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門,吃遍上下兩千年!歷史文化名菜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0-12-13 大洋網

大洋網訊 以「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鑑」為主題的廣州亞洲美食節已盛大開幕。以廣州亞洲美食節為契機,《廣州日報》聯手廣州五大粵菜名店的五位粵菜大師,特別研發十道廣府歷史文化名菜,並發起「吃歷史文化菜餚,送錦鯉」活動,送出101份錦鯉,其中有1份頂級錦鯉——名廚出品的十道歷史文化名菜組成的「全宴」,將由全平臺抽取出來的第一位幸運兒獲得。這10道名菜將由神秘大咖親自送上門。5月16日,「頂級錦鯉」誕生,她是來自海珠區的楊姨。

17日,神秘大咖掀開面紗——他就是《厲害了!我的國》的導演衛鐵。在《廣州日報》的巧妙安排下,著名導演衛鐵化身帥氣「外賣小哥」,攜10道大餐浩浩蕩蕩送到幸運粉絲楊姨府上,給楊姨帶來驚喜。歷史文化名菜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市民一同感受廣府美食、亞洲美食之魅力。

據了解,這10道文化名菜現已在五大粵菜名店「登場」,每日限量供應,供應期到5月31日。從5月19日下午到23日,海心沙的廣州亞洲美食節活動現場,廣州日報也準備了40份「錦鯉」,市民到場參與即有機會獲得品嘗歷史名菜的機會。溫馨提醒,19日對公眾開放時間為15:00—16:00;5月20日—23日每天09:00—16:00對公眾開放。市民前往皆需通過線上預約參觀。

知名導演變身歷史文化名菜「送餐員」

17日,在廣報中心門前,10位帥氣的外賣小哥精神飽滿、兵分5路前往5家粵菜名店取菜,護送10道新鮮出爐的歷史文化名菜抵達目的地。五家粵菜餐廳分別是廣州酒家、北園酒家、惠食佳、白天鵝賓館、陶陶居。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追隨其中兩位外賣小哥來到惠食佳,直擊廚師準備名菜的過程。當記者到達現場時,歷史文化名菜「石門返照」已經製作完畢,「玉疊鳳馨」正在準備中。只見大廚用油紙將雞條包起,逐件直接放入油鑊,以120℃~150℃的油溫炸「浸」至熟,約2分半鐘即可收油撈起擺碟。這道菜運用了粵菜中的技藝——浸炸,既有煎炸的香,又有蒸煮的滑度。隨後,精心烹調的玉疊鳳馨和石門返照兩道菜被裝入廣彩碟中,經過打包之後,兩道名菜被鄭重地交到兩位美團外賣騎手手上。

另一邊,楊姨所居住的小區裡,我們的神秘大咖——大型電影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導演衛鐵早就在此等候。17日,衛鐵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廣府歷史文化名菜「送餐員」。10道菜品陸續送達楊姨家小區樓下,衛鐵攜名菜浩浩蕩蕩上樓去。

幸運兒露一手,回請名導吃拿手菜

「叮咚」,衛鐵按響了楊姨家的門鈴,門很快打開了,門縫中露出了楊姨充滿驚喜的笑臉,「我是衛鐵,今天負責為您送餐!」楊姨連忙把衛鐵迎進家來。得知有神秘大咖送大餐上門,她早已約上多位親朋好友在家中等待,共同享用文化大餐。

衛鐵化身「擺菜員」,將10道菜擺放在餐桌上,並給「石門返照」的筍殼魚淋上濃香的蝦汁。10道菜滿滿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欲滴。衛鐵又變身「講解員」,為楊姨和她的朋友們講解每道菜的歷史、選材、做法。

歷史最悠久的當屬「陸賈來使」,這是代表古越文化的「南越王宴」中的一道菜,出自廣州酒家。算得上是全場資歷最老的名菜。這道菜是雀鳥膳食。當年考古學家從南越王墓中出土兩百餘只禾花雀,殘骨中夾存著黃土和木炭,這是御廚用黃土裹著置炭火中烘熟後才入藏,此種製法,古代稱「炮」。漢使陸賈大夫兩次使越「勸佗內附」,趙佗就用禽鳥膳款待陸賈,陸賈嘗後嘖嘖稱奇。廣州酒家的廚師以鵪鶉代禾花雀。楊姨的朋友一開始還以為這是糯米雞,然而等到慢慢地剝開荷葉,方能看到鵪鶉。楊姨的先生都忍不住直接用手抓起來吃,「好吃,真香!」

惠食佳出品的玉疊鳳馨原名為「紙包雞」,去除不能食用的油紙,咬下一口,裡面的雞肉醃製入味,食用的時候配上經過油炸薑絲,去除油膩,口感得宜;「石門返照」是用嫩煎法製作石斑魚,魚肉口感嫩滑。10道歷史文化名菜當前,大家一邊品嘗,一邊聽衛鐵的細緻地講解,餐桌上歡笑不斷,其樂融融。「石門返照」選用當季筍殼魚,魚肉嫩滑,以蝦汁替換原本的蟹汁,這是現場眾人未料及的創意之舉。楊姨稱,菜品看起來色彩鮮豔,一口吃下啖啖肉,魚肉口感細膩嫩滑,味道十分鮮美,是視覺、味覺和嗅覺的三重享受;北園酒家出品的太史戈渣口感軟糯,戈渣外衣酥脆不膩,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太史田雞」是一盅夏日當季燉品,衛鐵認為它鮮美清香,符合廣府人的飲食追求。「廣州人最好就是一口靚湯,我也最喜歡喝湯」。

楊姨喜歡吃,也熱愛烹飪,做得一手好菜。她也下廚房做了兩道小菜,一是雞腿紅燒肉,一是拍黃瓜。在楊姨的邀請下,衛鐵也入席共同品味歷史文化大菜。楊姨向衛鐵傳授做雞腿紅燒肉的「秘笈」:加入冰糖、白酒、半個洋蔥等配料,放入電飯煲滾15分鐘,關電源後再等15分鐘就可以食用。楊姨的先生十分直率地評價:「甜了點」。衛鐵反應迅速地說了一句,「生活就需要甜味。」

最讓楊姨的朋友鍾叔印象深刻的是太史戈渣,「我們平日只吃過炸牛奶,這道菜與炸牛奶相似,但是聽完介紹才知道原來這麼考究。它裡頭就像是凝固了的湯,我真是第一次吃這道菜,有濃鬱的湯香,入口的口感非常好。聽說這道菜的工藝繁複,如果有機會,我肯定會向朋友推薦它!」

十道菜有來頭

十道名菜重現了傳統烹飪之法,其中不少菜餚的烹製技藝已經失傳,在廣州再難尋食。經過《廣州日報》五位粵菜大師聯合研發,這十道廣府歷史文化名菜於5月16日到31日在研發出品的餐廳中隆重登場。限量推出,每日沽清即止。  

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好吃」之客不妨前往指定餐廳付費品鑑到文化名菜,共同感受這場縱橫古今兩千年的文化美食之旅!

大師定製·廣府十大歷史名菜 

1、陸賈來使

來源年代:西漢

出品餐廳:廣州酒家

出品大師:麥展飛

2、遍地錦裝

來源年代:唐代

出品餐廳:廣州酒家

出品大師:麥展飛

3、太史戈渣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北園酒家

出品大師:陳瑞任

4、太史田雞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北園酒家

出品大師:陳瑞任

5、石門返照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惠食佳

出品大師:張永發

6、玉疊鳳馨

來源年代:20世紀30年代

出品餐廳:惠食佳

出品大師:張永發

7、錦袍赤繩

來源年代:20世紀40年代

出品餐廳:白天鵝賓館

出品大師:譚廣燐

8、月影燕侶

來源年代:20世紀80年代

出品餐廳:白天鵝賓館

出品大師:譚廣燐

9、龍穿鳳翼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陶陶居

出品大師:李法生

10、掌上明珠

來源年代:20世紀中葉

出品餐廳:陶陶居

出品大師:李法生

≡點評≡

衛鐵:下一部電影將把廣州美食融入

這一餐過得非常融洽、開心,我也是第一次來到市民家裡,還能嘗到市民家裡的家常菜,阿姨非常熱情,讓我倍感溫暖。展示了廣東人的風貌,好客、熱誠、平和。我認為追求美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的下一部劇情片裡講的是廣州一家人的故事,肯定會融入廣州美食在電影創作中。

楊姨:成為大錦鯉實在太幸運

看到衛鐵導演化身外賣小哥送來10道歷史文化名菜,我感到十分驚喜。一邊品嘗一邊了解這10道菜悠久的歷史背景、講究的選材、精心而耗時的烹製,每道菜品都藏著粵菜師傅們的細膩心思。我也是美食愛好者,這次被抽中成為大錦鯉,能一次性品嘗10道由廣州日報聯合五家粵菜餐廳研製的歷史文化名菜,實在太幸運。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曾繁瑩  

文字/廣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麥藹文、鄧瀟麗

圖片/廣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相關焦點

  • 吃遍上下兩千年的十道廣府歷史名菜原來是這樣誕生的
    經過小組成員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策劃創意小組策劃了廣州味道十九探、領事帶你吃遍亞洲、手繪《千年廣味圖》、美食治癒系節目《心願料理屋》等一系列全媒體產品。然而,大家仍然覺得還需要一個讓市民能夠享受到廣州亞洲美食節福利的項目。4月18日,策劃小組組長黃蓉芳提出,能否讓南越王宴這種「高大上」的歷史名宴通過外賣進入尋常百姓家,打造廣州亞洲美食節「AI料理屋」的概念。
  • 千年傳承「孔府菜」飛進尋常百姓家
    (新春見聞)千年傳承「孔府菜」飛進尋常百姓家  中新社曲阜2月19日電 題:千年傳承「孔府菜」飛進尋常百姓家  作者 沙見龍  「六藝涼菜」、「孔門三套湯」、「孔門豆腐」……春節期間,山東曲阜市民孔繁鵬將孔府禮賓宴搬上了自家餐桌,他要用千年傳承下來的「孔府菜
  • 飛龍竹絲畫簾「飛」入尋常百姓家
    飛龍竹絲畫簾「飛」入尋常百姓家     8月11日,武勝縣飛龍鎮張家院子,幾位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年輕繡娘在薄如綢緞、細如蠶絲、光潔透明的竹簾上飛針走線,所繡的古今人物、山水風景、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栩栩如生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翻譯和賞析!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注釋】1.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以三國時東吳烏衣營駐地而得名。東晉初士族首領王導建宅於此,遂成為王、謝兩大貴族世家的聚居地。燕子呀,你們昔時飛在王謝宅裡那高大的華堂,今日呀,飛進了尋常百姓人家那低矮的房梁。
  • 《鄰家詩話》:融「詩畫樂舞」於一體,讓中國古詩詞飛入尋常百姓家
    《鄰家詩話》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主題,創新文化節目的綜藝表達方式,邀請文化學者解讀詩詞,融入國畫、民族音樂、古典舞等多種藝術形式,從多維度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營造「讀書聲裡是吾家」的文化氛圍,讓中國古詩詞飛入尋常百姓家。
  • 《鄰家詩話》:融詩畫樂舞於一體,讓中國古詩詞飛入尋常百姓家
    《鄰家詩話》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主題,創新文化節目的綜藝表達方式,邀請文化學者解讀詩詞,融入國畫、民族音樂、古典舞等多種藝術形式,從多維度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營造「讀書聲裡是吾家」的文化氛圍,讓中國古詩詞飛入尋常百姓家。
  • 「飛入」尋常百姓家!長春因它而幸福感滿滿!
    「飛入」尋常百姓家!長春因它而幸福感滿滿!從2008年起,長春燃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春燃氣)陸續推出「智能大腦監測」「掌上繳費」「千裡眼巡護」等服務項目,智慧燃氣「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市民收穫幸福感、安全感。
  •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0惠山·雲門雅集」專題學術...
    2020年12月13日,無錫雲門文化、惠山古鎮景區,無錫市書畫院、鳳凰藝都美術館,特邀中國著名書畫鑑定家、著名畫家、中國嘉徳首席顧問尹光華先生,在惠山二泉書院超然堂,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乾隆皇帝的書畫藏品及其聚散與回歸》專題學術講座。這是雲門文化遷址後第一次雅集。
  • 青龍讓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連日來,秦皇島青龍上下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多措並舉助推宣講活動開展,力求讓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組建由縣委書記任團長,縣委副書記、縣長任副團長,縣委常委,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政協主席為成員的縣委宣講團。12月22日,縣委書記霍春利走進青龍一中進行了帶頭宣講。
  • 凝心聚力新時代,文明實踐金家嶺(一)——讓文明之花飛入尋常百姓家
    街道充分利用「講幫評樂慶」五大平臺傳播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揮其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服務群眾等功能,涵養市民文明行為,通過開展系列文明實踐活動,增強群眾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理念認同,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金家嶺落地生根,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金家嶺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麻婆豆腐的百年發展史,飛入尋常百姓家,走南闖北的必備下飯菜
    麻婆豆腐是來自於四川省的一大傳統名菜,主要是用豆腐、牛肉末、豆瓣、辣椒製作而成。這款川菜主要的特點在於麻辣,擁有著順滑的口感,而如今麻辣豆腐早就已經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亞,又比如馬來西亞,曾經只是一道家常小菜,可是現在早已成為國際名菜,那麼你是否知道它的歷史故事呢?
  • 東航人談飛機出行: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原標題:飛機出行,飛入尋常百姓家  據《勞動報》報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絕大多數人沒坐過飛機,即使因公出差,也要憑介紹信才能買票。而在生活質量突飛猛進的今天,坐飛機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國勞模費國興作為東航軍轉民後較早錄用的那批飛行員,親歷了中國航空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黃金井噴期。
  • 大廚做的菜,「飛入」尋常百姓家
    而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在某種意義上幾乎等同於大年三十與親人共坐一起,吃一桌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年夜飯,由此有著不可替代的含義。    鑑於此,為了讓市民能夠吃一桌寓意吉祥、味道鮮美的年夜飯,本報推出了「徵集年夜飯菜譜」的活動,還請來徐記海鮮的星級大廚,為市民準備了一桌年夜飯的製作方法。
  • 農村正月初四迎灶神,農戶家灶臺的變遷,吸油煙機飛入尋常百姓家
    農村在正月初四迎灶神,農戶家灶臺的變遷變化,吸油煙機飛入尋常百姓家農家迎接灶神供奉上豐富的美食說起農家的灶臺歲月變遷歷史,那得可以寫成好多本書了,在農村聊起灶臺的變化直接提現出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在早之前,農家的灶臺還是大鍋灶臺。
  • ​樂海品牌35周年感恩鉅惠,「飛花點翠」飛入尋常百姓家
    原標題:​樂海品牌35周年感恩鉅惠,「飛花點翠」飛入尋常百姓家創建於1985年的樂海樂器有限公司是中國北方民族樂器製造行業生產規模最大、技術力量和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之一,憑藉35年的積累,其緊跟行業潮流發展趨勢,在繼承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技術的現代化升級
  • iEnglish少年讀書會讓高端家庭用的英語學習方法飛入尋常百姓家
    (原標題:iEnglish少年讀書會讓高端家庭用的英語學習方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安國藥膳:漸入尋常百姓家
    安國藥膳:漸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3月18日,中國藥膳研究會與河北安國市方面將聯合主辦全國(安國)首屆「藥王邳彤杯」藥膳大賽。由此塑造安國藥膳品牌形象、推進安國中藥都建設、弘揚藥膳養生文化、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正是「題中之義」。
  • 高雅藝術飛入百姓家 高水平團體、音樂家仍稀缺
    中新網福州6月4日電 題:高雅藝術:昔日王謝亭前燕 日漸飛入百姓家  作者龍敏  華美的舞姿、優雅的聲樂、美妙的歌聲……3日晚間,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走入位於福州市西郊的福建農林大學,為該校學生帶來一場高水準的高雅藝術盛宴。
  • 珍視非遺 保護文化:皇家御用的「南京雲錦」飛入尋常百姓家
    南京雲錦世界非遺: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歷經滄桑歲月的文明積澱,孕育著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結晶,南京雲錦就是其中之一。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製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至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當時南京叫建康,劉裕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設立了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這被視為是南京雲錦誕生的標誌。如今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腦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至今無其他技術可替代。
  • 拉美牛油果「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的背後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財經觀察:拉美牛油果「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的背後  新華社記者朱婉君 高春雨  50歲出頭的郭明霞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吃牛油果的。「四五年前,我第一次在超市看到牛油果,長得像手雷一樣,圖新鮮買了一個,結果吃不慣,吃了一半,扔了一半。」她對新華社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