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石斑魚是典型的熱帶魚,在我國海南、廣東、一帶多有分布。淡水石斑魚喜歡水溫較高的水域,所以經常隨著水溫的變化而遊動到溫暖水域。
淡水石斑魚(Cichlasoma managuense)為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1988年引入臺灣,是臺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養殖單位從臺灣引入。1999年又引入濟南市淡水養殖科學研究所。淡水石斑魚其生長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強,而且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既可以做為商品魚,又可以作為觀賞魚種,是一種很值得推廣的品種。一直以來來,淡水石斑魚的養殖技術的研究已引起國內水產工作者的重視,淡水石斑魚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一種淡水養殖新品種。
一、垂釣時間
淡水石斑因為喜歡溫度高的水域,所以在出釣的時候,更多的是追尋著氣溫的腳步而行。夏季因為整體氣溫較高,所以都是有利於垂釣淡水石斑魚。若要真是有所變化和差異,那就應該是雨後更好。夏季雨後氣溫較涼爽,剛好能夠滿足淡水石斑魚的需要。而且雨後水裡的溶氧量明顯偏高,是浮遊生物活躍的旺季,也是垂釣淡水石斑最好的時候。按理說淡水石斑魚喜歡氣溫較高的環境,但是我國南方的夏季著實氣溫偏高,此時的淡水石斑魚也難耐炎熱,下沉到水底涼快去了。
而夏季的早晨,恰巧是一天中氣溫最涼爽的時候,給了淡水石斑魚的活動空間和活躍興趣,所以此時也是淡水石斑魚最活躍的時候。選擇夏季的早晨出釣,效果相對較好。針對淡水石斑魚的喜好,冬季垂釣宜選擇晴朗的天氣。如果是前兩天都是晴天(氣溫穩定),則中午是最佳的垂釣時間。其他時間而言,只要是高於15攝氏度的氣溫,都是可以垂釣淡水石斑魚的。
二、釣具選擇
一般野釣的水域淡水石斑魚並不大,吃食較兇猛。所以在選擇釣竿的時候,主要以37調或者28調的魚竿為主。從長度來看,選擇4.5m魚竿即可。個別水域較寬闊,也可選擇5.4m魚竿。但總體來說,淡水石斑魚既不大也愛遊動於水邊(靠岸一側),所以選擇3.6m—5.4m均可以。也有釣友喜歡使用磯竿垂釣,或者使用溪流竿垂釣都是不錯的選擇。若是垂釣於大型水庫,也可考慮使用磯竿垂釣。一般河流淡水石斑魚雖然不大,但是水庫則完全可能上鉤大淡水石斑魚。有的淡水石斑魚可以長到6—10斤,這是極少見,所以配備磯竿也可以以防萬一。
線組搭配上,適中即可。一般水域的羅非魚因為整體不大,所以選擇主線1.0—3.0均是可以。若是夏季,建議配備2.0以上主線。子線的安排則做相應調整即可,往往採用2.0+1.5或者3.0+2.0的搭配都是很不錯的。釣鉤的選擇上,可以適當偏大。因為淡水石斑魚的嘴大,即使偏大的釣鉤,也可以被較小的淡水石斑魚吸食進嘴裡。所以不影響垂釣,建議使用3#—4#伊勢尼釣鉤即可。浮漂的選擇上建議選擇鯽魚漂,即:吃鉛較小的漂,吃鉛太大的漂可能會影響信號的反饋,錯過最佳的刺魚時間。
三、釣餌的選擇
淡水石斑魚是食肉性魚類,所以在選擇的時候並不困難,只要是肉就行。比如蚯蚓、小魚、小蝦、螺獅等等。
四、釣位的選擇
垂釣前,需要尋找合適釣位,不同水情,釣位不同。淡水石斑魚有逆流的習慣,河流的上遊具有充足的浮遊生物,能夠給淡水石斑提供餌料。此地作釣,能夠減少窩料的使用,還可以快速聚魚,釣獲也不錯。入水口處往往聚集大量微生物和浮遊生物,為淡水石斑魚提供餌料。河流交匯處,也是淡水石斑魚的喜愛之地,尤其是交匯處中水流較緩的地帶,十分利於垂釣。
俗話說得好,釣魚不釣草,多半是白跑。淡水石斑魚也喜歡在水域的水草地下活動,這樣既利於捕食,也利於躲藏,自然就利於垂釣。淡水石斑魚喜歡在經常有人餵食的地方活動,所以老窩子也就成了垂釣的好去處。在水底有凸起的地方,是許多水生生物生長的地方,也是淡水石斑魚的餌料天堂,此處垂釣淡水石斑可以免去不少煩惱。如:誘魚快、聚魚久、漁獲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