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學佛入道,這個事情最為重要!

2020-12-17 騰訊網

原文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克論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互融,不容獨立。而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故楞嚴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是以如來初成正覺,即說梵網經菩薩戒。俾一切菩薩,並梵釋諸天,與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優奴婢,三途惡道一切眾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來煉聖烹凡之大冶洪爐也。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

白話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嚴格討論其中的要點,只有戒定慧這三法而已。然而這三法,是互相包攝,互相融合,不容許各自獨立分開。而初心入道的人,對於持戒這件事,尤其重要。所以《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所以如來初成正覺,就在菩提樹下宣說《梵網經菩薩戒》。使得一切菩薩,以及梵釋諸天,與國王大臣,士人百姓,僧俗道眾,以及娼優奴婢,三途惡道一切眾生,同樣都來受持。所以知道這個戒法,是如來煉就聖人,烹治凡夫的大冶洪爐。

——如誠法師譯

教遵天台 行歸淨土

相關焦點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很多接觸過佛教,也接觸過道教的人,都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學佛好呢?還是該選擇學道?回到學佛學道的問題上,佛的觀點也同樣如此,佛不會反對大家去學道,如果佛認為,自己的話,就是真理,別人說的,就是錯的,那佛就已經不是佛了,因為佛如果還有分別心,還會起分別相,就不是佛。
  •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上)─學佛釋疑三第28集
    在《毘尼心》卷1裡面也有記載:「如來成道十二年中,為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後終至涅槃,為諸鈍根多行毀犯,隨缺補過廣制戒律。譬如納衣有孔方補。佛臨涅槃時,以此律藏付囑優婆離。」很明顯的,從《毘尼心》卷1裡面的經文,有提到 如來成道十二年當中,只是為了諸利根的這些出家眾、或這些菩薩略制戒律,僅僅是稍微簡單的制了一些戒律。如來成道十二年後,一直到 佛入涅槃之間,才為那些鈍根者去廣制制戒,那是為什麼呢?
  • 佛教:學佛並不難,最重要的是這三個字!悟透了,福報就來了!
    佛教:學佛並不難,最重要的是這三個字!悟透了,福報就來了!世間很多心中敬畏因果的人,往往都會學佛。學佛是培植我們的福報,學佛可以上我們修煉自己的清淨之心,學佛還可以幫助我們開悟明慧,早日修成正果。但是,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經更是有很多。對於很多初學者而言,難免出現很難學的錯覺。尤其是佛教中的三皈五戒,更是讓人自信不足。其實,學佛說難也不難,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把佛菩薩當成自己的榜樣,佛菩薩是怎麼做的,我們就怎樣做。往往很多學佛之人,修得正果後會發現,學佛最重要的是這三個字!悟透了,福報也就來了。
  • 學佛——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學佛,你修學到一個階段之後,你得到第一個好處就是法喜,就是歡喜,這一歡喜的現象會把懈怠、疲倦給洗刷掉。我們俗話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一有歡喜的事情,精神都來了,疲倦就沒有了。你要念佛念到法喜充滿,你的疲倦就沒有了。
  • 學佛是不是一定要皈依三寶?受戒在修行中很重要嗎?
    皈依了就像入了學做了小學生,持五戒了就像中學生,八關齋戒就像大學生,菩薩戒就像博士生。皈依三寶後,我們儘量不要滿足現狀,要循序漸進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在因緣具足和自身可以達到要求的時候,求受五戒、八關齋戒直至菩薩戒。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感受和功德利益,就像人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而且佛法一直都是一分恭敬得一份收益。
  •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學佛還會遭橫死?印光大師說,是因為這個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淺談因果在臺灣,有一位名叫西蓮的學佛居士,他的父親就是常年學佛的在家弟子。之後老人學佛的心就開始退轉,再也不登山拜觀音了。西蓮居士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自己的父親如此虔誠拜佛學佛,卻還會有此事情發生呢?後來她讀了《印光法師文鈔》後才豁然開朗。
  • 佛教:衡量現在學佛人一個最重要的標準,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
    首先當然是西方淨土了,從此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可以說是淨土法門的核心之核心,可以說衡量現在的學佛的人一個最重要的標準——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如果不相信的話,你不是學佛人,至少你不是淨土法門的學佛人。我後面補的這句話其實是有漏洞的。所有的學佛的人都應該相信有極樂世界,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都要相信有這個淨土。
  • 惟覺老和尚開示:吃素與學佛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學佛的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應該有一個標準,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準了,這樣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都現前了。要達到這個境界,有種種的方便,所謂方便就是一個橋梁,就是一個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沒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辦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沒有方便,我們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麼是方便?
  • 這個時代學佛的年輕女性少了,那麼娶個學佛的女人好嗎?
    這個家庭必會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庇佑,吉祥安康、福報無邊!家人出遠門時,家中賢妻孝女為其念起佛號,念誦佛經,祈願家人一路順風,平安歸來。念佛的女人,永遠是家裡堅強的港灣。她用自己的一個個善舉,默默影響著家人向善,讓諸佛菩薩加持庇佑著。念佛的女人有菩薩相。
  • 慧海慈航:惟覺長老——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吃素
    學佛的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應該有一個標準,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準了,這樣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都現前了。要達到這個境界,有種種的方便,所謂方便就是一個橋梁,就是一個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沒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辦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沒有方便,我們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麼是方便?修行第一個要吃素,吃素就是一個方便。為什麼吃素是一個方便呢?
  • 這個才是學佛的關鍵,莫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看看你有在做嗎
    現在很多在家的學佛弟子,只流於表面的修行,無法深入到佛法核心,尋求其真正令人受益的智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多數在家弟子,貪求世間財富欲望的心性強烈,總是想著通過學佛可以多獲得一些世間福報與世間財富。
  • 大安法師:家裡人反對我學佛,怎麼辦?
    居士:家裡人反對我學佛、拜佛、誦經,怎麼辦?法師:遇到這個情況,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裡的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通常是家裡人對佛教有些偏見,認為學佛迷信,會走火入魔,或者學佛以後就比較消極,不積極進取,或者怕你學佛後要出家等等。
  • 我學佛多年,為何還是事事不順?
    但是學會與佛菩薩溝通以後啊,人有好奇心嘛,我就問了一下菩薩,我說「這個舍利子是真的嗎?」佛菩薩非常肯定地說:「真的。」好,下面就開始講述今天的小故事。這個是一個師姐講給我的,她當時剛剛修煉一個法門,功力還不深。她遇到一個狀況,就是她的一個朋友是各方面都不順啊。你說這個不順怎麼不順呢?
  • 佛教:學佛之後,是不是真的就改變了命運?
    一念之差,天壤之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明朝的吳三桂,為了紅顏陳圓圓衝冠一怒,將清兵引入關內。這不僅改變了吳三桂的命運,同樣也改變了李自成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而吳三桂也因此背上了叛國禍民的「亂臣賊子」稱號,永遠的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二、把控命運的力量是什麼?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不知道您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皈依、學佛後都有意無意地避免公開這個事實並不是因為對佛法沒信心02其實呢…… 誠然,有些人的學佛因緣,是因為人生遭受挫折。在反思人生、尋求解決之道的過程中,接觸佛法,解開心結。
  • 佛教:學佛後,能記住這4句話,你才能愛人喜歡
    你為什麼要學佛呢?你是否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是一時的不順,來找佛指點捷徑,可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是為了長官發財,追求世間的福報,可是佛卻說一切本空。每個人不佛的目的不一樣,因緣也各不相同。學佛能有什麼好呢?學佛可以讓我們回歸清靜、光明、智慧的本心。
  • 可鈺學佛:吃素疑惑
    很多人說,我不學佛,學佛要吃素,我做不到。其實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然而真實情況並不是如此。佛教鼓勵吃素,但不是絕對要吃素。吃素和吃葷問題,佛教吵了兩千多年了。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有爭議的,他老人家要求和尚託缽乞食,按照順序要過去,不能隔著要。
  • 老宋講故事:學佛最關鍵的事情是這個,看看自己能明白嗎
    無論學佛還是修道,永遠要感恩我們的國家,感恩我們的國主,感恩領導。切記,這個不是恭維,要發自肺腑的去這樣行動。如果國家不安定,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我們都自己吃不飽穿不暖,我們怎麼去救助其它眾生?估計每天最發愁的就是怎麼找吃的,和我們平時超度的這些靈性一樣。他們沒吃沒喝沒穿的,經常在靈界倍受欺負。尤其是那遊魂,饑寒交迫。
  • 誤陷傳銷式學佛?此鍋不要扣在湖北仙桃彌陀寺的出家人身上,謝謝
    但我認為這個鍋扣的不好,你自己沒親自去過,不要亂說!還是親自過去問問師傅們,還有如果有人慫恿在家人傳銷式學佛,肯定也不是正信,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可以親自過去請師傅們幫忙,他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幫忙居士們排憂解難。但肯定不會做出破壞他人家庭的事情。
  • 師父,我剛開始學佛,我該幹什麼?
    洞悉佛法法門,以孝道為重,虔誠念《地藏經》為冤親債主超度;以佛法求得心自在,虔誠念《地藏經》度化眾生,永脫惡道,速證菩提心。日日虔誠禮拜,恭敬供養《金剛經》,以經說「無相」,從「方便道」學「般若道」,復從「般若道」看「方便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