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問題:為什麼年輕人寧願背負沉重房貸也要買房?
房說君以為,這或許跟房子附加價值脫不開關係。買房不僅僅是買一個居住地方,甚至還附加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在中國房子可能不是剛需,但是缺少了它可能連婚姻、談戀愛都成問題。
沒有房,男方在談戀愛時連入門條件都不具備;沒有房,子女讀書學位就成問題;沒有房,或許在婚姻大事的臨門一腳上也會被淘汰,大概率「被剩下」。這些因素就導致,國內年輕人即使背著沉重房貸也要買房原因。
馬雲再現「神預測」,10年內房地產將迎來逆轉!到底有沒有說錯?
這些年來,大家對房子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買它能升值抗通貨膨脹;恨的是房價不斷攀升,樓市投機炒賣成風等亂象頻發亟待整治。不少的專家、業內人士為高房價代言,認為房地產能拉動內需恢復經濟,大家還買得起房就意味著房價不算太高,事實真是如此嗎?
對於專家言論,國家更是多次指出「高房價實際上已經對經濟消費造成擠壓」,社科院在2019年報告就指出,全國各大城市房價收入比為1:9.3,意味著購房者要支付超過自身收入10倍房價。從這角度來看,房地產應該踩剎車房價嚴重虛高的問題也要解決。
對於未來房地產發展,房價走勢,馬雲早就「看穿了」這一切。在繼「房價如蔥」後,馬雲再次表發神預測:未來5-8年,房地產將面臨「高位解體」風險,到底馬雲說得有沒有錯呢?
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說,嚴重虛高的房價已經讓他們買房困難,許多三四線城市房價都能達到7-8000元/㎡甚至破萬,房價「高位解體」無疑是最希望出現,目前大家購買一套房至少要準備40萬首付,然後在貸款30年來按揭;第二國家在十四五期間聲明了,經濟不再依賴房地產,調控只會緊不會松並要求大力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穩定發展,這說明對於房地產定位已經變了。
按照社科院發布報告來看,全國大多數城市房價都已經嚴重虛高,1:9.3房價收入比例不合理。例如合肥,當地居民收入普遍在3-4000元/月,房價卻已經超過15000元/㎡,對比收入來看,現在房價至少再降低40%才合理,所以嚴重虛高的房價已經有了「高位集體」的風險,所以在10年內房地產會迎來大逆轉,這點馬雲說的沒有錯。
現在不買房,5年後房子會「賤如蘿蔔」還是「貴比黃金」?王思聰直言不諱。
房價的高低顯然只是剛需考慮其中一個環節,在房說君看來,剛需更該考慮地段、未來發展等要素,不為升值但是也不能買了就貶值。從央行城鎮家庭財富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居民80%以上財富都是房子,如果選中房子真的出現貶值,那麼連帶家庭財富也會縮水,不管是心理預期還是房價都是。
2020年是房地產發展最為頹廢一年,房價跌到5年來低谷,這對剛需來說是件好事,房價更便宜了房貸也會少很多,讓剛需糾結的是:現在買了房,再過5年它還會「貴比黃金」還是「價如蘿蔔」?
對於這個問題,王思聰就直言不諱揭露,在他看來年輕人不要買房而應該去租房住,因為把父母的錢都投入了房地產裡,從經濟角度來看是不明智的做法,王思聰可真敢說,到底未來買房是會賠錢還是繼續抗通脹呢?
首先,從買房附加價值來看。
剛需大多是為了附加價值不得不買房,落戶、教育、醫療、養老、城市福利這些都需要捆綁在房產證上;換言之,如果不買就等於無法享受到這些權益。近兩年,隨著國家大力提倡「租售同權」政策,在不少城市租房也能享受到和買房同等城市福利待遇,這就給了很多剛剛踏入社會年輕人更多選擇,相比起要湊出幾十萬首付以及背著高房貸才能讓自己子女解決學位問題,租房就輕鬆很多;在成本支出方面,一二線房租平均在4-5000元;三四線則在2000元左右,比起房貸支出要少很多,隨著00後、10後陸續踏入社會,相比80、90後租房或許會成為他們首選。
買房和不買房,區別有多大。
讓大家選擇買房主要原因就是「升值抗通脹」,現在買房未來還是否升值呢?不妨來算一筆帳,社科院在2020年全國房價預測時指出,未來一年房價漲幅在6%左右,以100萬房價來算就是1年後升值6萬,還要扣除房貸利息、資金成本7%左右即1年成本7萬,以此類推這套房子在5年帶來財富收益就是負5萬。
如果把同樣錢存進銀行,目前3年定期利率為2.75%,也就是說100萬存3年利息約9萬元;算上每年貨幣貶值率6%,3年後通貨膨脹貶值約18萬購買力,最終存銀行財富約縮水9萬。
按照這樣對比,買房投資升值有限遠沒大家想像的多,如果把國家對房地產金融、限貸、限購、限售乃至房產稅等調控因素算上,再過5年房子不再是「貴比黃金」甚至有可能是「賤如蘿蔔」,未來買房可能要賠錢。
房說君有話說:房價是在不斷變化,現在看似不斷上漲「貴比黃金」,可能在調控下5年後就不斷下跌「賤如蘿蔔」,未來買房有可能不再是穩賺而是賠錢。房說君以為,在國家大力提倡租售同權下,未來租房也能享受到同樣附加價值,並非一定要買房才行,王思聰直言不諱指出年輕人租房住跟符合經濟學邏輯,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為「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樓市隱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