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研究學者「雲」集 連線海外華僑華人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10場國際連線,五大洲20多國華僑華人參會,數百名觀眾旁聽,歷時近2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與華僑華人研究所聯合舉辦的「海外華商談抗疫」活動,邀請海外僑界代表與國內華僑研究學者,通過線上視頻會議「雲上論道」。視頻連線中,海外華僑華人講述親身經歷的戰疫故事,還原海外抗疫現場;海內外華僑研究學者分享學術見解和思考,挖掘現象背後蘊藏的深意。

  在這條無形的海外抗疫「雲」戰線上,華僑研究學界以學術力量為海外僑胞送去理解和支持,也為僑界學術研究挖掘新視角,提供新議題。一輛滿載世界多國抗疫信息的「直通車」,正跨越五大洲,馳向華僑研究學界。

  直送海外真實信息

  義大利華人社區低感染率的「秘訣」何在?德國華商經營狀況面臨哪些衝擊?南非華僑華人支援當地有哪些感人故事?在「海外華商談抗疫」10場專場活動中,西班牙、美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非洲、東南亞、法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通過視頻連線,向與會嘉賓和觀眾講述抗疫過程中華僑華人的困境與對策。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連線活動向國內學者提供了許多關於疫情期間海外華僑華人生存發展的敘述性資料,幫助學者及時獲取更多的一手信息,與海外華僑華人進行直接交流。」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連線活動中,親身經歷海外抗疫的華僑華人代表,猶如海內外華僑研究學者的「望遠鏡」,跨越時空距離,還原不同國家抗疫一線的真實情況。「新加坡抗疫經歷佛系抗疫到強力幹預的轉變,通過嚴明律法等方式阻斷病毒傳播」「中俄合作抗疫受到俄羅斯主流社會肯定,中國駐俄大使館與當地僑團為華僑華人團結抗疫服務到位」……一場場視頻連線,就像一份份「產地直送」的「營養餐」,快速便捷,信息滿滿,為學界提供親歷者的思考和認識,同時穿越紛亂嘈雜的國際輿論環境,澄清某些海外媒體誇大扭曲的不實報導。

  「這次連線活動有三大明顯優點:及時、便利、節儉。」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連線活動採取線上視頻會議的方式,不再受空間的限制,根據國外疫情的最新情況,對海外華僑華人的處境進行及時研討,實現高效交流;同時免去會場、餐飲等相關費用,節約會議成本。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邢菁華告訴本報記者:「我們一直堅持將不同國家的華商組織起來,一路走來,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華商、學者與政界朋友齊聚一堂,用低成本、高收益的形式交流,這在疫情發生以前是極少有的。」

  見證僑胞抗疫辛勞

  在信息豐富、氣氛熱烈的活動現場背後,是舉辦方的默默付出和堅持。

  作為活動的發起人、策劃人和主持人,邢菁華不僅在連線活動中傾聽海外僑胞的抗疫故事,也在籌備活動、聯絡嘉賓的過程中見證海外僑胞的抗疫辛勞。

  在4月30日舉辦的法國專場連線活動中,法國華僑華人協會主席任俐敏如期出現在視頻連線。為了這場連線,任俐敏和活動籌備人員都費了一番心力。

  接到活動籌備組邀請後,任俐敏出了個意外——在給當地華僑華人送口罩途中,他被法國警方拘押詢問。活動前期的溝通聯絡工作因此中斷。經過籌備組與任俐敏的多次聯絡溝通,最終任俐敏答應繼續參加法國專場連線活動。

  「有人問他,經歷這次意外後,他還會繼續給當地僑胞捐物資嗎?他肯定地說,要繼續儘自己所能,關愛幫助旅法僑胞。」邢菁華說,「海外僑胞在團結抗疫中體現的責任和擔當,真的令人敬佩感動。」

  在連線活動的幕後,共有五六名工作人員參與活動組織策劃,同時,每場連線專場都有一些協作單位參與籌備與宣傳工作,還有不同國家的僑團和大學幫忙協調與會嘉賓。

  「因為不同國家有時差問題,我經常需要在北京時間的深夜與海外僑胞嘉賓聯絡,以便在不打擾他們休息的情況下及時順暢交流。」邢菁華說,這場跨越五大洲的連線活動,也傾注了組織策劃工作人員跨越時間和距離的努力。跟嘉賓溝通會議時間、發言內容,教會年齡偏大的僑胞使用視頻軟體,指導與會嘉賓製作配合發言的電腦幻燈片……邢菁華和籌備組的工作人員就在一次次的跨洋電話中,和與會嘉賓一起克服種種困難,最終保證連線活動順利舉行。

  「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海外華僑華人對活動的肯定。他們感覺這次活動拉近了祖(籍)國與住在國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祖(籍)國的關注和溫暖。同時,他們認為,能將自己的心聲分享給更多人是一個非常好的體驗。」邢菁華說。

  為研究提供新議題

  「新時代僑務機構如何更加高效、及時地應對突發事件的風險,更好地為海外僑胞服務,這是一個重大課題。海外僑胞在支援中國抗疫後,繼續與住在國人民一起抗擊疫情,在這個過程中,海外僑胞一方面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另一方面,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內化為華僑華人的行動自覺,表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張春旺認為,海外華僑華人在連線活動中傳遞的信息豐富多樣,為華僑研究學界提供了許多可以挖掘的新議題。

  「通過這次活動,華僑華人研究者對於海外華僑華人在疫情特殊時期的生存狀況、應對策略、社會環境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李明歡分析,梳理連線活動匯集的信息,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研究者關注:海外華僑華人面臨抗擊疫情和反對歧視的雙重壓力,處境更為艱難,應當如何應對?海外華僑華人追求住在國和祖(籍)國社會的雙重認可,當面對疫情兩者評價體系不同時,應當如何平衡?待全球疫情形勢基本控制後,面對疫情帶來的經營挑戰,海外華僑華人如何轉型升級,繼續為住在國和祖(籍)國經濟復甦作貢獻?這些都值得從學術和理論層面進行探究。

  更多的研究成果正在形成。張春旺介紹,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國戰疫報告已更新第二版,同時世界華僑華人抗疫調查正在進行中;雲南大學正開展相關問卷調查;華僑華人研究所也在積極組織華僑華人與抗疫課題研究,積極組織籌備後疫情時代僑務工作和華商發展研討會。

  「海外嘉賓分享了許多一線信息,其中很多事例都令人感動。下一步,在學術和理論層面,我們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議題,比如疫情對中國僑務工作提出哪些挑戰,在疫情中一些工作出色的僑務部門有哪些可以總結的經驗,未來僑務工作有哪些新方向。」李明歡說,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貢獻者和受益者,在「後疫情」時期,海外華僑華人如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推動者和建設者,這值得所有人共同思考探討。

相關焦點

  • 訪歷史學家王賡武:南洋華僑史及海外華僑華人研究
    王教授曾在世界多地生活,懷抱一顆「天下華人心」,他所使用的「Chinese Overseas」 (海外華人)概念,如今已為海內外學界所通用。  因在墨爾本參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主題年會,我與王教授不期而遇。現年89歲的王賡武教授滿頭銀髮、腰板挺直、笑聲朗朗。雖身居海外多年,王教授依然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們的訪談就從他研究華僑華人的緣起開始。
  •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相關機構紛紛成立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圖為暨南大學圖書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授牌現場。   圖片來源:南方網  中國僑聯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近年來,全國湧現出一批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專業機構。這些專業機構結合自身的特點,就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某一分支進行深耕,收穫了新的研究成果。
  • 世紀之交中國大陸學術界關於華僑華人的研究
    北大華僑華人研究中心的系列「叢書」相繼出版了十餘種華僑華人研究著作和論文集,成為中國大陸華僑華人研究學術著作出版的一塊新園地;五、進一步打破了封閉狀態,研究人員走出去,到海外調研,請進來,邀請海外學者到中國訪問,並在學術研究上進行協作,這種相互交流的日益密切是新階段中國海外華人研究進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學術刊物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園地。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在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之際,昨日(10日),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一行50多人考察了開平自力村碉樓群、開平立園以及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銀信廣場等地
  • 華僑學院成立十周年暨 第五屆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麗水論壇開幕
    12月12日上午,第五屆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麗水論壇開幕式在浙江省麗水學院圖書館九樓報告廳舉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00餘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齊聚一堂。他指出,本次會議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召開,以「後疫情時代華僑華人的生存與發展」主題,共同探討華裔如何在疫情中尋求發展,後疫情時代海外華人如何走出困境和謀求發展出路,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他希望,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共同為華僑華人研究貢獻智慧和力量,並繼續關注麗水學院和華僑學院的發展。
  • 《江蘇海外華僑華人史》課題組赴鹽城調研
    中國僑網12月18日電 據江蘇省僑聯網站消息,日前,《江蘇海外華僑華人史》課題組江蘇師範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教授一行3人赴鹽城調研。鹽城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季衛軍,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永紅,東臺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鬱文、副部長金仁貴,東臺市僑聯秘書長王影等陪同座談調研。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 推動華僑華人文化研究再上新...
    12月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共同舉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中國著名僑鄉、僑批研究的前沿重鎮——江門市舉行。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毅,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江門市領導利為民、王長青,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等參加相關活動。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等地近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僑批藏家齊聚一堂,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凝聚共識,為做好新時代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獻計獻策。
  • 華僑華人眼中的「習馬會」關鍵詞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視頻: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  來源:央視綜合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華僑華人眼中的「習馬會」關鍵詞  作者 楊凱淇 陶煌蟒 郝爽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7日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會面,海外華僑華人對此十分關注。
  • 美華人作家:「廣源輪案」體現海外華僑抗日救國史
    美華人作家:「廣源輪案」體現海外華僑抗日救國史 2014-07-07 13:37:28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陶煌蟒)「當年的『廣源輪案』是海外華僑華人抗日救國的精彩一戰
  • 群英薈萃——華僑大學舉辦首屆青年學者學術論壇
    論壇旨在匯聚國際高端學者,搭建海外學者與國內學者交流、溝通的學術平臺,增強合作促進創新,促成高層次人才回國來閩建功立業,加深對華僑大學的全面了解,共謀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宏偉藍圖。據了解,此次論壇面向世界發出邀請,最終從全球600多位申請者中評審遴選出近40位優秀青年學者參會,可謂群英薈萃,群賢畢至。
  • 疫情下,海外華人華僑組織海外公祭儀式
    疫情下,海外華人華僑組織海外公祭儀式
  •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華僑華人的血淚謀生路 陳進強說,自古以來的華僑華人要在海外謀生真的是很艱難,這種困難一般人無法想像,路途的艱辛根本不算什麼,很多華僑華人客死他鄉,真正衣錦還鄉的華僑華人不到百分之五。
  • 2020全球華僑華人春晚聚焦平凡故事 講述青年華僑華人家國情懷
    「華人春晚」由中國國務院僑辦授權湖南衛視承辦,迄今已舉辦六屆。視角變換是本屆華僑華人春晚核心亮點之一,由往年的「由內及外」轉變為「由外觀內」,即用海外青年華僑華人視角領略中國近年發展,傳遞文化自信,闡釋「中華正當潮」主題構想。「海外青年華僑華人把傳承中國文化當成一份責任。」
  • 海外華僑華人看《舌尖3》:味蕾裡的鄉愁寄託
    海外華僑華人看《舌尖3》:味蕾裡的鄉愁寄託 2018年02月27日 19:12   來源:國際在線   參與互動
  • 海外華僑華人應理性對待疫情 此時歸國不合時宜
    為了自身安全,為了家鄉父老的健康,海外華僑華人更應理性對待疫情,努力克服疫情所帶來的各種困難,用實際行動支持祖國和家鄉人民早日打贏「抗疫」殲滅戰。義大利羅馬觀光遊客。評論摘編如下:根據義大利緊急民防部、新冠肺炎病毒應急委員會通報,截止到3月4日零時,義大利新冠肺炎病毒確診病例增至2546例,累計死亡患者升至79人,疑似病例人數暴漲為2307人。
  • 華僑華人紛紛回國覓商機
    「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工作仍未放鬆,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利好政策頻頻出臺,為華僑華人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廣闊平臺,有利於促進人才、技術及經貿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實現互利共贏。」梁冠軍說。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如何發揮「僑」力助力脫貧攻堅,成為僑胞們國內考察之旅的重點課題。
  • 中國行動支付拓展海外市場 華僑華人同享便利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付強)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行動支付,近年來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受到華僑華人廣泛關注。多位受訪人表示,行動支付的出現,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更便利。  不久前,螞蟻金服(支付寶母公司)和孟加拉國最大的行動支付公司bKash達成戰略合作,旨在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更方便和安全的數字金融服務。
  •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2期目錄
    分析探討族裔創業、市場競爭與雙向影響——紐約唐人街巴士業發展歷程探析…… 陳鳳蘭 梁 在(1)「少子化」與「老齡化」: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發展特點與趨勢預測 ……邵 岑 洪姍姍(11)中韓國際婚姻的跨國家庭紐帶研究——以漢族婚姻移民女性為中心……段曉紅(24)印尼歸僑身份「邊界」流變初探……徐 敏(33)國際移民研究全球化時代國際勞務移民治理析論……路 陽(41)
  • 安然「宅家」生活,回饋「第二故鄉」……希臘華僑華人:疫情面前...
    卡拉基亞斯稱,政府正在計劃開展一切必要的活動、服務及業務,以吸引更多海外買家到希臘投資。薩洛尼卡華人批發區街景。(《歐洲時報》 方衛民 攝)而對於希臘國內,疫情期間,預計將有數十萬人的工作受到影響。最先感受到影響的行業,除旅遊業、零售業外,便是華商經營的貿易行業了。
  • 華人和華僑究竟哪個是中國人?看完就明白了
    最近因為海外疫情嚴重,而國內疫情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很多長期旅居海外的中國同胞選擇回國「避難」,這其中也有不少華人華僑。但是,相信很多國人都搞不清楚華人和華僑有什麼區別?他們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