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魚都是把卵和精子撒在雲裡,讓幼魚獨自發育。
但有極少數(約2%)動物是口飼者,它們會將受精卵(有時是孵化的幼鳥)保存在嘴裡。
最新的消息,研究人員在2月27日的《科學報告》上報告,示了第一種已知深海魚類與此相同的產卵方式。
2015年在安阿伯的密西根大學動物博物館工作的魚類學家蘭迪·辛格(Randy Singer)在鑑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奧克阿諾斯號」(Okeanos)探測船遙控潛水器發現的魚類時,一條閃著紅光的魚在波多黎各附近500米深的海面上閃過。
辛格確認這種魚是一種parazen (parazen pacificus),一種鮮為人知的物種,發現於深西大西洋和西太平洋。
在了解了帕拉申脫節的範圍後,辛格懷疑這些魚實際上是多個物種,而不是單一的物種。
他開始研究和比較來自兩個海洋的博物館標本。當辛格在臺灣的一個魚市檢查一隻標本時,他剝去了它的鰓蓋,以計算它鰓上的結構,他得到了一個驚喜。它嘴裡只有一團又大又粗糙的東西。
起初,他以為這條雌魚吃掉了另一條魚的卵,但仔細一看,他發現這些膜狀的物質通過異化的卷鬚附著在嘴內。很明顯,魚卵被刻意地放在嘴裡。
深海魚類通常在外部產卵,它們的幼魚會先洄遊到生產能力更強的淺水區,然後成年後再返回食物匱乏的深海。
但「養口養育」是一項相對昂貴的投資。一些淺水的養嘴魚覓食的時候嘴裡都是卵,這比較困難,消耗的能量也更多,而另一些則在幼魚發育的過程中完全不吃,耗盡了能量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