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雖然「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的夏季已遠,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秋天,也是絕佳的讀書好時節。隨著中秋、國慶假期的腳步臨近,選幾本新書,無疑是最好的旅行或宅家必備。
一本老北京風俗奇書
《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文津出版社 羅信耀 著 羅進德 譯
這本書是作者羅信耀,以H.Y.Lowe為名寫的英文作品,最初連載於北平淪陷時期的《北平時事日報》,題為《The Adventures of Wu: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1940年、1941年分別出版了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單行本,當年就出現了日文譯本,題名「北京的市民」。在國外影響很大,一版再版,被認為是外國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備書籍。The Adventures of Wu被評價為』國外漢學界不可須臾或離的參考書』。周作人對此書給予了很高評價:「雖是原來為西洋人而寫,敘述北京歲時風俗婚喪禮節,很有趣味,自繪插圖亦頗脫俗。我求得原本只有下冊,原名曰《吳的閱歷》,羅信耀著,可惜沒有漢文本,不然倒也是好書,比古書還更有趣些。」
多年後,羅信耀兒子羅進德將《The Adventures of Wu》翻譯成中文,以《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出版。書中以20世紀一位老北京人從生到死的日常生活為主線,忠實記錄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難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寫出了一幅生動翔實的滿族旗俗的風情畫卷。這對我們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國鄉愁的北京特色極具意義。 本書以敘述為主,不僅趣味性高,可讀性極強,羅信耀先生又善於版畫,本書通過大量的生動插圖,對我們還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絕活極有啟發意義。
羅信耀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燕京大學做英文文秘,結識了埃德加·斯諾。斯諾鼓勵他用英文寫作,並將他推薦給《北平時事日報》。1951年他到中科院辦公廳秘書處工作後,從事科學翻譯,把李四光、竺可楨等科學家的論文翻譯為英文,深得好評。其子羅進德也是翻譯家,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聯合國職員,精通多國語言,2005年被中國翻譯家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
「出圈」的餘秀華暢銷詩集又再版了
《月光落在左手上》
餘秀華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最近餘秀華頻頻因為大膽的表達自我,登上微博熱搜,造成「出圈」效應。不少此前很少讀當代新詩的人,就此發現,餘秀華的詩,的確寫的不錯。
餘秀華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年出版後獲得了眾多讀者的青睞,造成「現象級」熱銷,在詩歌領域引發了一次小浪潮。5年後,這部詩集推出精裝版,收錄了詩人的140餘首作品,包括十餘首新作,另收入了記錄詩人生活和創作環境的全彩圖片。書中的詩歌呈現了詩人對愛情、親情、日復一日的生活的感悟,帶有村莊、土地的樸實氣息,混合了女性豐富、敏銳的情感神經。
如果你是帶著好奇去讀餘秀華的詩,繼而便會被她詩中展現出來的奔放、豐盈、純淨的內心世界席捲,無從抗拒。在現實中,她被貼上「農婦」「詩人」「腦癱患者」的重重標籤,但在詩歌中,她可以拋開這些,盡情傾吐對自由的嚮往,對於愛情的渴望。就如她所說,「詩歌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也說不出來,不過是情緒在跳躍,或沉潛。不過是當心靈發出呼喚的時候,它以赤子的姿勢到來,不過是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在搖搖晃晃的人間走動的時候,它充當了一根拐杖。」
當一個語言儉省的詩人「跨界」寫起學術專著
《現代性的追尋:論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
張棗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一個語言儉省的詩人「跨界」寫起學術專著——還有什麼比這更奢侈的呢?張棗板起面孔一本正經談詩歌史,你依然能瞥見背後一以貫之的詩學光芒閃現,和不經意扮起的鬼臉。《現代性的追尋:論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是張棗留德博士論文首次翻譯出版。一位內行人的新詩史,一個供我們反觀張棗詩學理念的重要文本。張棗從一個當代詩人的寫作經驗出發,梳理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發展史。張棗對高度提煉的詩人,比如魯迅、聞一多、卞之琳等詩人作品的評析解讀,精妙見解層出不窮,顯示詩人對審美現代性的卓異洞察,既拓寬我們對張棗詩學認識的邊界,也為常規文學史補充一種視角。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鏡中》被視為張棗的代表作,寫於1984年,那時張棗23歲,考入重慶的四川外國語學院讀研究生。張棗少年早慧,16歲就考入湖南師範大學英語系專業,20來歲就在詩壇成名。寫出《鏡中》之時,張棗對新詩創作及理論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這個理解就是圍繞著「現代性」的追尋,在其後的幾年時間裡,張棗繼續向著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思考。 1986年,張棗與川外的德國外教達格瑪相戀結婚,隨即去了德國。德國的生活就像一隻表,晝夜不停地運轉,在嚴謹的學院氛圍裡,張棗逐漸把他早期有關詩學的碎思整合化,後來就成為了《現代性的追尋》這部詩論,該書在1990年完成,中譯版本隔了30年了。
像小說一樣好看的文學史
《好看的中國文學史》
錢念孫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些詩句我們再熟悉不過。從小學到高中,經由語文課堂許多名篇佳句早已烙印在我們記憶深處。但我們真的明白語文老師告訴我們的「知人論世」意味著什麼嗎?真的理解這些被傳誦的名篇在訴說些什麼嗎?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學習和背誦,我們是否走進了文學深處,生發出對好的文學的理解與珍惜,完成自身的精神陶冶與情感教育。理解文學,離不開我們對生活的關切和敏感,也離不開文學史。
文學是處於傳統之中的,中國的文學從遠古神話到詩經、楚辭、漢賦、魏晉詩文,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乃至我們今天的寫作,始終是處於一個傳承之中。不了解文學史,我們就無從知曉其傳承,也就無法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為我們所傳誦的名篇。
出於提供一部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的文學史的考慮,作者錢念孫採用了章回體寫作,來講述中國文學史。關於這種寫法,錢念孫講道:「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寫作體裁,由宋元之際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這種寫法比較自由,既可以敘述故事,描繪人物,又可以援引例證,插話評論,剛好適合用於生動形象地呈現文學史的演進。而且隨著閱歷增加,我越來越感到,大作家們的文學傑作固然有很高的價值,但他們如何對待事業功名、家庭愛情,如何處理人生的悲歡離合、生死存亡等,同樣能給人許多思想啟迪和生活感悟。他們的人生本身也同樣蘊含深厚,值得我們品味思索。所以最後我便採用了這種以人物為軸,以作品為線的方式,寫作了這部中國文學史。」
疫苗開發背後的故事有點多
《疫苗競賽:人類對抗疾病的代價》
[美]梅雷迪絲·瓦德曼 著 譯林出版社
新冠疫情的陰影籠罩全球,疫苗競賽正分秒必爭。疫苗失效、醫療事故、醫學倫理等話題,又長久以來牽動人心。讀一讀關於疫苗開發的故事吧。《疫苗競賽:人類對抗疾病的代價》是一部文學性、可讀性很強的科普作品。
《疫苗競賽:人類對抗疾病的代價》的作者梅雷迪絲·瓦德曼畢業於史丹福大學人類生物學專業,還擁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學位。他是《科學》期刊記者,《自然》期刊和《財富》雜誌供稿作家,並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撰寫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專欄。
在20世紀中葉,脊髓灰質炎、風疹、狂犬病肆虐美國。梅雷迪絲·瓦德曼以人胎細胞系WI-38的傳奇為線索,講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羅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發故事。他們的發明與發現大大改變了細胞學、疫苗學的景象,為全世界數億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書中展現的20世紀科研實景,交織著堅持、理想與英雄主義,也摻雜著權術、欺瞞與倫理爭議,不乏全球醫藥多家巨頭的利益角逐,資本的遊說操作,政府的監管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