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專題報導:最不願種地的柳文治返鄉種菜記

2020-12-17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柳文治

  一排排鋼架蔬菜大棚連成一片


  路過黃梅縣小池鎮板橋畈村,一排排鋼架蔬菜大棚連成一片,猶如一層層波浪,一輛輛運菜貨車進進出出……時下正值豇豆、瓠子、苦瓜等作物收穫的季節,貧困戶柳文治正和妻子一道,在田間裡忙得熱火朝天地,這事兒放在一年前,柳文治自己都不會相信。

  勤耕地,多產糧,靠天吃飯,養家餬口,「臉朝黃土背朝天」是柳文治家祖祖輩輩的生活寫照,但這樣的規律在柳文治這兒出了「岔子」。

  「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種地」,柳文治說。

  為了逃避耕種的命運,初中畢業後他做過不下10份工。十八歲那年,柳文治幹起了第一份工作——窯廠拖磚坯。200塊磚坯碼在板車上,柳文治卻依然可以推著它健步如飛。他說,不是自己有天賦,只是因為窯廠裡太熱,一秒都不想多呆。

  此後他一直零零散散到處打工。雖然父母依然想著他能回家耕地,但他始終不願意。幾年前,聽朋友說販木掙錢,他便和幾個兄弟「下海」販木,每天挨家挨戶打聽門前的樹多少錢。他說,「一顆成年白楊,花100元左右買下來,轉賣給木廠可以賺300多元。一個月下來,每個人至少也能分到7000多元錢,多的話上萬元都不在話下。」

  窯廠拖磚坯、找水塘養魚、在碼頭打散工、四處販木……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柳文治也不曾「回心轉意」。

  2015年,黃梅縣開展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和低保的按標施保工作,柳文治一家成為了貧困戶。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板橋畈村推進「合作社+示範戶+貧困戶」的蔬菜種植模式,拿出專項扶持資金,貧困戶建一畝蔬菜大棚,可獲補助3000元。

  柳文治第一次有了「回家種地」的想法。

  「一個棚架5700元,村裡補助後每畝地只需要2700元,一季兩畝地的蔬菜,純收入近1萬元,加上下半年的收成,兩畝地收5、6萬沒問題。」柳文治心裡默默地算著帳。除了補助,村裡還免費為村民們送化肥等,每隔兩天就有農業專家開會、講課。柳文治對耕種動了心。

  拿起父母曾用過的耕種工具,想著曾經的自己避田地不及,柳文治感慨頗多。他說,如今村裡有保障、補貼,好多在外地打工的都回家種地了。

  從照著別人種跟著別人收,到主動問專家種什麼菜銷量好;從不願意聽課,到主動看書……柳文治從一竅不通逐漸走上了精耕的道路。

  板橋畈村負責人王松青告訴記者,全村種植設施蔬菜300餘畝,畝均投資8000多元,畝均收入2萬多元;種植露地蔬菜700餘畝,畝均收入1萬餘元。除了銷往小池農產品大市場外,還吸引了江西九江、南昌,湖南株洲等地商販上門收購蔬菜。現在,板橋畈村的蔬菜產值已經達到了2千多萬,蔬菜產業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

  板橋畈村蔬菜種植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像板橋畈村一樣,小池鎮楊塘、關湖、王埠三個片區分別建起了大棚蔬菜示範區,以示範帶動推進精準扶貧。目前小池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兩萬畝,可帶動300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近兩年的時間,在黃梅縣小池、分路、蔡山、孔壟等周邊鄉鎮,就新增了蔬菜種植面積近8萬畝。截止目前,黃梅縣蔬菜產值已經達到了2個多億。蔬菜產業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相關焦點

  •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下面來看央視《焦點訪談》的報導。雖然大家收入水平都差不多,但俗話說「家裡有糧心中不慌」,最起碼吃飯不發愁。很多地少的農民,都希望自家能多有幾畝地,縱然以後幹活更辛苦了,但卻有動力。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
  • 學廚青年返鄉創業記
    在世界美食之都佛山順德,依託美食扶貧,「一人學廚,全家脫貧」,正成為四川涼山眾多青年的真實寫照。  在順德區委宣傳部、順德區新聞工作者協會的組織下,記者近日實地走訪順德對口幫扶的四川涼山雷波縣、美姑縣、金陽縣了解到,依託順德廚藝,不少涼山青年習得一技之長,返鄉創業漸漸成為一種「潮流」,其中餐飲和民宿成為熱點,並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 團團石樓扶貧記:從「一碗粥道」到「泊河情」深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 【洛寧宣傳】央視《百村脫貧記》專題報導,洛寧關廟村:沙梨成為...
    【洛寧宣傳】央視《百村脫貧記》專題報導,洛寧關廟村:沙梨成為致富「金珠」 2020-12-09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返鄉的年輕人|帶留守婦女種菜的「專業戶」
    返鄉的年輕人|帶留守婦女種菜的「專業戶」 馮婭紅是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袁河村人。
  • ...梁平改田與改制相結合,讓村民從「不願種地」變成「搶著...
    「小而散」的耕作方式,「少而低」的農業效益,導致農民種地意願越來越低,種地農民越來越老。「誰來種地?誰來保證我們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成為了全社會關心的話題,也成了農村幹部群眾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通過改田、改制兩個改變,加上招標會上一錘定音,全村的土地耕種有了新業主,糧食生產有了保證。」12月13日,星橋鎮兩路村黨總支書記杜江東表示,兩路村或許找到了破題之法。
  • 農民工返鄉後還種地?不妨嘗試下這幾個小項目,投資小利潤大!
    導語:農民工返鄉後還種地?不妨嘗試下這幾個小項目,投資小利潤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城裡的人都在追求生活質量,然而農村的人生活也有所提高,除了生活方面,農村的整體面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這些年很多農民都選擇返鄉,其一是厭倦的打工的日子,其二覺得農村發展好了,相信在未來也有一些小的項目可以入手,當然也有一些農民在返鄉之後沒有目標,依然選擇了種地,對於這個行業來說是他們的老本行,而且風險也沒有那麼大
  • 返鄉承包超6000畝地種蔬菜,遂平農業大戶吳紅豔產業扶貧進行時 |...
    春節期間,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專訪了遂平縣容大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紅豔,聽他講述返鄉承包超6000畝土地種植芥藍、菜心等有機蔬菜,並不斷延伸產業鏈,帶領周邊農戶共同脫貧致富的故事。丨返鄉創業包地種菜,四大方面精準扶貧遂平縣城往北不遠,107國道東側,一壟壟土地上覆蓋著地膜,接連成片,非常壯觀,這便是遂平縣容大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容大農業)在和興鎮大牛村的種植基地。
  • 關注|三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故事
    如今,越來越多在外闖蕩多年的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2018年12月10日,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發布《關於公布2018年省級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業園的通知》,確定省級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業園27家,要求各省級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業園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能力,幫助入駐創業項目提高經濟效益、積極帶動就業等,讓他們在家鄉同樣有所作為。
  • 曬曬我家小康生活⑩|王金香:養花種菜的悠閒愜意生活
    即日起,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大眾網·海報新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組織開展採訪活動,通過視頻攝影對比、新舊圖對比、群眾講述等方式聯合推出《曬曬我家小康生活》專題報導,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幸福生活。
  • 住土窯洞,種地種菜,田園生活真好,只是黑夜懷念過世的丈夫
    他們把妻子和孩子也帶到了外邊的世界,家裡就剩下了老年人在種地、在打理家務,在寂靜的家中看門。這個小山村現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人家都新建了大瓦房 , 住土窯洞的人漸漸地少了。今天說的這位住土窯洞的老人姓郭,是個老奶奶,今年75歲了。郭奶奶有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女兒都嫁人了,兒子也到很遠的地方去打工,家裡就剩下她一個人在種菜、種地。
  • 河東區2020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專題培訓班開班
    河東區2020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專題培訓班開班 2020-09-17 18: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8090後不願務農 院士:提防人口大國無人種地
    這15位兩院院士指出,若不從戰略上研究並解決新生代農民棄農的問題,人口大國將面臨無人願種地的境地。這也是近日在江蘇召開的全國現代職業農民教育戰略研討會的中心議題。無人種地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新生代農民棄農現象日趨突出,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
  • 黃梅縣長「看、聽、問、記、查」專題調研這項重要工作
    :35 來源: 梁烈唯 舉報   11月18日下午,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欲曉帶領縣政府辦、扶貧辦到獨山鎮專題調研精準扶貧工作
  • 專題督查53次 追退資金60萬元——新化縣「教育扶貧」專題治理出實...
    「我不會因為沒錢而輟學了,扶貧政策給我帶來了溫暖。」12月11日,新化縣維山鄉四都中學學生李依恩笑著說。近年來,新化始終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推動全縣扶貧事業的「一號工程」來抓。為確保「貧困學生零失學、殘疾學生零失教、教育資助零遺漏」,新化縣紀委監委以「教育扶貧」專題治理為抓手,督促教育主管部門全面實施數據大排查、資助全覆蓋、控輟大勸返「三項行動」,織牢了各類學生公平受教的保障網,實現了「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不讓一個家庭因學致貧」的目標。
  • 2021年「返鄉潮」來臨,農民工坦言:不願再外出打工,為何?
    ,85%以上都異口同聲回答:「不願再出去了」。想必大家都知道,在農村農民的經濟來源方式較為單一,大部分賺錢「兩條線」,一個是種地收入,另一個是趁著農閒時外出打臨工賺點錢貼補家用,種地投入及收益比不大,所以更多人願意去外地打工,我們村這兩年甚至有些人把土地擴給別人寧可在外辛苦賺倆也不想再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是原本「信誓旦旦」的打工人現在怎麼不願再去城市打工呢?
  • 樂山姑娘的返鄉創業故事,引起央媒關注
    前段時間,一篇以《一名80後武漢返鄉青年的「豬倌夢」》為題的報導一經發布,便引起央媒的關注。 這篇報導講的是返鄉創業典型李春燕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果斷放棄回到武漢務工的念頭,留在沐川老家發展生豬養殖的創業故事。
  • 黨報:扶貧不是讓農民都上樓 願不願搬應自己說了算
    也有人顧慮,搬進樓房,想種地離了十幾裡遠,不種吧,周邊又沒產業,生計怎麼辦……儘管不少農民不情願,政府卻很熱心,積極推動項目開工。一位幹部坦言,現在用地指標可以跨省調劑,貧困縣節餘一畝地,置換到發達地區就是幾百萬元,不抓緊整理土地,扶貧錢從哪來?
  • 田園生活為趨勢,成功人士都想種地,為啥年輕人卻不願回農村呢?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對於種地都有著特殊的情結,可以說種地就是我國的立根之本。現在不像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在農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反而是一些成功人士更加喜歡回歸田園生活。畢福劍坦言退休後想種地耕田許久不露面的畢福劍,經由媒體曝光了畢福劍和好友張漢忠一起作畫的狀態。61歲的畢福劍狀態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和好朋友坐在畫室裡專心畫畫,一臉嚴肅的神情,之後兩人談及退休後的生活,畢福劍認真思考後坦言想回歸田園生活,耕田種地,踏踏實實的做一個農夫。
  • 得知「月壤不能種菜」,中國網友心態崩了嗎?
    對此,廣大中國網友最關心的問題卻是......能種菜嗎???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土壤回家後,「月壤不能種菜」,短短6個字讓中國人民的種地民族技能無計可施。網友:無心科研,只想種菜。然而事與願違,據@央視新聞 17日晚報導,研究發現月壤不能種菜。與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機養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所以無論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