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以「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鑑」為主題的廣州亞洲美食節已盛大開幕。以廣州亞洲美食節為契機,《廣州日報》聯手廣州五大粵菜名店的五位粵菜大師,特別研發十道廣府歷史文化名菜,並發起「吃歷史文化菜餚,送錦鯉」活動,送出101份錦鯉,其中有1份頂級錦鯉——名廚出品的十道歷史文化名菜組成的「全宴」,將由全平臺抽取出來的第一位幸運兒獲得。這10道名菜將由神秘大咖親自送上門。5月16日,「頂級錦鯉」誕生,她是來自海珠區的楊姨。
17日,神秘大咖掀開面紗——他就是《厲害了!我的國》的導演衛鐵。在《廣州日報》的巧妙安排下,著名導演衛鐵化身帥氣「外賣小哥」,攜10道大餐浩浩蕩蕩送到幸運粉絲楊姨府上,給楊姨帶來驚喜。歷史文化名菜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市民一同感受廣府美食、亞洲美食之魅力。
據了解,這10道文化名菜現已在五大粵菜名店「登場」,每日限量供應,供應期到5月31日。從5月19日下午到23日,海心沙的廣州亞洲美食節活動現場,廣州日報也準備了40份「錦鯉」,市民到場參與即有機會獲得品嘗歷史名菜的機會。溫馨提醒,19日對公眾開放時間為15:00—16:00;5月20日—23日每天09:00—16:00對公眾開放。市民前往皆需通過線上預約參觀。
知名導演變身歷史文化名菜「送餐員」
17日,在廣報中心門前,10位帥氣的外賣小哥精神飽滿、兵分5路前往5家粵菜名店取菜,護送10道新鮮出爐的歷史文化名菜抵達目的地。五家粵菜餐廳分別是廣州酒家、北園酒家、惠食佳、白天鵝賓館、陶陶居。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追隨其中兩位外賣小哥來到惠食佳,直擊廚師準備名菜的過程。當記者到達現場時,歷史文化名菜「石門返照」已經製作完畢,「玉疊鳳馨」正在準備中。只見大廚用油紙將雞條包起,逐件直接放入油鑊,以120℃~150℃的油溫炸「浸」至熟,約2分半鐘即可收油撈起擺碟。這道菜運用了粵菜中的技藝——浸炸,既有煎炸的香,又有蒸煮的滑度。隨後,精心烹調的玉疊鳳馨和石門返照兩道菜被裝入廣彩碟中,經過打包之後,兩道名菜被鄭重地交到兩位美團外賣騎手手上。
另一邊,楊姨所居住的小區裡,我們的神秘大咖——大型電影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導演衛鐵早就在此等候。17日,衛鐵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廣府歷史文化名菜「送餐員」。10道菜品陸續送達楊姨家小區樓下,衛鐵攜名菜浩浩蕩蕩上樓去。
幸運兒露一手,回請名導吃拿手菜
「叮咚」,衛鐵按響了楊姨家的門鈴,門很快打開了,門縫中露出了楊姨充滿驚喜的笑臉,「我是衛鐵,今天負責為您送餐!」楊姨連忙把衛鐵迎進家來。得知有神秘大咖送大餐上門,她早已約上多位親朋好友在家中等待,共同享用文化大餐。
衛鐵化身「擺菜員」,將10道菜擺放在餐桌上,並給「石門返照」的筍殼魚淋上濃香的蝦汁。10道菜滿滿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欲滴。衛鐵又變身「講解員」,為楊姨和她的朋友們講解每道菜的歷史、選材、做法。
歷史最悠久的當屬「陸賈來使」,這是代表古越文化的「南越王宴」中的一道菜,出自廣州酒家。算得上是全場資歷最老的名菜。這道菜是雀鳥膳食。當年考古學家從南越王墓中出土兩百餘只禾花雀,殘骨中夾存著黃土和木炭,這是御廚用黃土裹著置炭火中烘熟後才入藏,此種製法,古代稱「炮」。漢使陸賈大夫兩次使越「勸佗內附」,趙佗就用禽鳥膳款待陸賈,陸賈嘗後嘖嘖稱奇。廣州酒家的廚師以鵪鶉代禾花雀。楊姨的朋友一開始還以為這是糯米雞,然而等到慢慢地剝開荷葉,方能看到鵪鶉。楊姨的先生都忍不住直接用手抓起來吃,「好吃,真香!」
惠食佳出品的玉疊鳳馨原名為「紙包雞」,去除不能食用的油紙,咬下一口,裡面的雞肉醃製入味,食用的時候配上經過油炸薑絲,去除油膩,口感得宜;「石門返照」是用嫩煎法製作石斑魚,魚肉口感嫩滑。10道歷史文化名菜當前,大家一邊品嘗,一邊聽衛鐵的細緻地講解,餐桌上歡笑不斷,其樂融融。「石門返照」選用當季筍殼魚,魚肉嫩滑,以蝦汁替換原本的蟹汁,這是現場眾人未料及的創意之舉。楊姨稱,菜品看起來色彩鮮豔,一口吃下啖啖肉,魚肉口感細膩嫩滑,味道十分鮮美,是視覺、味覺和嗅覺的三重享受;北園酒家出品的太史戈渣口感軟糯,戈渣外衣酥脆不膩,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太史田雞」是一盅夏日當季燉品,衛鐵認為它鮮美清香,符合廣府人的飲食追求。「廣州人最好就是一口靚湯,我也最喜歡喝湯」。
楊姨喜歡吃,也熱愛烹飪,做得一手好菜。她也下廚房做了兩道小菜,一是雞腿紅燒肉,一是拍黃瓜。在楊姨的邀請下,衛鐵也入席共同品味歷史文化大菜。楊姨向衛鐵傳授做雞腿紅燒肉的「秘笈」:加入冰糖、白酒、半個洋蔥等配料,放入電飯煲滾15分鐘,關電源後再等15分鐘就可以食用。楊姨的先生十分直率地評價:「甜了點」。衛鐵反應迅速地說了一句,「生活就需要甜味。」
最讓楊姨的朋友鍾叔印象深刻的是太史戈渣,「我們平日只吃過炸牛奶,這道菜與炸牛奶相似,但是聽完介紹才知道原來這麼考究。它裡頭就像是凝固了的湯,我真是第一次吃這道菜,有濃鬱的湯香,入口的口感非常好。聽說這道菜的工藝繁複,如果有機會,我肯定會向朋友推薦它!」
十道菜有來頭
十道名菜重現了傳統烹飪之法,其中不少菜餚的烹製技藝已經失傳,在廣州再難尋食。經過《廣州日報》五位粵菜大師聯合研發,這十道廣府歷史文化名菜於5月16日到31日在研發出品的餐廳中隆重登場。限量推出,每日沽清即止。
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好吃」之客不妨前往指定餐廳付費品鑑到文化名菜,共同感受這場縱橫古今兩千年的文化美食之旅!
大師定製·廣府十大歷史名菜
1、陸賈來使
來源年代:西漢
出品餐廳:廣州酒家
出品大師:麥展飛
2、遍地錦裝
來源年代:唐代
出品餐廳:廣州酒家
出品大師:麥展飛
3、太史戈渣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北園酒家
出品大師:陳瑞任
4、太史田雞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北園酒家
出品大師:陳瑞任
5、石門返照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惠食佳
出品大師:張永發
6、玉疊鳳馨
來源年代:20世紀30年代
出品餐廳:惠食佳
出品大師:張永發
7、錦袍赤繩
來源年代:20世紀40年代
出品餐廳:白天鵝賓館
出品大師:譚廣燐
8、月影燕侶
來源年代:20世紀80年代
出品餐廳:白天鵝賓館
出品大師:譚廣燐
9、龍穿鳳翼
來源年代:清末
出品餐廳:陶陶居
出品大師:李法生
10、掌上明珠
來源年代:20世紀中葉
出品餐廳:陶陶居
出品大師:李法生
≡點評≡
衛鐵:下一部電影將把廣州美食融入
這一餐過得非常融洽、開心,我也是第一次來到市民家裡,還能嘗到市民家裡的家常菜,阿姨非常熱情,讓我倍感溫暖。展示了廣東人的風貌,好客、熱誠、平和。我認為追求美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的下一部劇情片裡講的是廣州一家人的故事,肯定會融入廣州美食在電影創作中。
楊姨:成為大錦鯉實在太幸運
看到衛鐵導演化身外賣小哥送來10道歷史文化名菜,我感到十分驚喜。一邊品嘗一邊了解這10道菜悠久的歷史背景、講究的選材、精心而耗時的烹製,每道菜品都藏著粵菜師傅們的細膩心思。我也是美食愛好者,這次被抽中成為大錦鯉,能一次性品嘗10道由廣州日報聯合五家粵菜餐廳研製的歷史文化名菜,實在太幸運。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曾繁瑩
文字/廣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麥藹文、鄧瀟麗
圖片/廣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