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食品,也要悠著點吃。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風靡的無糖食品,看起來是防胖秘訣。無糖水、無糖飯,會用一種名為「代糖」的0卡甜味劑,欺騙痴迷甜食的味蕾——以為吃下了糖,實則攝入為0。
但現實是,喝下一罐無糖可樂後,可能會補足一罐有糖可樂的熱量。因為虛假的可樂甜味劑,不能產生真實熱量,相反會促進大腦對甜食的獎賞機制,讓人鬼使神差地多吃一點。
同樣,無糖餅乾實則糖分不少。代糖只能替代甜味添加糖,對於小麥粗糧等碳水化合物的單糖無可奈何,因此,無糖餅乾無節制地下肚,血糖依舊會飛速上升。
無糖食品不罪惡,但吃了未必不長胖。
從目前來說,一份2019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的綜述研究,能有效證明添加代糖的無糖食品,無明顯減脂減肥益處。
該綜述研究受WHO委託,共涉及56項代糖的研究,只有部分小型研究指出,吃代糖的受試者在BMI、空腹血糖水平有小幅改善,而整體確定性較低。更重要的是,對於超重或肥胖人群,沒有發現任何代糖有效減肥的證據。
另一方面,「吃不胖」餅乾等無糖產品,也是中國代謝症候群群體,需要謹慎食用的。
有國內研究,調取市面上三組代表性無糖食品,通過斐林滴定法檢測,結果顯示無糖食品含糖量合格率為8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無糖豆奶粉含糖量超28.3%,無糖加鈣核桃粉含糖量超25.2%。
毫無疑問,無糖食品有著低糖、低卡的優勢,但也要悠著點吃。
風靡的無糖食品,
用代糖騙了甜食控
糖正成為健康公敵,而無糖可樂、無糖餅乾可能是國內風靡的無糖食品。
之所以它們既有甜味且無糖,是因為用了一種名叫「代糖」的甜味劑,既欺騙甜食控味蕾,又不攝入額外熱量。
「代糖」並非新鮮事,它已存在百年,來自比蔗糖甜500倍,身體卻又無法代謝的人工甜味劑。
早在1879年,糖精被首次發現於美國霍普金思大學實驗室,化學名為鄰苯甲醯磺醯亞胺,能使味覺感知「甜到發苦」,曾被應用食品糖漿、牙膏等。1999年下半年,中國糖精的份額己佔據糖業的55%-60%,甚至擠佔了傳統蔗糖。
同樣有代表性的,是可樂中近乎無熱量的阿斯巴甜。雖然出生人工甜味劑,但它有蔗糖般的清爽甜感,使它成為碳酸飲料的好搭檔,至少在健怡可樂於1982年上市時,阿斯巴甜的不違和甜味,讓其成為全美最暢銷的低熱軟飲。
然而,人工甜味劑從誕生以來飽受爭議。比如2017年世衛組織將糖精列為致癌物之一,而阿斯巴甜雖然經FDA論證「足夠安全」,但同樣因偏頭痛等致病因素,限制其每日攝入量。
■使用代糖的健怡可樂
基於健康原因,代糖迎來一場進化,逐漸遠離工業合成,開始提取自自然植物。
舉例來說,甜菊糖被認為是有更多前景的代糖品類,其來自於甜葉菊植物的葉子,較接近砂糖甜味,除此以外,也有小麥、玉米澱粉等進行發酵後製成的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由於人體對其吸收率較低,幾乎不參與糖代謝和血糖變化。
從具體應用來看,國內的愛樂甜,主打赤蘚糖醇、甜菊糖構成的零卡糖,可替代白砂糖;銷量激增的元氣森林在旗下氣泡水、乳茶等無糖飲料中,採用赤蘚糖醇。
■愛樂甜
更進一步來說,傳統公司代糖產品趨勢已出現。
在轉型代糖方面,可口可樂可能是最經典的案例,其於2016年更換「Taste the feeling」標語,旨在關注長期健康開始,持續發力無糖產品線。事實上在今年年初,可口可樂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零糖可樂再次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至於國內老品牌方面,諸如健力寶、青島啤酒都已經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旗下無糖氣泡水產品——「微泡」、「輕零」。
■添加膳食纖維的減脂可樂
基於產品下遊趨勢,在上遊供應鏈上,發力代糖添加劑也被認可。
金禾實業於今年3月5日披露2019年年報,儘管甜味劑等產品價格下滑,但其將可轉債募投項目「年產400噸吡啶鹽項目」,變更為「三氯蔗糖技改擴建項目」。金禾實業為國內主要的食品添加劑廠商,為蒙牛、伊利、可口可樂等公司提供代糖添加劑。
最後在用戶側,一份無糖碳酸飲料的增長路徑,或許能直觀說明無糖的風靡趨勢。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在1970到1990年間,美國人均年無糖碳酸飲料的消費量,從2.1加侖增至10.7加侖,甚至完成對茶與果汁的超越,無糖類飲料在碳酸飲料總量中的佔比也由8.77%上升至23.53%,主打健康牌的無糖碳酸飲料,在90年代後已成為美國人的重要日常飲品。
■無糖碳酸飲料增長趨勢 來源:東北證券
無糖食品不罪惡,
但吃了未必不長胖
食品飲料添加代糖,看起來是一種健康消費趨勢,但需要注意的是:吃代糖,未必不長胖。
受世衛組織委託,高影響因子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在2019年1月發表綜述研究,明確指出,目前缺乏足夠證據證明代糖有健康益處,也不能排除其存在潛在危害。
該綜述共涉及56項代糖的研究分析,生理指標包括體重、血糖、口腔健康,以及是否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實際結果顯示,只有部分小型研究指出,吃代糖的受試者在BMI、空腹血糖水平有小幅改善,而整體確定性較低。更重要的是,對於超重或肥胖人群,沒有發現任何代糖有效減肥的證據。
至少在更多人關心的減肥上,「吃代糖就有效」是缺失證據支撐的。
■代糖攝取量對成年人體重變化(kg)的影響並不顯著
來源:《英國醫學雜誌(BMJ)》
而背後原因,近10年來也有不同的學術期刊作出分析,較為統一的判斷是——吃完代糖會更想吃真糖。
國際神經科學期刊《Physiology Behavior》早在2012年發表研究,揭示無糖碳酸飲料,會改變大腦對甜食的獎勵機制。
詳細展開,該研究對吃蔗糖和吃代糖的人群,進行大腦核磁共振檢查(fMRI)。結果顯示,喝添加了糖精的無糖汽水的受試者,其多巴胺能中腦和右杏仁核對甜味的反應更強烈,而這也是攝入更多能量地原因。
簡單來說,喝完一罐無糖可樂後,由於大腦對甜食地渴望提升,身體會鬼使神差地吃下一塊餅乾。
甚至更進一步發現,在一碗麵一罐無糖可樂地組合搭配下,這種「鬼使神差」的效果會被放大。
今年3月,《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發表研究指出,同時攝入甜味劑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可能會損害大腦對甜味的敏感性。
該研究同樣使用核磁共振fMRI,檢查受試者大腦內相關味覺區域,實際可以發現,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的組合,使受試者大腦對甜味的反應減弱了。
換句話說,他們可能要吃更多甜食,才能讓大腦「滿足」了。
■代糖和碳水化合物的組合產生耐糖性差異
來源:《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除了添加代糖,未必會減少吃糖以外,一份代糖,也替代不了餅乾、蛋糕中碳水化物的單糖。
通過電商平臺可以發現,「吃不胖」冰激淋、「吃不胖」餅乾等產品都主打無糖特徵,但此處的無糖更多是指用代糖代替添加糖,相反,產品中容易致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絲毫未減。
事實上,GymSquare曾在上周發文提到,碳水全家桶讓中國人不缺糖份攝入,也是國人肥胖的因素之一。
因為較高的碳水含量,意味著身體會分泌胰島素做抵抗,這也是避免糖尿病的唯一降血糖激素。但是,胰島素的釋放,往往能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脂肪組織增加對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攝取,脂肪組織儲存概率提升。
■市面上的無糖產品配料表
但從現實來看,國內更多的無糖食品,依舊是高碳食品。
中國教學期刊《科教導刊》於2016年發表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不能隨意食用市面上的無糖食品。
該研究隨機抽取當時市面10種無糖食品,將其中三組(黑芝麻糊、餅乾、酸奶)代表性無糖食品,通過斐林滴定法檢測,結果顯示無糖食品含糖量合格率為80%。其中無糖豆奶粉含糖量超28.3%,無糖加鈣核桃粉含糖量超25.2%。
■部分無糖產品糖分檢測結果 來源:《科教導刊》
而該現象的存在,也和相關標準制定有相應聯繫。
根據中國國家標準《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籤通則》規定:「無糖」的要求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於0.5%。
相反,按照歐洲國家的觀點,無糖食品是不能含有蔗糖和源於澱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澱粉糖、麥芽糖、 果糖、果葡糖漿及葡萄糖漿等。
■高碳水的米飯
總的來看,代糖未必能減少吃糖,也難以替代碳水化物的糖分。無糖食品不罪惡,但吃下未必不長胖。
毫無疑問,零蔗糖的無糖食品,勢必有著低糖、低卡的優勢,但並不意味著一日數罐無糖可樂,一天數包無糖餅乾的毫無節制。
無糖食品要悠著點吃,因為它的意義,更多是在替代生理上,不可避免的糖分攝入,以及心理上,滿足對於甜蜜口味的嚮往。■ 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