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庭爸爸媽媽因為寵愛孩子,覺得孩子還小,擔心照顧不周,選擇和孩子一個房間睡覺,或者同床睡覺。當孩子沒有自理能力時,有些家長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後,父母想要分房,但是孩子哭著喊著害怕,要媽媽,家長還會選擇和孩子同睡。
這樣的家長的做法,就有些溺愛了,這樣長大的孩子對孩子的真的好嗎?
七歲了還在和媽媽同床睡覺,半夜找不著就會哭
靜靜的女兒7歲了,晚上會和媽媽一起睡覺,夫妻想要晚上親熱一下都會時間有限,靜靜也有些犯愁,在孩子剛上幼兒園那會,靜靜就想過讓孩子一個人睡,可孩子又哭又鬧的,不一起睡就不睡覺,讓靜靜暫時放棄了和孩子分房睡的打算。
後來孩子上小學了,靜靜再一次和孩子提出分房睡了,可孩子總說自己怕黑,用被別稚嫩的語氣說,媽媽你不愛我了嗎?於是靜靜和丈夫決定,孩子睡著之後再分開睡。
可是這樣的行為,在孩子幾次半夜醒來後發現媽媽不在,就變得有些神經兮兮,甚至有一次,靜靜正在和孩子睡覺,半夜孩子突然自己起身,往臥室門口走,這可嚇壞了靜靜,「寶寶,你幹什麼去呀?」靜靜問,寶寶一開始沒反應,靜靜又問了幾聲,並讓寶寶回來,說「回來,幹什麼去,媽媽在這呢!」然後寶寶才聽到一般回來,並且掐著小腰生氣的說:「哼,讓你走!」
第二天靜靜開玩笑的和孩子說這事,寶寶卻說自己不記得呀,靜靜才知道孩子是真的在夢遊,心疼之餘,卻實在不敢和孩子分房睡了。
可是孩子十分膽小怕事,靜靜是一個敢說敢做的職場寶媽,但是孩子的性格卻和父母一點不像,這也讓很多親戚朋友驚奇。孩子的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呢?孩子的同班同學的媽媽還和靜靜說:「你家孩子回答問題的聲音怎麼這麼小,和你一點不像。」
很多家長不明白,其實孩子的性格和爸媽分房睡和不分房睡也有很大影響的。那麼究竟該選擇什麼時候分房睡好?
當孩子有一下這三大表現時,父母一定要自省,和孩子分房睡!
性格膽小怕事:孩子的性格和表現在家裡是真實體現不出來的,因為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讓孩子放心大膽,所以當孩子在外面的表現,膽小怯弱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了,比如不願意主動交朋友,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等。
太依賴媽媽,黏黏糊糊:當孩子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無論去哪裡都始終粘著媽媽,撒嬌任性,甚至表現得很無理取鬧,就要適當時機分房睡了,讓孩子學會獨立。
開始對男女性別感興趣:當孩子開始對男女性別感興趣,會不停的發問了,父母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在正確教育孩子的男女區別的之後,也要適當讓孩子自己勇敢一些,要能自己睡覺,男孩可以說,你是最勇敢的。女孩可以鼓勵她,你最棒,是媽媽的驕傲等。
總有些家長說孩子怕黑,看見孩子怕的樣子,真的很心疼,可是孩子為什麼怕黑?在孩子的認知裡,黑天也一開始不是就怕的,想想父母們,曾經有沒有過帶孩子夜晚逛走夜路的場景,是不是你曾經和孩子說過,不怕,有媽媽或者爸爸在呢?也許孩子的怕黑就是大人們無意識的語言,讓孩子知道黑天是可怕的。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寶,但是如果不能克制的愛孩子,你的孩子就很容易永遠「長不大」,以後自己遇事的時候會手足無措。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