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僑華人看《舌尖3》:味蕾裡的鄉愁寄託

2020-12-10 中國僑網

海外華僑華人看《舌尖3》:味蕾裡的鄉愁寄託

2018年02月27日 19:12   來源:國際在線   

參與互動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何雨陽):《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共計8集已經播出完畢,網上的吐槽卻依然未斷。截至2月27日下午,《舌尖3》在豆瓣的評分已經跌至4.1分,遠低於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不過,相比國內小夥伴們對於紀錄片優劣的熱烈討論,國外的華僑華人則更多的是在影片中尋找關於家鄉的記憶,在那些熟悉的味蕾記憶裡寄託鄉愁。

  澳大利亞華人:過年在家包餃子解鄉愁

  蘇澤旭剛到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年有餘,對於當地的飲食還不是很適應。記者連線採訪她時,她正和朋友們在一家川菜館吃火鍋。

重慶火鍋節上火鍋底料。陳超 攝

  記者連線採訪時,蘇澤旭正在吃火鍋。

  「這邊的中餐館地道的比較少,而且因為飲食氛圍不一樣,能吃到的風味也比較有限,會經常想念國內的美食。」蘇澤旭告訴記者,當地美食只有炸魚薯條,以及海鮮,而來自東北吉林的她更喜歡麵食。

  「《舌尖3》第6集裡有講到麵食,白案師傅光是一個拉麵就動輒需要幾十年的功底,這樣的堅持讓人感動。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前兩季。第三季講的更多的是技藝,缺少前兩季中的人文關懷,美食背後的親情也被弱化了,讓人無法引起共鳴和感動。」蘇澤旭說,她的家鄉也有很多美食,其中《舌尖1》裡就有講到吉林查幹湖的開江魚。另外,家鄉還有很多令自己魂牽夢繞的家常菜,比如拍溜肉段、白肉血腸等。

資料圖。東北美食之一:白肉血腸。來源:國際在線

  蘇澤旭說,自己平時屬於心大的人,但是一到春節還是難免想家,「有鄉愁的人會從飲食上找寄託。東北人很喜歡吃餃子,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就自己在家包的餃子,並且特意等到北京時間午夜12點時才下鍋煮的。因為我們老家那邊春節過年必須在半夜12點吃跨年餃子,而且必須是剛下鍋的餃子。」

  作為慰藉鄉愁的一部分,很多海外遊子都帶著延續自前兩季的超高期待值,觀看於大年初四(19日)開始播出的《舌尖3》,不過,蘇澤旭坦言,她身邊認識的人中能跟她一樣堅持看完全季的很少。

  巴黎華人:用草繩和紙包裹的點心感覺很親切

  談起網友對《舌尖3》的吐槽,在巴黎生活了十多年的華人阿浩則認為,攝製團隊肯定已經盡力了,觀眾不必對他們太過苛求。「現在大家的槽點已經很多了,總的來說,說吃說的不夠,煽情煽的太多。肯定三季裡面,最好的是第一季,因為第一季相對來說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後面兩季因為背負了第一季的盛名,雖然也沾了一些光,但不同的創作者卻要傳承一貫的風格,屬於帶著鐐銬跳舞。」

  阿浩說,看到《舌尖3》第6集裡用草繩和紙包裹的點心時,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感覺很親切。他老家在江西南昌,《舌尖2》裡也有提到他們家鄉的美食之一:藜蒿炒臘肉,不過介紹得不多。「我當然覺得對我們江西美食的呈現是不夠的,但估計每個中國人都會這麼覺得。舌尖作為全國性的紀錄片,想面面俱到也不容易,所以我覺得要求不能太高,畢竟這不是科普片。」

資料圖。江西美食之一:藜蒿炒臘肉。來源:國際在線

  阿浩說,離開家鄉太久了,只有看到像舌尖這類的美食片時,才會勾起自己的鄉愁。「對親人的眷戀就是鄉愁吧,我覺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跟爸媽學一道家鄉菜,把它做好帶在身邊,然後做給孩子吃,把家鄉的味道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學會的是我們家鄉的梅菜扣肉和藜蒿炒臘肉。」

  巴拿馬華人:片中的粵菜美食勾起家鄉記憶

  巴拿馬中國文化中心創辦人張雪雲告訴記者,《舌尖3》和《舌尖1》對她來說都一樣,「我就是在朋友的介紹下挑著看了幾集,都有我喜歡吃的美味,白切雞、陳皮鴨、糖醋排骨、叉燒包、蘑菇包、壽桃,我剛吃過晚飯不久,但是想起這些感覺自己肚子又餓了。」

  張雪雲說她祖籍廣東。作為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粵菜美食在舌尖系列中有不少呈現,比如《舌尖1》裡的清蒸魚和白切雞,《舌尖3》裡的叉燒包等,而這些都成為讓她「望梅止渴」的慰藉,「我來巴拿馬20多年了,這些美食在巴拿馬也能吃到,但是不正宗。每次看見這些美食,就想起逢年過節時跟親人一起吃的團圓飯,因為親人做的菜很好吃。」

資料圖。廣東美食之一:清蒸魚。來源:國際在線

  父母過世後,張雪雲就不再回老家過年。但是每年春節,她都要做幾道自己記憶中熟悉的家鄉菜,「今年我自己做了白切雞、髮菜豬手、燜鴨等家鄉菜,還煲了個廣東老火雞湯,蒸了一條魚,希望年年有餘。我現在經常做中國菜,這是我想念家鄉的一種習慣。」

  飲食與鄉愁,似乎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綁在一起的。家的味道裡,永遠蘊藏著美食的味道,正如很多身在海外的中國人在Youtube上的留言一樣:

Youtube上《舌尖3》第二集下面的留言節選

  而面對觀眾們的質疑,《舌尖上的中國》官方微信公眾號也於日前發布《為什麼要創新?<舌尖3>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 》一文予以回應稱,這是一次明知冒險的創新,但「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官方還稱,基於傳承和創新的雙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現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礎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通過大量前期調研、學術研討,對中國菜餚前世今生進行溯源。

【責任編輯:羅丹】

相關焦點

  • 用淮揚菜溫暖中國胃 陶曉東:藏在味蕾裡的鄉愁寄託
    堅持向海外推廣淮揚菜15年,陶曉東說自己有好些個中秋節都是在海外度過的。 對於太多海外華人來說,含在嘴裡饞,吞進喉嚨暖,定在胃裡就是思鄉的萬千波瀾情緒。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21日電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中國菜,永遠是舌尖心底的一縷鄉愁。而對於許多「歪果仁」來說,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是一座神秘而令人驚嘆的寶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些華僑華人為傳播中餐文化施展「十八般武藝」,與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美味心得」。網絡中餐菜譜記錄美味 傳遞親情是網絡和美食,讓親情不受阻隔,讓文化傳播的界限消弭。
  • 華僑吃地瓜芋頭寄託鄉愁
    海外華僑吃地瓜芋頭寄託鄉愁  「廈門有句俗語『八月十五吃地瓜和芋頭』。」盧志明告訴記者,廈門有很多海外華僑,早年間,這些海外僑胞因為家境貧困,奔赴海外賺錢。當時的大米是一種奢侈品,因此產量較高的芋頭和地瓜,成了他們的主食。他們把對芋頭和地瓜的思念帶到了海外,在他們看來,芋頭和地瓜,保留著他們兒時的回憶,也是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 華僑研究學者「雲」集 連線海外華僑華人
    10場國際連線,五大洲20多國華僑華人參會,數百名觀眾旁聽,歷時近2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與華僑華人研究所聯合舉辦的「海外華商談抗疫」活動,邀請海外僑界代表與國內華僑研究學者,通過線上視頻會議「雲上論道」。視頻連線中,海外華僑華人講述親身經歷的戰疫故事,還原海外抗疫現場;海內外華僑研究學者分享學術見解和思考,挖掘現象背後蘊藏的深意。
  • 《江蘇海外華僑華人史》課題組赴鹽城調研
    中國僑網12月18日電 據江蘇省僑聯網站消息,日前,《江蘇海外華僑華人史》課題組江蘇師範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教授一行3人赴鹽城調研。鹽城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季衛軍,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永紅,東臺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鬱文、副部長金仁貴,東臺市僑聯秘書長王影等陪同座談調研。
  • 訪歷史學家王賡武:南洋華僑史及海外華僑華人研究
    王教授曾在世界多地生活,懷抱一顆「天下華人心」,他所使用的「Chinese Overseas」 (海外華人)概念,如今已為海內外學界所通用。  因在墨爾本參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主題年會,我與王教授不期而遇。現年89歲的王賡武教授滿頭銀髮、腰板挺直、笑聲朗朗。雖身居海外多年,王教授依然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們的訪談就從他研究華僑華人的緣起開始。
  • 一杯佛手,余光中舌尖上的鄉愁
    在以鐵觀音為首的閩南茶區,佛手歷史悠久,別具風味,也是詩人舌尖上的一縷鄉愁。 01. 為什麼叫佛手? 佛手,其實是茶樹品種名。若說特點,閩南烏龍茶裡,觀音清新雅韻,水仙濃香馥鬱,佛手則醇厚甘爽,各有各的妙味。 03. 80%外銷,遊子舌尖上的鄉愁 據文字記載,永春種植佛手有300多年歷史了,最早始於清光緒年間。
  • 天貓海外《2019出海白皮書》出爐,秋褲、泡腳桶成海外華人的鄉愁
    11月22日,天貓海外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布《2019出海市場研究白皮書》,CBNData針對天貓海外七大核心市場,洞察出口跨境電商的發展趨勢,揭秘海外華人的鄉愁清單。「熱衷國潮」、「鄉愁濃濃」成為中國跨境電商海外市場消費的關鍵詞,國潮衛衣羽絨服,拔罐泡腳桶,炒菜鍋電熱水壺、保暖內衣秋褲……都展示在海外華人網購車裡,成了改不掉的中國習慣。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也印證了這些趨勢。《白皮書》顯示,國潮成為海外華人的新寵。天貓海外國潮的消費人數一年暴漲超30倍。
  • 疫情下,海外華人華僑組織海外公祭儀式
    疫情下,海外華人華僑組織海外公祭儀式
  • 海外華僑華人應理性對待疫情 此時歸國不合時宜
    歐聯網3月4日電,歐聯通訊社3日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時下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出現明顯的國際擴散跡象,在此形勢下,華僑華人為規避住在國疫情,選擇集中回國勢必為祖國和家鄉帶來國際疫情倒灌風險。
  • 一杯好茶几多鄉愁 中國茶香寄僑情
    一杯好茶 幾多鄉愁 每一片茶葉,都凝集了天地萬物之精華,也寄託了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深深思念。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市,有一家飄著茶香的中國餐館。這家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老店,是許多華僑華人重溫家鄉味道的驛站,也是海外友人品味舌尖上的中國的窗口。
  • 吃火鍋、猜燈謎 2015海外華人慶新年好不熱鬧!
    閃爍的霓虹、高掛的燈籠、絢爛的煙花烘託著新年喜慶的氣氛,也寄託著人們對於新年最美好的期待。   「每逢佳節倍思親」,身處海外的遊子總是最為家人惦記。新年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如何歡慶2015年的到來。      團聚   辭舊迎新的日子裡,能夠和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度佳節是許多海外華人的心願。
  •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華僑華人的血淚謀生路 陳進強說,自古以來的華僑華人要在海外謀生真的是很艱難,這種困難一般人無法想像,路途的艱辛根本不算什麼,很多華僑華人客死他鄉,真正衣錦還鄉的華僑華人不到百分之五。
  • 這些滿載華僑華人鄉愁的非遺項目你都了解嗎?
    在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中,有很多項目承載了華僑華人的鄉愁,它們是海外遊子共同的精神家園。小僑(ID:qiaowangzhongguo)為您一一盤點。 送王船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僑鄉保護:留住海外遊子的鄉愁
    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僑鄉保護的根就在中國。」「僑鄉僑文化保護理論與實踐」現場會,就是為更好地推動僑鄉地區文化保護和傳承,由國務院僑辦國內司、廣東省僑辦和江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會議選在僑鄉廣東江門市召開。部分重點僑鄉政府僑務部門分管領導及業務負責同志,國內外僑鄉文化研究專家、智庫學者及海外嘉賓共約150人參加了會議。張國雄在現場的發言,引來嘉賓學者不時點頭呼應。
  • 舌尖上的鄉愁: 海外華人的年夜飯怎麼吃?
    華人平時去那裡主要是買些當地店裡沒有的調味品、主食和副食品。有了這些東西,做餐年夜飯就會順手許多,也就有了我們所說的「年味」。羅馬的華僑以浙江溫州和青田人為主,年夜飯有道菜是必吃的,那就是炒年糕。所以各種年糕是超市的主要年貨商品。據羅培希介紹,炒年糕這道菜,從來就是「分歲酒」的主力頭道菜餚,寓意是「年年高」,最好加上盤菜片來炒,就是「加財」了。
  • 中國行動支付拓展海外市場 華僑華人同享便利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付強)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行動支付,近年來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受到華僑華人廣泛關注。多位受訪人表示,行動支付的出現,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更便利。  不久前,螞蟻金服(支付寶母公司)和孟加拉國最大的行動支付公司bKash達成戰略合作,旨在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更方便和安全的數字金融服務。
  • 2020海外華僑華人談感悟:禮遇是過去 責任是未來
    2020海外華僑華人談感悟:禮遇是過去 責任是未來 2020年01月02日 15:36   來源:人民政協報
  • 德藝雙馨歌唱家燁紅應邀參加2020全球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
    春晚,是情感的落腳點,是鄉愁的安放處,它承載著親情與團聚,不經意間便撥動著心靈深處的弦,又充滿記憶的溫暖。為團結海外華人華僑,讓僑胞感受到更多的歸屬感,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1月14日,「同根同夢·2020華人春節聯歡晚會」在北京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星光影視基地《星光大道》演播廳隆重舉行。
  • 海外華僑華人樂享「雙11」
    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籠罩的2020年,「雙11」不僅給世界經濟帶來暖意,更吸引海外華人加入購物熱潮。  據悉,此次2020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覆蓋了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僑華人積極參與其中。  美國留學生林青在10月份就已經把想要購買的東西加入了購物車,「我主要買了化妝品、零食和一些日用品,想趁著有折扣多囤一些。還有就是口罩、洗手液這些防疫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