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百餘村莊垃圾分類用上「高科技」,村民有了專屬二維碼

2020-12-11 海報新聞

萊西百餘村莊開展垃圾分類,8個月減少生活垃圾2000餘噸

垃圾分類,村民用上專屬二維碼

9月18日一早,走出大門,84歲的萊西市水集街道譚彪莊村村民崔金鐸隨手把西瓜皮、蔬菜葉子放進門口綠色易腐爛垃圾箱內,把破舊抹布、方便麵外包裝放進藍色不易腐爛垃圾箱內。垃圾收集員姜翠卿用空的垃圾箱將滿的垃圾箱替換下,然後運到村外的分類垃圾桶內……這樣的一幕,已經在譚彪莊村上演了近一年的時間。

「說實在的,剛開始真不習慣,不過養成習慣就好了,也挺簡單的。」崔金鐸老人兩句話就把農村垃圾分類的要義講清楚了:剩菜剩飯會爛的,要放在綠色的「可爛垃圾桶」裡;尼龍繩這些不會爛的,要放在藍色的「不可爛垃圾桶」裡。

崔金鐸老人所謂的「挺簡單的」,離不開譚彪莊村村「兩委」班子做的大量努力。垃圾分類工作要做好,必須抓好源頭。為破解部分村民「不願放、不會放」的難題,村莊成立了黨員分類工作隊,每名黨員包12戶,實行劃片包戶。為了方便垃圾收集清運,村裡還專門組建了一支5人組成的垃圾分類收集員隊伍,每人分包60戶,每天上門幫村民收集分類好的垃圾。為了監督好垃圾分類效果,村裡還專門安裝了一批攝像頭,垃圾分類收集員工作好壞一目了然。

在萊西市沽河街道后庄扶村,垃圾分類用上了「高科技」——可回收智能垃圾分類設備,該設備分為玻璃、金屬、塑料、紙類、織物五大類,每個村民都有自己專屬的二維碼。「拿著這個二維碼一掃,再按照類別投放,這臺機器會根據垃圾投放的重量自己稱重,相對應的我們帳戶裡就有了積分,攢得多了還可以兌換禮品呢。」72歲的村民王進德把家裡的碎紙殼投入可回收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得到了20分的積分獎勵。

幾個月堅持下來,村民們嘗到了甜頭,垃圾分類從「推著走」逐漸過渡到了「主動幹」,垃圾分類不知不覺成了生活習慣。「村莊最大的變化是環境變好了,蒼蠅蚊子也變少了,晚上都不用掛蚊帳啦!」崔金鐸說,「『農家樂』一下子多起來,村莊熱鬧了不少。」

我省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基礎薄弱,卻率先在萊西取得突破:今年1-8月份,萊西全市實現生活垃圾減量2000餘噸,這一波「時尚」潮流,農村著實走在了前頭。目前,萊西100餘個村莊已開展垃圾分類工作,327個村莊配備了分類垃圾桶,計劃10月底前完成616個村莊的分類工作,年底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將達到70%以上。(通訊員 侯義鳳 趙惠清)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用上高科技,這波操作服
    成都藍港外國語小學首任校長徐攀在開幕式上介紹到:藍港小學從頂層設計上就把科技創新教育作為建校的基礎之一。一是在物資上保障,比賽用的場地,桌椅板凳等;二是人員保障,除了學校老師外,還招募了50多位志願者服務本次大會;三是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把好食品安全各個環節,讓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時在人身安全方面,配置了20多名安保人員,全力保障比賽有序、順利進行;四是健康保障,值班醫生全天候場保障意外發生後的及時處理。
  • 金華農村垃圾分類順利推行,秘訣是什麼?
    只見村婦女主任吳豔群正拿著手機掃描一隻垃圾桶上的二維碼。「300多戶農戶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把檢查結果發到微信群裡,讓村民比學趕超。」她興奮地對記者說。在村裡轉一圈,路面上看不到一點垃圾,每戶人家門前擺放著兩隻垃圾桶,一隻放可腐爛垃圾,一隻放不可腐爛垃圾。每隻垃圾桶都是「私人定製」,上面貼著對應每一戶信息的專屬二維碼。
  • 江山培養村民垃圾分類自覺 習慣成自然人人分得清
    她一邊說一邊扳起了手指:「粽葉煮之前是可腐爛垃圾,煮過了就是不可腐爛垃圾;雞蛋殼、魚刺是可腐爛垃圾,但大骨頭就是不可腐爛垃圾;頭髮、木頭這些也都是不可腐爛垃圾……」  「現在除了個別村民沒拿到滿分,其他人垃圾分類正確率都能達到100%。要是放5年前,村民們根本想不到,扔垃圾都有這麼多的講究。」
  • 市民做不到的垃圾分類 板橋村民是怎麼做到的?
    溫州網訊 板橋村,七都島西面的一個臨近甌江的村子,一個60%人口都是老人的小村莊,如今,正悄然興起一場「變革」——自上月起,全村實行垃圾分類。僅用短短半個月時間,全村450多戶家庭都能按規矩分類投放垃圾,這一大多數市民都做不到的事情,板橋村的村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 海歸女碩士進村推垃圾分類 村民從不理解到接受
    7月初做完調研,陳立雯8月住進了村裡,她向村支書申請先用挖掘機把各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乾淨,然後給每家發放貼著「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工作。全村224戶,一戶都沒落下。但她很快就發現,村民一開始答應得好好的,回頭還是將垃圾整兜扔進垃圾池。陳立雯跟村支書提出,要「撤掉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敲倒垃圾池」,再將山坡上一塊地方剷平,作為堆肥場使用。
  • 垃圾分類「金點子」擦亮臨安生態底色
    在解決生活垃圾收集設施髒亂、破舊的視覺汙染問題的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創意,讓實用與美學擦出火花。  7月17日,在上畔村,用廢棄的酒缸、酒瓶等改造成花盆,和石塊一同築起小花壇,種上花花草草,庭院風景別有生趣。走近一看,才發現裡面暗藏玄機,分類垃圾桶被內嵌在花壇裡。「家家戶戶都有兩個小桶,分別是可堆肥的和不可堆肥的,擺在外面太難看,不如把能利用起來的都利用起來,做點小景點,實用又美觀。」
  • 垃圾分類達人|高帥傑:「興壽模式」的推動者,讓垃圾分類在農村落地...
    ,不少村莊內垃圾隨意丟棄、汙水橫流,垃圾桶周邊十分髒亂,散發的臭味讓村民不敢靠近,「當時鎮上老百姓的滿意度、獲得感都很低。」 每天早、晚的固定時間,辛莊村的保潔員都會開著收運車穿梭於村道中,挨家挨戶收運垃圾,村民將垃圾分門別類投放至保潔車中,垃圾分類工作井井有條。自2016年辛莊村推行垃圾分類後,這裡的村容環境較之以往有了質的飛躍,村裡還把可回收物細緻分類,變廢為寶的同時,賣廢品也成為一筆收入,辛莊村成為農村垃圾分類的一個典範。
  • 柯橋智慧化破解垃圾分類難題垃圾桶裝晶片,分類識別有「慧眼」
    將底部裝了晶片的垃圾桶放在指定位置,上方攝像頭拍照上傳雲端、下面重量感應器精準稱重,短短三秒,一份包含戶主信息、AI識別結果的桶內垃圾「體檢表」就出現在車載屏幕上……近日,在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街道竹園童村,正用智能垃圾車挨家挨戶收集廚餘垃圾的王阿四笑著告訴記者:「我的包幹區有118
  • 垃圾桶裝晶片,分類識別有「慧眼」
    將底部裝了晶片的垃圾桶放在指定位置,上方攝像頭拍照上傳雲端、下面重量感應器精準稱重,短短三秒,一份包含戶主信息、AI識別結果的桶內垃圾「體檢表」就出現在車載屏幕上……近日,在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街道竹園童村,正用智能垃圾車挨家挨戶收集廚餘垃圾的王阿四笑著告訴記者:「我的包幹區有118
  • 廚餘垃圾分類準確率100% 這個小區有「絕招」
    &nbsp&nbsp&nbsp&nbsp70歲的林中全非常支持垃圾分類,小區剛開展垃圾分類時,他就積極參與,但卻時常扔錯。他最分不清楚的就是廚餘垃圾。&nbsp&nbsp&nbsp&nbsp如今,龍泉苑小區的廚餘垃圾分類準確率已達到100%。小區的一技「絕招」讓林中全這樣的居民也成了垃圾分類「達人」。
  • 重慶如何破解垃圾分類難題:給垃圾袋貼上「身份證」 、分垃圾獲...
    每個袋子裡都細心分好了各種垃圾:拆完快遞後的硬紙板、小朋友長高穿不了的舊衣物、做菜用光了的醬油瓶、家裡剛換下來了電燈管······投放後,刷一下隨身攜帶的卡片,便可將本次投放的垃圾轉換為積分,隨後就能在相關網站上用積分兌換各種大米、衛生紙、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該小區共938戶,其中常住人口773戶,全部錄入辦卡,辦卡率為100%。
  • 演出選在山村裡 垃圾分類進村規
    浦江舉辦首場「垃圾分類」文藝晚會| 演出選在山村裡 垃圾分類進村規 浦江舉辦首場「垃圾分類」文藝晚會|
  • 全省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金華這個村「向綠而生」
    日前,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向李村的保潔員包阿仙一邊到村民家上門收運垃圾,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每天早上6點到8點半,短短兩個半小時,村民的生活垃圾全收集到位了。垃圾分類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一環。「我們村從垃圾分類試行到垃圾分類樣板,整整走了5年時間。」
  • 垃圾分類新模式 引領文明新風尚
    楊汛橋街道竹園童村是一個千年古村,村域面積2.1平方公裡,現有村民1855人,租住的外來務工人員達2500餘人。一位正在倒垃圾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他來倒垃圾,只要把類別分好,丟進相應的垃圾桶,現場的一切情況就立即傳到了村裡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做得好有積分獎勵,做得不好,手機上就會傳來提醒信息,同時也會顯示在戶外電子屏上。
  • ...探訪農村垃圾分類示範項目:投放可回收垃圾贏積分換日用品
    「以前所有的垃圾都甩到一個垃圾池裡,臭得過路都要捂鼻子,現在家家戶戶都發了小分類桶,環境也變好了。」11月28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永川黃瓜山村、代家店村進行實地探訪,發現截至目前已有200餘名村民辦理了智能垃圾分類居民卡,對於垃圾分類這種生活新時尚,大家都表示很支持。
  • 金華農村垃圾分類經驗「走紅」全國的故事
    垃圾分類躲不過繞不過避不過  2014年6月,時任金東區澧浦鎮黨委副書記的王瑞良接手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從此與垃圾分類結下不解之緣。那時的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竟會連續多年與垃圾分類打交道,甚至成為住建部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督導專家。  垃圾分類工作首先在澧浦鎮後餘、橫路塘、東張三個村試點。
  • 高科技助力垃圾分類 智能分類設施能稱重能除臭
    高科技助力垃圾分類 智能分類設施能稱重能除臭金羊網  作者:林園  2020-11-15 記者在高交會現場看到,多家深企推出的智能分類設施
  • 垃圾分類處理,長興有了長效機制
    村民朱雲飛現場演示操作:先在機器上刷IC卡,再摁按鈕選擇垃圾種類,藏在地下的垃圾收集桶的蓋子自動打開,投放完畢,蓋子自動合好。不一會兒,投了多少重量的垃圾、有多少積分,收集站內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  朱雲飛告訴記者,垃圾有沒有分類準確,攝像頭實時抓拍就能「認出來」;大屏幕上點到哪戶,該戶垃圾分類投放的相關信息就會「跳出來」;掃描每戶垃圾桶上貼著的二維碼「身份證」,該戶垃圾分類積分、扣分情況一目了然。  這樣的智能化管理,幫孫根法解了很多難題。往年,村裡評星級文明戶、垃圾分類示範戶,總有人不服氣。
  • 寧海大佳何創新垃圾管理模式
    每天早上7點,家住寧海縣大佳何鎮大佳何村的村民葛銀燕都會準時把家裡的垃圾分好類,等著保潔人員上門來收集。「我們鎮現在推行一種新的垃圾處理方式,可以回收的垃圾不僅有人上門回收換錢,還可以將餐廚垃圾處理成肥料,變廢為寶。」葛銀燕表示。
  • 譚彪莊自然村網格化治理「妝點」小村莊
    11月30日,記者來到了水集街道譚彪莊自然村看到,村莊戶戶門前整潔乾淨、條條街道平坦交錯,村莊規劃布局合理,初冬的村莊顯得「安靜淡然」……據悉,村莊共有278戶、781人,耕地面積480餘畝。 2018年開展垃圾分類管理工作以來,村委成立了垃圾分類監督管理小組,組建了垃圾分類收集隊伍,購買了垃圾分類收集車,對全村每戶生活垃圾進行每天定時收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