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鱖魚復興,該是近十幾年的事。在合肥市工作期間,附近的一家餐廳開發了新款「窖香鱖魚」。不僅名稱刻意變臭為香,還將整魚改為魚塊,名實皆非。但據行家說,味道極正宗。這道菜一經推出,大受食客好評,很快成為經典。
鱖魚為食肉魚類,肉質緊密。加上醃製過程稍稍脫去水份,肉質緊密更上層樓,徹底拉開和其它魚種距離,一騎絕塵。因肉質特別,行家對臭鱖魚最核心的評價標準,是「蒜瓣狀」。深色湯汁包裹著的魚身,筷子夾開嫩白的魚肉,妥妥一枚「蒜瓣」入口,唇齒留香,黯然銷魂。
中華飲食的精髓是和合,把種種本不相干的食材、味道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效果往往妙不可言。普通煎炒蒸煮,一道菜的調味輔料少說也有三四種。標準臭鱖魚,輔料及調味品至少八九種。至於滷菜,十三香早已約定俗成。再如川菜,調味品之繁複奇幻,更堪稱登峰造極。曾在機場川味店點了一碗麵條,親眼看到操作間的調味品多達好幾十種。
比和合更高一層的境界,是相反相成,體現了深刻的哲學思維。中華飲食之「臭」系列即屬此類經典,如臭鱖魚、臭乾子、臭豆腐、臭雞蛋,以及臭鹹菜蒸豆腐,共同特點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江南一帶流行的臭鹹菜蒸豆腐,江湖渾名「千裡飄香」,名實之反差懸殊,又由哲學而進入詩的境界了。
同屬臭系列,臭鱖魚卻與其它臭食迥然不同,區別在身價昂貴,普通家庭輕易不敢消費。偶有從產地回鄉者,鱖魚便成為貴重禮品帶回。古代保鮮技術有限,只好重鹽代之,路途稍遠,新鮮鱖魚難免變質。又因為名貴,捨不得扔掉,勉強烹而食之,竟歪打正著,成就了這道經典。
臭鱖魚是徽菜代表作,且一直穩居頭牌。但,鱖魚卻產自我有幸結緣的池州。池州南依黃山,北臨長江,河湖水系發達,盛產鱖魚。上述歪打正著的發明,並非傳說,而有權威史料作證。當地鱖魚大戶還告訴我,池州一向堅持放養,自然生長的鱖魚,肉質細密,味道鮮美;反之,廣東多人工飼養,催肥加高溫,鱖魚生長期短,雖經濟效益可觀,但已物非其類。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包括鱖魚在內的名貴魚種,已走入尋常百姓家。欣喜的是,以臭鱖魚為代表的徽菜越來越受到廣泛歡迎。「臭」名遠揚的結果,外地客人來安徽,往往點名要吃臭鱖魚。據說,京城做臭鱖魚的飯館近年新開了很多家,而且生意都很紅火。由煞費苦心改名,到如今以臭為榮,積極擴張,臭鱖魚已不僅是徽菜文化的回歸,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了奔跑中的安徽一種暗暗的自信。(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