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治
一排排鋼架蔬菜大棚連成一片
路過黃梅縣小池鎮板橋畈村,一排排鋼架蔬菜大棚連成一片,猶如一層層波浪,一輛輛運菜貨車進進出出……時下正值豇豆、瓠子、苦瓜等作物收穫的季節,貧困戶柳文治正和妻子一道,在田間裡忙得熱火朝天地,這事兒放在一年前,柳文治自己都不會相信。
勤耕地,多產糧,靠天吃飯,養家餬口,「臉朝黃土背朝天」是柳文治家祖祖輩輩的生活寫照,但這樣的規律在柳文治這兒出了「岔子」。
「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種地」,柳文治說。
為了逃避耕種的命運,初中畢業後他做過不下10份工。十八歲那年,柳文治幹起了第一份工作——窯廠拖磚坯。200塊磚坯碼在板車上,柳文治卻依然可以推著它健步如飛。他說,不是自己有天賦,只是因為窯廠裡太熱,一秒都不想多呆。
此後他一直零零散散到處打工。雖然父母依然想著他能回家耕地,但他始終不願意。幾年前,聽朋友說販木掙錢,他便和幾個兄弟「下海」販木,每天挨家挨戶打聽門前的樹多少錢。他說,「一顆成年白楊,花100元左右買下來,轉賣給木廠可以賺300多元。一個月下來,每個人至少也能分到7000多元錢,多的話上萬元都不在話下。」
窯廠拖磚坯、找水塘養魚、在碼頭打散工、四處販木……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柳文治也不曾「回心轉意」。
2015年,黃梅縣開展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和低保的按標施保工作,柳文治一家成為了貧困戶。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板橋畈村推進「合作社+示範戶+貧困戶」的蔬菜種植模式,拿出專項扶持資金,貧困戶建一畝蔬菜大棚,可獲補助3000元。
柳文治第一次有了「回家種地」的想法。
「一個棚架5700元,村裡補助後每畝地只需要2700元,一季兩畝地的蔬菜,純收入近1萬元,加上下半年的收成,兩畝地收5、6萬沒問題。」柳文治心裡默默地算著帳。除了補助,村裡還免費為村民們送化肥等,每隔兩天就有農業專家開會、講課。柳文治對耕種動了心。
拿起父母曾用過的耕種工具,想著曾經的自己避田地不及,柳文治感慨頗多。他說,如今村裡有保障、補貼,好多在外地打工的都回家種地了。
從照著別人種跟著別人收,到主動問專家種什麼菜銷量好;從不願意聽課,到主動看書……柳文治從一竅不通逐漸走上了精耕的道路。
板橋畈村負責人王松青告訴記者,全村種植設施蔬菜300餘畝,畝均投資8000多元,畝均收入2萬多元;種植露地蔬菜700餘畝,畝均收入1萬餘元。除了銷往小池農產品大市場外,還吸引了江西九江、南昌,湖南株洲等地商販上門收購蔬菜。現在,板橋畈村的蔬菜產值已經達到了2千多萬,蔬菜產業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
板橋畈村蔬菜種植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像板橋畈村一樣,小池鎮楊塘、關湖、王埠三個片區分別建起了大棚蔬菜示範區,以示範帶動推進精準扶貧。目前小池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兩萬畝,可帶動300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近兩年的時間,在黃梅縣小池、分路、蔡山、孔壟等周邊鄉鎮,就新增了蔬菜種植面積近8萬畝。截止目前,黃梅縣蔬菜產值已經達到了2個多億。蔬菜產業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