》等擁有眾多讀者,還著有長篇小說《楚莊紀事》《風流的駝哥》,長篇歷史人物傳記《晚明風骨·袁宏道傳》等。

讀者在《抗倭名將俞大猷》新書發布會上。

《抗倭名將俞大猷》是一本長篇歷史人物傳記,由寧波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文筆、獨到的見解,敘述了俞大猷的生命歷程,描寫了他轉戰南北、抗擊倭寇、為國效命的不朽功勳,再現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與人格魅力。書中不少篇幅涉嘉靖年間浙東抗倭歷史,與寧波有很大關係。

曾紀鑫說,俞大猷和戚繼光世稱「俞龍戚虎」,一生都在與倭寇作戰,抗倭的功績不亞於戚繼光,「歷史不該忽略這位英雄」。他文武雙全,經史詩詞無所不通;俞家棍術名震天下,回傳少林,流芳百世。「在創作《抗倭名將俞大猷》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俞大猷達到了『三不朽』,和王陽明一樣,堪稱完人。」

在曾紀鑫的研究裡,俞大猷在浙江抗倭的時間在嘉靖三十一年(1551)到嘉靖三十八年,從參將做到了總兵,打過普陀山之戰等5場主要戰役,意義重大,其中慈谿龍山所之戰非常慘烈。「俞大猷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鎮海曾為他建立生祠,還立了四塊碑。」

曾紀鑫為讀者籤售《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在抗擊倭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維護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曾紀鑫說,「俞大猷文武兼備,編纂著有《劍經》《正氣堂集》《洗海近事》《兵法發微》等,還以棍法回贈北少林寺,戎馬生涯47載,能以《易經》布陣打仗,我認為可以建立一門『俞學』。」

當天的讀者提問環節,曾紀鑫向大學生建議多讀經典和原著,「在提倡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今天,大學生的閱讀具有引領作用,除了文學經典還可以讀一讀學術經典,這些能精讀的書可以讓你走得更遠。」

編輯:沈之鎣

相關焦點

  • 明朝抗倭英雄:一生戰功赫赫的俞大猷
    而這個作者就是明抗倭名將俞大猷,(公元1504年-公元1580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漢族,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頭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溪山村)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儒將、武術家、詩人、兵器發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績是領導抗倭戰爭。他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
  • 俞大猷:俞龍戚虎,論抗倭戚繼光不如我
    直到十年後,俞大猷才得以在抗倭戰場上一展抱負。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王直、徐海勾結萬餘倭寇駕船一千多艘,大舉進犯浙東,破黃巖,大掠象山、定海等城鎮,朝廷震驚。七月,俞大猷被任命為寧波、台州參將。他十月接令,十一月從海南瓊州趕赴浙江,自此踏上了艱難漫長的抗倭之路。
  • 巴渝風 | 與抗倭名將俞大猷齊名,他竟是巴南人
    他成長於一個官宦之家,曾祖父名叫李洪,曾為驛丞;祖父,名叫李源潔,曾被贈予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父親李邦,官至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李邦育有6個兒子,李文進在家中排行第四。受到家庭影響,年少時,李文進入當地縣學讀書,並立志從政為官,報效國家。學生時期,李文進勤勉刻苦,在27歲時考中了舉人,一年之後,又考中了進士,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
  • 《抗倭名將俞大猷》:俞大猷年少時立下鴻鵠之志,修文習武成英才
    俞大猷是我國明朝的抗倭大英雄。縱觀其一生,轉戰南北、抗擊倭寇、為國效命,立下了不朽功勳。他為人清正廉明、心繫家國平民,戎馬一生。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與人格魅力,值得萬世景仰! 在明朝那段艱難歲月裡,北有強虜,南有倭寇,百姓深受其害。
  • 身歷七十餘戰,與俞大猷戚繼光齊名!這個南安人為何僅活了44歲?
    明代抗倭名將,與俞大猷、戚繼光齊名,世稱「俞龍、戚虎、傅蛟龍」。嘉靖三十一(1552)武舉第二名,授把總武職。因抗倭功高,官至建寧行都司。逝後,被敕封為「昭勇將軍」。 遺蹟:傅應嘉墓 傅應嘉墓位於霞美鎮金山村,坐南朝北,糖水灰夯築,平面呈「風」字形。
  • 這世上從沒有天生的壞人:明朝奸相嚴嵩是怎樣一步步變「壞」的
    嚴嵩劇照一代奸相嚴嵩,在明嘉靖時期專擅朝政達20多年。這期間,他與兒子嚴世蕃一起諂幸弄權、結黨營私,把大明王朝弄的是烏煙瘴氣,社會政治經濟急轉直下。據《明史》記載,《明朝那些事兒》描述,小時的嚴嵩聰慧伶俐,8歲即能吟詩,時以佳句奇語示人,被人譽為神童。嚴嵩20歲中進士進翰林院。28歲時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制,一守就是8年。這期間,他退隱家鄉鈐山,潛心學習,鑽研古籍,文化修養日漸提高。平素與李夢陽、王守仁(即大名鼎鼎的王陽明)等社會名流多有交集。
  • 泉州、溫州、福鼎鄧氏後人共尋抗倭英雄鄧城墓地
    泉州、溫州、福鼎鄧氏後人共尋抗倭英雄鄧城墓地——一段跨越三地的尋根之旅鄧城為明末抗倭英雄,是抗倭名將俞大猷的好友,兩人多次並肩作戰,抗擊倭寇。「現在泉州北門的都督第巷,曾有俞大猷府第,也有鄧城府第,兩人家都安在旁邊。」鄧氏宗親說。《泉州府志》有鄧城的傳記。清代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六十七·將軍鄧寒松先生城》,史方齋撰《墓誌略》、舊《郡傳》等亦為其作傳。
  • 《大明王朝1566》裡的八位名臣名將
    為官二十餘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於戎馬倥傯中輯著《籌海圖編》十三卷,是書收浙江沿海地形、防務、戰具、倭變、戰事甚詳。另有《海防圖論》、《三巡奏議》等傳世。 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 鎮海:被遺忘的明朝抗倭指揮中心
    明朝抗倭事業的指揮部澎湃新聞:說起明代的海防,很多人都會想起戚繼光抗倭,和他招募義烏兵作戰的故事,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鎮海在明代海防和抗倭事業中的地位?海防館:明朝的海防隱患,雖然爆發於嘉靖朝,但其實早在朱元璋朝,就有了端倪。
  • 明朝嘉靖第一名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卻怕老婆怕到這種程度!
    我們的明朝第一名將戚繼光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來的,戚繼光想必大家對於這個名字是一點都不陌生了,確實也是如此,戚繼光也是明朝時期第一名將,嘉靖25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其後他升官一直很慢,因為那個時候如果你要升官的話,那麼就必須給當時在朝廷中把持朝政的嚴嵩送禮,但是嚴嵩胃口太大,戚繼光送不起,也不想送給嚴嵩。
  • 古今只此一人:明代抗倭第一名臣胡宗憲權勢有多大?
    近年來,隨著《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熱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憲也逐漸走入大眾的眼帘中。他為了抗倭大業,違心依附於嚴黨,因此導致他聲名不佳;甚至他麾下的俞大猷、戚繼光聲名皆在其上。其實,胡宗憲在總督東南數省的歲月中,作為最高地方長官,為肅清東南倭患做出了首要貢獻。歷史上人們把胡宗憲的功勞與于謙相提並論:「不是於胡雙少保,大明終作小朝庭。」
  • ——讀俞永富隨筆集《勇超之諾》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方其軍               寧波《文學港》雜誌社有一位工作人員叫俞永富,我是知道的。文學雜誌社裡的人,通常是作家,也有人會詼諧地說是「坐家」,料想他應該就是一個文弱書生。不知何時,我們加了微信,留意他朋友圈久了,發現他喜歡跑步,而且跑量驚人,一個月能跑600多公裡,刷新了我的「作家觀」。
  • 民族歷史文化钂鈀:為抗倭而生
    俞大猷和戚繼光都是抗倭名將,並稱為「俞龍戚虎」。戚繼光依據實戰心得,綜合了钂、鈀、叉、長槍、大刀等兵器的特點,創製了钂鈀,可砸、可刺、可架、可掃、可劈,既是進攻的利器,也是防禦的良兵。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北虜南倭無钂鈀,我今器械,件件長過他的,鈀法一打一戳,只戳馬眼、人眼、人喉」。充分展示了钂鈀在冷兵器領域裡的實戰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